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真美 說課稿
在檢查學生讀詞語的過程中,我是這樣設計的,讀生字組成的詞語,采用指名讀,開火讀,小組內合作讀等多種形式,讀的過程中相機正音。在讀詞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本課生字中韻母“an、ang”多次出現,如:傍、芒、藍、燦……指導孩子讀好這些生字,對這類讀音進行鞏固。
讀完后進行提問:“這些詞語中還有哪些是你不理解的?”【這個環節讓學生通過讀讀議議對部分詞語進行理解,也為下一課培養學生對夕陽各個階段的觀察與感受作好鋪墊】
對一些重點詞語的理解我采用的是放在課文里隨文理解,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如:“連綿起伏”的山是什么樣的山?我在黑板上板書簡筆畫,并告訴孩子這樣有高有低的山就叫連綿起伏。這樣設計,即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豐富了孩子的想象力,進而更好地體會夕陽的壯麗。再如“壯麗”這個詞什么意思?我便出示圖片,“看,太陽快落山了,它的余暉染紅了天空、云朵,它好像給群山披上了紅色的披風,這山既雄偉,又美麗。這就叫‘壯麗’。”【有些詞語是可以“言傳”的,但也有很多的詞語只能“意會”,在教學這兩個抽象的詞語時,“意會”的方法要比“言傳”的效果更佳。如何意會呢?要從實際出發,因詞而異。這里我借助圖畫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重視觀察、聯想、想象等多種能力的培養。】
2、第二個層次的讀:品讀美文,整體感知
掃清了攔路虎,孩子再次讀文,會更多地關注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老師再進行有目的的指導,促進孩子對文本的感知。此時指名分小節朗讀課文,檢查孩子的讀書情況,相機正音。然后出示課文中的插圖,引導孩子進行觀察“你在圖中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根據孩子的回答進行總結:“其實這幅畫的情景就是我們這篇文章所描寫的內容。【新課標中指出:“在閱讀教學時可以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巧妙的讓孩子對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行初步感知。】
3、第三個層次的讀:聚焦重點,理清文脈
每個孩子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是不一樣的,在孩子了解課文大意后,再給孩子走進文本的空間,讓他們讀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并和同桌交流喜歡的原因。在反饋交流時,我將重點指導“把身邊的云染成了黃色、紅色、紫色”頓號的讀法,以及怎樣讀好“它輕輕地走向西山的背后,把燦爛的霞光留在遙遠的天邊”這句長句子。另外在孩子讀書的過程中,我也對2、3、4三個自然段進行簡筆畫板書,將夕陽“西斜、下沉、落山”的過程通過圖畫和文字呈現出來,在教學過程中,孩子也自然明白了這三個自然段就是太陽落山的過程,也是文章的重點。為后面精讀課文做好鋪墊。
(三)精讀文本,感受美
有了對文本的初步感知,孩子對文章情感已有了一定的積淀。此時師生一同走進課文的2、3、4自然段,進一步品詞析句,感受語言文字所帶給我們的美感。在精讀文本時,我放手讓孩子讀,讀出他們的獨特體驗,再進行全班交流。
多次與文本對話后,我們便會發現文章的2、3、4自然段中出現了很多描寫顏色的詞語,這便是文字的色彩美,我們可以通過色彩美讓學生感受到夕陽的美。例如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是這樣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