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星星的孩子教學反思
接著問孩子們想對張衡說些什么?孩子們就有話可說了,因為他們有了這樣一種情感的體驗。這種感受也就深了。
3、自讀、自悟、自得,在角色體驗中感受張衡數星星的決心和對星空的認識。
在進行二、三兩小節的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去讀,去體會奶奶對小張衡的疼愛,學著奶奶的語氣笑著勸勸張衡。從中他們體會到了張衡不是第一次數星星,體會到奶奶認為星星是數不清的。
讀讀張衡的話問問學生感受到了什么?讓學生在一遍遍的自讀中去感悟張衡數星星的決心之大。讀懂他已經知道了一些關于星空的知識,這與他不停地數星星,認真地數星星是分不開的。
最后讓孩子們進行角色體驗,分別讀讀奶奶的話和張衡的話。加上表情和動作。讓孩子們在角色體驗中感受到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情感。
《數星星的孩子》教學反思
在上課前,我們給自己的定位是上第一課時,根據學段要求和本課實際,明確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在備課的同時,我也瀏覽了不少有關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文章,參考了全國閱讀課的教學設計,融進了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和學生的實際,不斷地更改教案。我也一直在思考:第一課時該怎么上?教學目標是什么?想讓學生學到什么?許多觀摩課、展示課、公開課把第一課時上得不倫不類,說它是第一課時吧,我們又沒有看到學生識字學詞、讀通文本的教學環節,但從課的起點看呢──學生當時對文本是一無所知,應該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課時;說它是第二課時吧,可是第二課時的教學又不可能建立在學生對文本的“零”起點上,但從課的終點看──學生對文本已有較為全面、深入的理解,從教師的小結也讓人感覺到無疑這是第二課時。這種觀摩課、研討課或者優質課,給我們一線老師許多誤導與困惑:一種是,第一課時能這樣上!另一種是,第一課時這樣上,第二課時干什么?識字、學詞?作業?拓展?
第一教時,從我們的家常課看,識字學詞,讀通文本,了解內容,理清文脈,應是它的份內目標。而讀懂課文,品味詞句,體會情感,領悟表達無疑是第二課時的主要追求。每課時都有自己的課時目標,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不按教學規律辦事。為此,我們大膽地屏棄了試教過程中哪怕是效果很好的分析與拓展。把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定位為:1、會認9個生字,會寫“數、睡、距離”,理解“鉆研、距離”等詞。2、讀通長句子,達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學重、難點: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2、會認9個生字;正確書寫“數、睡、距離”
課標說,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認為第一重要的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而時下,我們經常看到,學生才初讀一遍課文,有的字音還沒讀準,句子還沒讀通順,詞語沒理解,課文還不熟,教師就匆匆忙忙地組織對話,交流。有的直奔重點、中心,談感悟;有的急著用大屏幕出示重點句段或抓住一兩句重點語句,引導學生反復地進行朗讀、感悟、體會、想象。這樣的課堂,我們聽者感覺似乎是高效的。我想,這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培養嗎?學生真正掌握了嗎?此時學生對課文整體還沒形成印象,對課文的重點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詞、一句進行重錘敲擊,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學生體會不深,理解膚淺,泛泛而談,不得要領。所以,要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要讓學生充分閱讀文本,象于永正老師說的那樣,“書不讀熟不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