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風》教學案例剖析
《畫風》教學案例剖析
教學聚焦:《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從這些基本理念,我們不難讀出:語文具有很強的“體驗性”,語文教學要從學生體驗出發。以此為指導,結合《畫風》一課的文章特點,筆者進行了體驗性教學: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三個小朋友開動腦筋畫風的過程及方法。
精彩回放:
[片斷一]課文導入:猜風
課件出示謎語: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師:猜一猜它說的是什么?
生:風(師板書“風”字)
師:誰能用古詩吟一吟風?用歌曲來唱一唱風?
生: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生:風吹草低現牛羊。
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師:同學們,我們能歌唱、吟誦風,能不能畫風呢?
(板書課題《畫風》)
[片斷二]講讀課文:畫風
(課件展示主題圖)
1、師:請你輕輕地讀讀2-8自然段,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畫風的呢?請你從課文中找出描寫他們畫風的句子,用波浪線把它劃出來,再同桌交流。
(生自由讀課文,邊找邊畫,同桌交流)
2、投影出示有關的四個句子:他們畫的風藏在哪里?
1)我們先來看看趙小藝是怎么畫風的,請大家齊讀第一句話:
提問:a、這一句話中你從哪里看出風來了?學生匯報后板書:旗子飄。
b、是呀,宋濤也看出來了,誰來讀讀他說的這句話。“是風,風把旗子吹得飄起來了。”(驚喜的語氣,大聲說)請幾位同學練習說。
c、出示課件,這一句話還可以怎么說?
轉換成被字句的練習:旗子被風吹得飄起來了
小結:在趙小藝畫的這幅圖中,我們從旗子飄,可以看出風來了。
2)其它的三幅圖中,從哪里也看出風來了?
理解陳丹畫風的辦法:
a、她畫的是風嗎?你從哪里看出了風來了?
出示句式練習:是風,風把
被風
b、板書:小樹彎
c、板書:雨絲斜
3、(課件展示:我會說)
師:你們能用“風來了,風把____吹____了,風藏在______里”這樣的句式說一說三個小朋友畫的風在哪兒嗎?
生:風來了,風把雨絲吹斜了,風藏在斜斜的雨絲里。
生:風來了,風把小樹吹彎了,風藏在彎彎的小樹里。
4、師:我們可以從隨風飄舞的旗子,彎彎的小樹,斜斜的雨絲,轉動的風車……看出風來了。這三個好朋友用不同的辦法畫出了風,畫得多好呀!你們還能想出什么方法來畫風?請你們把自己的奇思異想用五彩畫筆描繪出來。
a、生畫風)
b、展示自己的畫,說風:
生:風來了,風把頭發吹亂了,風藏在頭發里。
生:風來了,風把帽子吹跑了,風藏在帽子里。
……
亮點直擊:
一、激活積累,誘發體驗
積累是體驗的先決條件。小語課文,大多是對生活情境的描述,語言生動形象,惟妙惟肖,教師可喚起學生回憶,以學生已有過的生活情境、事理感受、閱讀積累誘發學生真切的體驗。本文開課伊時,請孩子們猜一猜風謎語,用古詩吟一吟風,用歌曲來唱一唱風,學生小手直舉,發言積極。通過這一環節,激活了學生已有的閱讀積累,誘發了他們的原有體驗。
二、借助語言,引導體驗
語言能創設情境,激起共鳴,使學生入情地參與到體驗之中。在分析課文中三個孩子的對話時,教師通過改成被字句和用“風來了,風把____吹____了,風藏在______里”這樣的句式說一說三個小朋友畫的風在哪兒,讓學生們不斷與文本觸摸、對話,既體現了語文課的語性,又調動了他們的生活體驗,與文中的小朋友產生共鳴,這樣借助語言引導體驗,達到了“水到渠成”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