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教學反思
《青松》教學反思
根據教后的情況,反思如下:
1、在引導學生用“壓”來體會,感受青松的不怕寒冷;不怕重壓時,雖然指導讀了,但讀的不到位,應引導讀出壓的感覺,大雪應該虛讀,這一點課前我沒理解透,
2、在課堂上,教師的激情不夠,要想引導學生讀出情教師要先動情,所謂“未成曲調先有情”即以情激情。
3、在介紹寫作背景時,太隨意,或許教師自己不在意,但是學生是認真的,他們把你的一言一行都當圣旨,所以為了孩子,你應該在意,學會在意,精心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4、介紹背景的目的,是想讓學生初步理解詩歌的含義,讓學生知道‘青松’借指堅強的中國人民在困難面前不彎曲,當時我問:孩子們,這里的青松還會指誰呢?一生說:指陳毅。他的理解是完全正確的,由于堅持自己的預設,沒對該生的回答做任何的肯定,雖然后來做了彌補,但顯得很牽強。這說明自己缺少課堂教學的智慧,也說明自己對教材鉆研的不透徹。如果當時說;對是指他自己,表達自己要向青松一樣不怕困難,相信自己。同學們想一想,除了指他自己,還會指誰呢?讓學生進一步聯想指的是中國人民,整個中華民族,該有多好!課堂真是遺憾的藝術!直到現在回想起來,猶感慚愧,不為自己一節課的成功與否,為了孩子的好想法沒被承認。沒被認可。
5、在學生描述雪后的青松是什么樣子后,教師可用排比的句式深情的語言描述情境,引導讀出輕松的‘高潔’。試著讓學生說出:不怕寒冷就是高潔,依然蒼翠就是高潔。
6、利用圖片或投影效果會更好!
《青松》教學反思
在教學完《登鸛雀樓》后,發現二年級的孩子對學習古詩沒有濃厚的興趣,如何激發他們的興趣,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來呢?于是在教學《青松》時,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用心的設計。
記得葉圣陶老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對詩意的理解如果孤立地去品詞析句,往往對詩的意境領會不深。但是變換了角色,孩子就是詩人,孩子就處在詩中情境,那么他們的想象力就會被激活,他們幼稚天真的話語,往往自然地把詩的意思吻合了。
我首先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初讀古詩: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準確字音,讀通順詩句,利用已有的經驗解決難讀的生字,學生很有自信,讀詩的積極性自然就上來了。并給學生自主權,讓讀的形式多樣化(和同桌的小朋友兩個人一組一行一行地讀,也可以一句一句地讀,或者一邊看圖一邊讀)。
其次,這首詩單從字面上來理解它的意思并不難,但要從中體會青松那高尚純潔的精神品質,對二年級學生來說,的確有相當大的難度。為了突破這一教學上的難點,我教“大雪壓青松”這一句時,抓住“壓”字讓學生體會:從這“壓”字上你知道了什么?學生說:“這個‘壓’字告訴我們雪下得很大很大。”“就像一塊大石頭一樣重重地壓在青松身上,壓得青松都快斷了。”學“青松挺且直”時,抓住“挺”字讓學生體會:這么厚的雪壓在青松身上,它不但不彎腰,還“挺且直”,你能想像青松與大雪對抗的樣子嗎?學生想了想說:“青松用足了力氣,拼命挺直身體,頂著大雪,不讓大雪把它壓倒。”我又接著問:“你喜歡這樣的青松嗎?為什么?”學生紛紛發言:“我喜歡,因為青松不怕大雪壓著,他很勇敢。”“因為青松不怕寒冷,它很堅強。”“我喜歡青松是因為它不怕困難,不向大雪低頭。”在學習“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一句時,我注重讓學生進入角色。“高潔”的理解一定有困難,引導學生看圖,看看雪化之后松樹葉子的變化,有學生說出葉子是鮮亮鮮亮的,有學生說雪化后青松顯得更加挺拔蒼翠了。結合上課我畫的松樹,我讓孩子們把自己當作是一棵小松樹-------“大雪就是想壓折你們,可是你們卻堅強地與他較量,你們會說些什么?”孩子們的想象力就是豐富:“雪,你來吧!我正好用你洗澡呢?你被太陽曬化就會變成水,讓我喝了,我會更漂亮、更堅強!”情感激發了,語言訓練也恰倒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