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以及對策:
重點:學會本課的生字,寫好生字。
難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對策:本文是一首兒童詩,通過讓學生自己當一個小導演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對學生提出要求,讀好課文。
教學過程:
一、新建角色——引發動機
1、 揭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課文《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板書課題) 齊讀課題。
2、 激趣:九九重陽節馬上就要到了,它是一個老人們的節日。在我們的身邊發生了許多感人的敬老愛老的故事。大家想不想當回小導演,去把一個動人的敬老故事拍攝下來?
3、 指導學法:引導學生歸納出當導演需要的本領:
善于觀察——捕捉人物的神態、動作
善于想象——通過人物的外表推測人物的內心所想
善于表達——要通過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
二、介紹情況——熟讀感知
師:現在請小導演們先了解一下劇本,把自己融進去,自由放聲讀課文,然后向大家作介紹。
1、 分層提出自讀要求:
(1)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多字,不少字。
(2) 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 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再讀讀。
2、 檢查自讀情況:
(1) 指名分節讀課文。
(2) 學生評議。(采用“我建議你……”“如果你……”“希望你……”等建議式句式進行評議。)
3、 用簡要的話介紹課文內容。
三、教學生字
1、出示生字,學生觀察,自主識記(要求用學過的字幫助識記)
2、交流。(采用“我提醒大家注意……”“我這樣巧記……”句式交流。)
3、學生按筆順描紅 “鄰、婆、替”
4、學生臨寫生字,師指導如何把字寫入帖、美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理解課文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表達、審美能力,及小組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3、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奉獻愛心,主動關心他人、尊老幫殘的美好意愿。
教學重點、難點以及對策:
重點: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課文內容,豐富對詩歌語言的感受。
難點:建立新角色,引導學生在創設的大語言交際場景中自主地感受、體驗、和理解,同步實現內容理解和語言訓練的雙重任務。
對策:本文是一首兒童詩,通過讓學生自己當一個小導演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對學生提出要求,讀好課文。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說說內容——體會感悟
師:通過上節課的初讀劇本,文中許多片斷你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導演的你們一定要仔細觀察,聯系上下文,反復讀讀,說說你看懂了什么?
1、學生自讀課文
2、交流:
生:我感受到蟈蟈的可愛。(師展示實物或圖片,播放蟈蟈的叫聲,并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蟈蟈不但外觀美,而且叫聲也很美)
生:我知道主人公小男孩把心愛的蟈蟈送給盲婆婆時很高興。(師指導讀好“樂呵呵”“喜滋滋”兩個詞語)
生:我明白小男孩送蟈蟈的用意是:在“我”上學的時候,讓蟈蟈替“我”給盲婆婆唱歌。(師引導學生想象我和婆婆的平時交往,體會彼此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