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5課《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材簡析:《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一首兒童敘事詩,全詩展現了一位可愛的小朋友向盲婆婆送上心愛的蟈蟈的情景,婆婆因“盲”而間隔了與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而灰暗寂寞。“我”想到送一只會唱歌的蟈蟈給盲婆婆,讓寂寞的她聽到蟈蟈的歌聲“走進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液”“帶回童年”“想起往日難忘的歡樂”。其情感之真摯,其祝福之美好,其心地之善良,在詩歌的字里行間充分洋溢著,真是一首充滿童趣又寄意深遠的好詩!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揣摩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情,結合自己的感悟,增加適當的情節進行語言訓練。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詩歌。
②會寫“您”“領”“童”“難”4個生字。
過程與方法:
營造入境悟情的環境,引導學生以多種形式朗讀詩歌,加深他們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詩歌內容,激發學生奉獻愛心,主動關心、幫助殘疾人。
教學重、難點:
①指導朗讀背誦。
②指導在朗讀中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①小黑板(一面有詞串,一面寫有“說話訓練”內容)。
②實物:一只放在籠子里的蟈蟈。
③課件說明:風景圖、課本插圖2
學生準備:鉛筆、生字本。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一) 復習詞語
(過渡,前面我們己經初步學習了這首小詩,認識了許多新詞朋友,瞧它們來啦!還認識它們嗎?)
1、出示兩排詞語:
好蟈蟈 綠色 田野 唱歌 樂呵呵
盲婆婆 童年 往日 難忘 喜滋滋
2、學生讀詞串。[設計意圖:本環節中,試圖利用詞串的韻味,初悟小男孩的人性美]。
二、品讀詩歌,入境悟情
(一)品讀一、二小節
1、抓“盲”字,奠基礎。
(過渡,聽小朋友們讀得這么好,盲婆婆想單獨出來和大家打打招呼。學生齊讀"盲婆婆":
師:盲下邊是個什么字?(目)
師:“目”指什么?(眼睛)
師:你用眼睛能干什么?(生交流)
師:出示風景圖片,并小結,“是啊,人有了眼睛可以看書、寫字,還可以欣賞美景,可盲婆婆的“目”上邊加了一個“亡”,也就是眼睛壞了,看不見了,那她每天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心情又會怎樣呢?請同學們閉眼想一想。〈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利用“盲”字的構字規則,先分析“目”然后結合風景畫及教師描述,讓學生體會:婆婆因盲而隔開了與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因此灰暗寂寞,前后對比感悟,鄰家小男孩關心他人的美好品質奠定基礎]。
(過渡,多可憐的婆婆呀!幸好,鄰家小男孩為盲婆婆送來了一只蟈蟈)。1)這是一只怎樣的蟈蟈?請同學們自由讀詩的第一節(自由讀)誰讀給大家聽?(指名讀)
2)這是一只綠色,會唱歌的蟈蟈,小男孩心理一定會非常高興,對嗎?你從哪兩個詞中看出來的?(樂呵呵,喜滋滋),你能說出幾個跟“樂呵呵”、“喜滋滋”意思相同形式一樣的詞語嗎?想想小男孩“樂呵呵”、“喜滋滋”的樣子,再讀讀一定能讀得好。(指名讀)。
3)(出示實物蟈蟈)多可愛的蟈蟈呀!假如你有這樣一只,你心理一定會怎樣?(很快樂,很高興),那我們來"樂呵呵"、"喜滋滋"再讀讀。[設計意圖:在設計這一環節時,我抓住了"樂呵呵"、"喜滋滋"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人物情緒,然后出示實物,引導學生進入境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