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日記教學反思
2、學生對日記三則中的時間跳躍性、內容連續性難以領會。所以他們只能理解刺猬、獾要冬眠,對于松鼠基本冬眠、偶爾出來活動的冬眠特點較難發現,特別是他們以為學了三則日記就是學了三篇課文(因為里面所寫的內容不一樣)。其實三則日記并不能等同于三篇課文,作為教師我們是知道的。因為日記在記載時雖有其獨立性,可每則單獨成篇,但也有其連續性,可完整記錄一件事的前后過程或某一變化的各個階段,閱讀時必須將所有內容視為一個整體方能理解。但小學低年級學生思維的連貫性尚欠發達,加上前面的寫畫訓練也主要是基于興趣,隨意性、片段性特點明顯,故學生較難理解具有內在連續性的內容。也就不大知道松鼠日記其實記載的是一個過冬的過程,只有將整個過程連貫起來才能知道不同動物過冬的不同特點。而這種前后的連續性、因果性恰是學生今后寫作聯系亟待加強的,也是學生思維連貫性獲得發展所急需的。
當然對于日記的這些特點,現階段下我們還無須要求學生掌握,教材的安排主要也旨在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在童話氛圍中了解世界的奇妙,間接模仿學習日記的寫作。因此該如何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比較有效的彌補前面提及的文本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在日記這一寫作體式方面有一個比較良好的發展基點呢?我在另外一個班級作了以下嘗試,效果還不錯,現提出來與同行們交流。
1、表演體驗,續補空白,溝通物我世界。
在放手讓學生盡情的讀文,想象,充分領略了松鼠們過冬的有趣之后,我讓學生們做了一個換位游戲,假如“我是一只松鼠”,“我”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學生根據日記所寫表演了很有意思的童話劇片段。緊接著我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在這么長的四個月里,除了這三天,你還做什么,想什么?我引導學生從文中描寫空白地方去尋找。學生從“明天還得再曬上一點,冬天找食物可難哪!”說松鼠還在準備過冬的食物;從“我睡得正香”、“秋天雖然收藏了不少松果,可記不得藏在哪兒了”說松鼠也一直在睡覺;從“樹上的雪開始融化,樹下青草已經發芽,我跳到地上找到了去年收藏的松果,吃了幾顆,身體感到舒服多了”說春天已經來了,松鼠冬眠結束了,比刺猬、獾早醒……通過這一番的尋找、思考,以松鼠自居,促使學生調動所有的生活經驗、閱讀經驗,設身處地的替松鼠安排行動和想法,把三個片段的童話劇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儼然把松鼠的日記變成了自己的日記,把松鼠的生活變成了自己的生活。在溝通物我世界的同時明白“日記”就是記載“我”自己的見聞感受。另外學生也明白這三則日記是松鼠在不同時間段寫下來的,因不同時間,發生的事情也不一樣,但都與過冬有關,所以事情之間是有聯系的,如第一則講到準備冬天的食物,第二則才會寫到吃蘑菇干,第三則寫到吃松果。
2、聯系自身,貼近生活,啟動日記習作。
為強化“日記”是自身生活的這一印象,在學生入情入境地當了一回小松鼠,知道了小松鼠是怎么過冬之后,我順勢引導:“小朋友,你們又是怎么度過冬天的,雖然我們人不會冬眠,不必像小松鼠他們那樣做窩,準備食物,但我們也要做什么?有什么變化?比如準備厚一點的衣服、鞋子,晚上睡覺要蓋大被子,到了很冷很冷的時候還要戴手套……現在就是冬天了,你們怎么做,怎么想,能不能也寫一寫,告訴小松鼠呢?名字可以叫“日記”,一天寫一則,或隔幾天再寫一則。學生們接受任務后都興趣盎然。有的寫吃的方面的變化,有的寫穿的方面的變化,有的寫房間里的變化,有的寫冬天上學和夏天上學的不同。只要是從他們心里流露出來的,我都給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