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奏鳴曲
雨 點
雨點落在屋檐上,嘀嘀嗒嗒在唱歌。
雨點落在花傘上,在花傘上跳舞。
雨點落在樹葉上,在給樹葉洗澡。
雨點落在小草上,在小草上玩滑滑梯。
我看完,有一種沖動,想馬上幫他們寄出去,發表出來,還有比這更好的課堂鞏固和練習的形式嗎?
課后反思
大家常常看到,學生們盼呀盼,終于盼到入學了。起初他們很愛學習,可是很快就冷淡下來。完成學校的作業時“沒胃口”了。這時候,促使他們學習的已經不再是內心的意愿,而是學校和家長的要求。
其實,學生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大部分原因是教學的安排、設計不合理,如:歷來的做法,都是在一年級只讓學生認字、寫字或寫些簡單的句子,而且通常是五遍、十遍地寫,本來學生學會了,老師還是不放心,在家讓家長報聽寫,到學校老師又要報一遍,學生對這工作越來越厭煩。課堂上無精打采,沒有興趣,哪來的主動參與?老師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哪來的創新?學生不會觀察生活,哪來的作文素材,又怎能不怕作文呢?
我是一個剛教過畢業班的教師,了解高年級的狀況,又趕上了課程改革。我想改變過去的教學理念,在學生的讀寫這一方面有所突破。如這冊教材的第二單元,基本上都是描寫春天的文章,學完后,我帶學生到校園尋找春天,到公園、植物園尋找春天,然后布置學生們仿照課文說一說,寫一寫。學生們興致勃勃,教材中的《春到梅花山》變成了學生們的《春到武漢植物園》、《春到校園》。第四單元基本都是寫人的,學完后,作業是寫一寫自己最想寫的人,寫誰就念給誰聽。這下更精彩了,好爸爸、媽媽,壞爸爸、媽媽都出來了,家長們聽后,有的高興,有的沮喪,學生們的話對家長的觸動不小,我想我的教學有了收獲。
我們總在提優化課堂教學,改善教學方法。我認為教法不僅僅是教師的事,它與學生聯系更緊密。學生們并非白紙一張,作為教師我們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自信心,讓學生全面、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從第一學期開始,我就讓他們每人準備一個漂亮的本子,封面要經過精心設計,題名為《我的第一本書》,“書”中的內容豐富多彩。學生都很樂意寫,文章有好、有差。盡管有很多字是用拼音代替的,但大家都去做了,而且很主動,很樂意,表現出了不同的性格、情感特點。正因為如此,《雨點》的教學才會有喜人的收獲。
摘自《中教育星多媒體教育資源庫&平臺》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