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多篇
“自言自語就是自己對自己說話,朗讀不用這么響。”這個本來讓我稱道的設計在具體操作中卻變得牽強附會。因為我在心里沒有一個適合的音量,所以課堂上判斷錯誤,把一個學生合適的朗讀說成是不合適,讓學生跟著糊涂了一番。
總的說來,上課還得磨練,要精益求精。
“星語聽泉”研修活動快結束的時候,小葉子突然問我:“這堂課是你自己想的嗎?有沒有參考?”我一愣,隨即回答:“有。最后的筆頭練習,給‘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換種說法是參考來的。其他的都是自己想的。”說完,一陣竊喜涌上心頭,看來她還是比較認可我的設計,呵呵。其實,剛開始的時候,一碰到要上公開課,我就四處搜尋教案,像蜜蜂采蜜一樣,把好的設計好的想法都糅合在一起,組成自己的教案。上課時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總是要去看教案,怕忘記。不知從什么開始,我學會了自己思考,等有了自己的思路后再去看人家的設計,然后選擇一個更好的。再后來,自己想的更多了,參考的更少了。上課的時候就不需要再看教案了,因為一切都在你的心中了,就像現在。
特級教師王菘舟老師在《好課的境界》中說,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種境界。第一重佳境,應該是“思在”之課。這重佳境的實現,關鍵在于堅持和尊重自己的獨立思考。上經過自己思考的課,才能進入佳境。我不敢說我的課是好課,但是我的確經過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