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看海教學反思
一、朗讀是學生學習語言、體悟內涵、發展語感的基本方法,教師應該充分發掘教材文本的朗讀訓練資源,給學生實實在在的指導和扎扎實實的訓練,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教學時,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以演練讀”。我認為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并讓學生帶著目的去讀,讓學生談想法,學蒼鷹、青蛙、松鼠的不同語氣,少講多讀,大力提倡“以讀為主 ,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演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熏陶。
二、情境的創設在語文教學,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學生對課文敘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調動起學生的各路感官,讓他們在情境中積極地觀察、感受、操作,才能實現對語文的感悟積累和運用。這課要讓學生充分體會青蛙登山的艱辛和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頂。課前,我讓學生學青蛙跳樓梯的臺階。剛開始學生很起勁,但跳完以后個個累得叫苦連天,有的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愿起,有的直喘氣。有了自己的經歷來體會青蛙登山的艱辛,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和感受課文內容。在充分理解和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我做熱心的小松鼠,并變換著花樣說一些鼓勵的話,小朋友們在我的帶領下不停地跳著,寓教于樂,親歷登山,感受真切。這就促使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帶著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課文,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內心體驗。學生的興趣很濃,思維很活躍,表演和朗讀都挺到位。
三、這篇課文對二年級小朋友來說篇幅較長,特別是對話較多。怎樣使學生學得明白又不顯得拖沓?在教學時,我采用了長文短教的方法,把對話列了出來,讓學生讀熟,在理清每句話分別是誰說的基礎上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和表演讀,收效甚好。
四、就詞解詞,就句解句,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困難的,然而創設情境,進行口語訓練,如:說說“青蛙失望的樣子,你有失望的時候嗎?” 、“小青蛙終于實現了看海的愿望,此時此刻,小青蛙會對幫助過它的小松鼠說些什么呢?小松鼠又會怎樣夸小青蛙呢?小青蛙對自己又會說什么呢?”這樣,不僅降低了理解的難度,而且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將生活的經驗運用于課堂,加深了學生的體驗,碰撞了學生的心靈,課堂就會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另外,根據教材和學科的特點,這節課,我運用了簡筆畫輔助教學,簡單的線條勾勒讓學生感受山的高大雄偉和海的壯闊美麗,“符號”對應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青蛙看!教學反思
《青蛙看!愤@篇課文主要講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著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的跳,最后終于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根據教材的特點和該年級的教學要求,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位于以下幾點: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理解課文,懂得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3.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識記生字“登”“吸”“級”,認識偏旁“登字頭”。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道理。教學難點是:感悟課文揭示的道理。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