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愛》說課稿
“秋風纏綿的那天,我想起一雙無助的眼。在那風景相伴的地方,再也看不到爸爸、媽媽的臉。”我們耳邊響起的這首歌,就是大家熟悉的《天亮了》,這首歌感人之處不僅僅在于歌詞,更在于背后那感人至深的故事。當轟轟烈烈的母愛被人們傳誦時,但還有一種淸若小溪般的母愛,因其平淡而被我們忽視著。作為一名教師,如何讓生活在蜜罐中的孩子們感受到母愛,真正體會媽媽的愛,甚至批評。通過對母愛的體會、理解媽媽的愛,喚起自己以實際行動回報媽媽的愛,這是我一直思考和探討的問題。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媽媽的愛》。
一、緊扣特點,說教材
《媽媽的愛》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第二單元《媽媽》的第一課,課文選取了媽媽為我扇扇子、媽媽打傘接“我”、媽媽送我去醫院、媽媽批評“我”講誠實、媽媽教導“我”愛祖國這樣四個生活片段,細致而形象地再現了母愛的偉大、無私和細膩。前三節讓學生在身體上感受無微不至的母愛,后兩節讓學生在思想上真正理解母愛。本課以熟練朗讀課文為宗旨,體會詩歌語言的韻律美,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母愛,關愛、回報母親,體現母子、赤子情深。但是,對于“批評是最好的愛”還沒有真正理解,特別是對于單親家庭子女和留守兒童來說,他們根本就缺乏或者沒有母愛。通過學習,讓孩子不再忽略無微不至的照料之愛,不再羞愧循循善誘的教導之愛,不再反感絮絮叨叨的批評之愛。讓學生在明變是非的前提下判斷《兒子們》一課做法的對錯,體會童話故事《塘鵝媽媽》中的母愛。
二、聯系實際,說目標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這不正是學案導學的精華嗎!
1.充分閱讀本課,隨文理解14個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有關“媽媽的愛”的句子,使學生在朗讀中感悟、體會媽媽對孩子無私的愛。
3、通過學習課文,意識到自己生活在深深的母愛中,結合生活事例激發自己對媽媽的愛,并仿照課文寫一兩節。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感受母愛,并能用語言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進而把對媽媽的愛演化成具體的行動。
三、學案導學,說教學法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語文教學絕不只是簡單的告訴,而是一種過程,一種感悟,一種體會。”對于我們二年級孩子來講,課文雖美,但讓他們真正地理解卻有一定的難度。
為了有效落實教學目標,突破難點,我在教學本課時,著力體現如下幾點:
(一)閱讀課文
朗讀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媽媽的愛這篇課文較短,通俗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很適合在讀文中識記生字,感悟母愛,為此我設計了多種方式讓學生讀文。
1、范讀課文:教師范讀課文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在知識上我的范讀幫助了孩子糾正字音,初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