二下<最大的書>教案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會認讀質”等 10 個生字,會寫“質、厚、底”3個字。
2、讀好對話,知道最大的“書”指的是什么?“書”中有什么?
3、激發學生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
教學重點: 讀好對話,知道最大的“書”指的是什么?
教學難點: 知道最大的“書”指的是什么,為什么稱它為書。
一、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今天,老師要向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川川,(出示圖片)看,他來了。川川是一位很喜歡戶外活動的小朋友,經常跟著爸爸去爬山,那次爬山時,他還找到了一本很大的書呢!他非常喜歡這本書,今天,他想把這本書介紹給我們班的小朋友。你們想不想跟他去瞧一瞧?
2、板書“最大的書”( 故意不寫雙引號),在同學們的提醒中提問:這兒為什么要加上雙引號呢?(如果沒提出來:這是一本怎么樣的書呢?讓我們走進課文去讀一讀吧。
3、原來這本“最大的書”不是一本真正的書,那指的是什么呢?又為什么稱它為“書”呢?川川又是如何找到它的?讓我們走進課文去讀一讀吧。
二、開展活動,讀文識字
1.自讀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2、標上小節號;3、同桌互讀劃出來的詞語。
2.檢查識字
(1)把生詞放在巖石里出示
第一組:前鼻音的生字,指名讀;說說這些生字讀音的特點,領讀。
第二組:指名讀1-2個;對照自己劃的詞語,劃錯的改正,漏劃的補上;齊讀。
(2)去拼音讀2-3個
(3)開火車“爬山”領讀生詞。
3、指名讀課文。聽有沒有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三、學習課文
(一)理解最大的書指的是什么
1、川川是在哪里找到這本書的?
川川在爬山時遇到了地質勘探員叔叔,出示:地質勘探員
(1)讀一讀,讀準前鼻音:指名讀3,齊讀。
(2)說說地質勘探員是做什么的?(地質勘探隊員經常到野外進行實地查看,有的進行古生物研究,有的進行礦產的探測等)
2、情境對話
老師來扮演川川,一個小朋友扮演叔叔,進行對話。
這就是課文插圖中川川和叔叔之間的對話。
3、出示對話,理解最大的書是什么?
(1)讀一讀,從這段對話中你讀懂了什么?
(2)你看這像書嗎?哪里像書?(巖石一層層的,像書頁。)這是一本怎么樣的書?
(3)讀好這個句子。指名讀2,齊讀。
(4)句中的“?”需要回答嗎?你能把它換一種說法,意思不變嗎?
對比著讀兩句話。
過渡:地質勘探員叔叔這樣告訴川川——(學生接讀)我們可以知道,在地質勘探員叔叔眼中,巖石就是一本特殊的書。
書,我們每天都在讀,譬如我們手中的語文書,翻開它,我們就能看到什么?
(字、圖畫、知識)于是,川川就有問題了——(學生接讀)“川川認真地問:這上面有字嗎?”叔叔回答——川川又問——
(二)學習最大的書中有什么?
出示相應的對話,讀一讀,找找你能在巖石這本書中找到些什么?
根據學生回答隨機決定先學習巖石上的字或圖畫。
1、學習最大的書上的字
(1)出示相應對話。
“這”指的是什么?這上面的字和我們平時看到的字一樣嗎?
(2)“雨痕”、“波痕”和“礦物”對我們小朋友來說可能比較陌生,你知道它們指的是什么嗎?
(3)引讀:是啊,雨痕就是——,波痕就是——,
(4)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出示“雨痕”、“波痕”的圖片,“雨痕”就是雨水長期擊打在巖石上留下的痕跡,那波痕就是——?這里,作者用用一對近義詞來分別來形容雨痕和波痕,它們分別是——,如果兩個地方都用腳印或者足跡,好不好?為什么?其實,很多東西都會留下痕跡,比如,哭過后,眼睛下面就會留下——(淚痕),紙折過后會留下——折痕,你還知道什么會留下痕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