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設計
在朗讀中悟情 在悟情中陶冶心靈寧夏青銅峽光輝中心小學 包嘉雯
教材分析: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蘇教版第三冊第五課)是一首兒童敘事詩。通過記敘“我”將心愛的蟈蟈送給盲婆婆的故事,表現了當代少年兒童關愛他人的好思想,好行為,褒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學本課重在帶領學生體悟“我”送蟈蟈的用意:在我上學時讓她替“我”為盲婆婆唱歌,讓盲婆婆從蟈蟈的歌聲中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和回想童年時光的歡樂,充分展示了兒童的美好心靈,讓學生從中體會人間真愛,陶冶心靈。
本文的教學時間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和生字詞語的學習。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進一步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積累abb式的詞匯。
3、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激起學生奉獻愛心,主動關心他人,尊老幫殘的美好意愿。
學情分析:
這是一首主題鮮明集中,人物形象生動,語言淺近明快,富有兒童情趣的敘事詩,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但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直接聯系不夠普遍。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積極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欲望,盡量縮短文本與生活的距離,既抓“送蟈蟈”的敘事線,又抓“獻愛心”的情感線,深入理解詩歌涵義,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讀中陶冶美好的心靈。本節課的設計我主要采用讀悟教學法和想象教學法,讓學生在充分的讀中體會“我”的美好心靈,在想象說話中表達自己的感情,從而體會詩歌的語言文字之美及其中蘊含的情感之美。
教學流程:
一、緊扣課題 激趣導入
1、復習。
(1)認讀生字詞語。
(2)輪流讀詩歌,檢查初讀情況。
2、出示課題,齊讀課題,師生共同理解“盲婆婆”這個詞。重點理解“盲”字,感悟“盲”的世界。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三分鐘,處在“盲人”角度感受一下“盲婆婆”的生活。
3、要求學生談談自己這三分鐘的感受。
4、再讀課題,設疑:“我”為什么要送給盲婆婆蟈蟈呢?一只蟈蟈能給盲婆婆帶來什么呢?
(課題“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詩歌精華所在,極富生活氣息和人情味,在課題中抓住一個“盲”字,為學生留足時間充分去感受盲婆婆黑暗而寂寞的生活,為下文進一步學習做下對比鋪墊。讀課題后設疑,有效的激發了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欲望。)
二、以讀激情體會“我”的美好心靈
1、學習第一節,“我”捉到了一只怎樣的蟈蟈?指名讀第一節。
2、多媒體展示蟈蟈的實物圖,播放蟈蟈的叫聲,讓學生感受蟈蟈的可愛。
3、學生自由讀第一節,找一找你從哪些詞中感受到“我”對蟈蟈的喜愛之情?(樂呵呵、喜滋滋)
4、指導積累abb式詞語。
5、“我”面對這樣一只愛不釋手的蟈蟈做出了怎樣的決定?(指導學生觀察第一幅插圖)
6、此時“我”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請你用自己理解的讀的方式表達出來。指導讀出詞語“樂呵呵”、“喜滋滋”的語氣。(自讀、指名讀、師生評議)
(此環節設計欣賞蟈蟈的外形、叫聲,說明我對蟈蟈的喜愛,而“我”又轉送給了盲婆婆,表達了“我”對盲婆婆的同情、關心、幫助,在多種形式的讀中體會“我”的美好心靈。abb式詞語的積累,既豐富了學生的詞匯量,也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