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奇石》教學案例
這篇課文本來我準備的設計思路是: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讀畫出的生詞——師生共同學習生字——再讀課文,結合圖理解課文內容——想像、說話訓練——朗讀訓練——指導寫字——布置查資料的作業。
但是,根據課堂情況我改變了教學思路,順應當前學生的思維去發展,去挖掘,就如順風船再鼓風帆,效果就會事半功倍。事實正如此,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做什么事更是喜歡從興趣出發,抓住這一心理特點,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及時改變教學計劃,這就是以學定教。
我們只有對教材吃透,新課標才能在教學中熟練運用,只要目標明確,就可以瀟瀟灑灑地走上一回,沿途還會領略到無限美好的風光!
《黃山奇石》案例分析
案例
《黃山奇石》是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在學習課文時,我采取“自學+小組合作學習+全班交流”的方式,讓孩子自主選擇喜歡的內容學習,自主選擇學習交流的方法。
片斷1:
“你覺得哪塊石頭最奇特、最有趣呢?請大家結合課文插圖,讀讀課文。你最喜歡哪塊奇石就學習哪一部分,邊讀邊把描寫它奇特、有趣的地方劃下來。當然,在讀的過程中,如果有不理解的詞語,就把它標出來,待會兒一起解決,好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進行自學)
俗語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錯,“書是讀出來的”。不到三分鐘,孩子們讀書聲逐漸小了,看來他們找到了所需要的東西。
“下面誰愿意把自己最喜歡的奇石介紹給大家聽聽?介紹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果你愿意結合剛才劃的詞句給大家講出它的奇特有趣,就講;如果你愿意讀,就有感情地讀一讀;如果你能通過動作把石頭奇特的樣子表演出來,你就表演給大家看;如果你能在短時間內畫圖展現出它的奇特,你就畫。下面自己抓緊想一想,再在小組里可以討論交流。”(板書:講、讀、演、畫)
學生自主選擇交流的方式以及進行小組交流學習)
片斷2:全班交流第三自然段“猴子觀海”
生:猴子觀海真有趣,你看它兩只胳膊抱著腿,一動不動地蹲在山頭,望著翻滾的云海。 生:“猴子觀海”主要寫了猴子的動作,我勾畫了“抱、蹲、望”這三個動詞,我覺得非常有意思。
生:我也是通過這些動詞來理解的,因為作者把它寫得好像真的一樣,體現了“猴子觀海”的有趣。
師:是啊,“猴子觀海”被寫得栩栩如生。猴子本身是好動的,可此時此刻它卻望著云海一動不動,為什么呢?
生:我想,它在欣賞那翻滾的云海吧。
生:因為云海太好看了,所以猴子被深深吸引了,一動不動了。
師:哦,這樣黃山的美、黃山的奇就更能體現出來了。還有采用其他方法學習的嗎?
生:我是做動作來理解的。
師:那你能表演給我們大家看看嗎?
( 學生上臺表演,抽生評價。)
生:老師,我覺得他表演得不夠好,他還東張西望的,“猴子觀海”都入迷了,應該是不動、發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