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設計
3、品讀第二小節
(過渡:從你們的讀中,我知道了這是一只會唱歌的蟈蟈,小男孩喜滋滋地把它送給了盲婆婆)。
1)他為什么要送給盲婆婆蟈蟈呢?請小朋友自己小聲朗讀詩的第二節。(自由讀文)。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指名讀)
3)哪個小組愿意展示一下?(小組讀)
4)從大家的讀書聲中,我知道了“我”送蟈蟈給盲婆婆,是讓它在“我”上學的時候,替“我”為盲婆婆唱歌,多懂事的孩子呀!小小年紀就學會了關愛他人。小朋友們,你們都是有愛心的孩子,想想平時不上學的時候,你是怎樣關心盲婆婆的?(生交流)。
5)能為需要我們關心、幫助的人帶來快樂,我們自己也是快樂的。來,讓我們一起來讀讀一、二小節(齊讀)。
(二)品讀第三小節
(過渡,蟈蟈的歌聲會給盲婆婆帶來什么呢)?
1、誰愿意讀給大家聽?(指名讀)
2、你再來讀讀,一定會讀得很出色(再指名讀)。
3、出示課本第二幅插圖,指導看圖。(你看,盲婆婆雙手捧著蟈蟈,臉上笑瞇瞇的,多高興呀!)你可以看著畫面再自由小聲地讀讀第三節,你一定能讀得更好。(自由讀,指名讀)。
4、盲婆婆專心的聽著,她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你能用詩歌中的句式說一說嗎?(出示歌聲領您--看到--生交流)。
5、你就哪位盲婆婆,歌聲帶你走進了廣闊的田野,看到了流淌地清波,找回了童年的歡樂。你的心情會怎樣?誰再來讀讀?(指名讀)老師想聽男生讀。(男生讀),女生一定也一定讀得不錯!(女生讀)。
(三)品讀第四小節
(過渡:蟈蟈帶盲婆婆走進了山村原野,找回了童年的歡樂)。
1、引讀:它是一只(會唱歌的蟈蟈),您聽(它唱得多好,咯咯……)。
2、“它唱得多好”,你一定會讀得更好,請你來讀讀(指名讀)。
3、“咯咯,咯咯,咯咯……”后面的六個點表示什么?(蟈蟈還在繼續唱歌),你再來讀讀(指名讀)。
4、蟈蟈在唱歌,盲婆婆在聽著,聽著,就好象誰陪在他身邊?(小男孩),“咯咯,咯咯,……”好象是小男孩在說(婆婆……有我……有我),這個小男孩真好!這個小男孩就是你!就是你!就是我們班的同學。我們一起來把最后一節讀一遍,讓我們把這個故事讀到我們的心里去。(由重到輕,讀出余音未盡的樣子)。
5、范讀全詩
讀書就應該能通過讀書看到畫面,讀出自己的感受,想聽老師讀嗎?
你能象老師這樣讀嗎?(指名讀,集體讀)。
[設計意圖:借助課文插圖,提供直觀形象畫面,發揮學生想象,引導學生把視野投得更遠些,更寬些,進行詩歌的補向,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再觀詩歌描繪的意境,反復指導朗讀,力求讓學生能讀中感悟,以悟促讀]。
三、指導背誦
(過渡:通過剛才的學習,相信小朋友們把這個充滿愛心的小男孩的動人故事已經記在心里。
1、你可以看著圖畫,試著背,老師會幫你!誰先來試試(指名背)。
2、男同學背(女同學閉眼想畫面)
3、女同學背(男同學想畫面)
4、齊背
四、指導寫字
(過渡:同學們真不簡單,不知不覺中已經把這首小詩記在心里了,字寶寶好,高興呀!來跟這些字寶寶打打招呼。
1、出示小黑板,復習"您"、"領"、"童"、"難"。
2、指導觀察字形。
3、范寫。
4、描紅。
5、臨寫
五、小結
六、作業:
1、課外閱讀,補充讀本《一顆小豆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