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滋潤孩子的心靈
b、請生邊做動作(手做波浪狀)邊練讀。
。ㄒ陨檄h節,將對有關課文的理解、體悟、朗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只覺其美,絲毫不感訓練的機械與乏味。特別是教師語言既是對課文內容的一種補充與解說,其本身又非常優美,使學生深深地陶醉在水鄉的意境之中。)
6、師:孩子們,見到這么多清澈,可愛的水,你最想來干什么呢?(游泳、劃船、釣魚等)
。ㄈ绻f在上一環節是利用語言文字的美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水的可愛,那么這一環節就讓“水”變得不僅可看,還可喝、可摸、可感了,與孩子們以往所有的愉快生活體驗聯系在一起,讓學生產生由衷的喜愛,這水才真正蕩漾在孩子們心頭了。)
7、整體感知,再次回味:
。1)、師范讀:我呀,最想用自己的聲音讓它變得更美。
。2)、學生練讀第一小節。
。ǘ、讀講第二自然段:
1、師:水鄉水鄉,水面上,什么也多?(船多)
2、師:水鄉水美船更美,不信,閉上眼睛,一起來聽(師范讀)。
3、請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
4、指導朗讀第二段。
5、師:誰想離咱們水鄉的美景近一些,再近一些來夸夸它呢?(請學生上臺看著圖說第二段,亦即背誦)。
。ǖ诙谓Y構、寫法、特點基本與第一段相似,因此處理較為簡單,在具體操作中力求避免與第一段雷同,用學生想象說話引出文句,并在此不露痕跡地完成背誦的教學任務。)
6、齊讀這一段。
7、請學生猜一猜漁民們會在漁船上忙碌些什么?(打魚、撈蝦、運輸)
8、師:這時,湖面上忽然飄來一陣歌聲(歌曲《洪湖水浪打浪》由低到高響起)。
。7、8兩個環節均是為理解第三段做準備)
(三)、讀講第三自然段:
1、師:聽到的小朋友一起來告訴我,水鄉什么多?(歌多)
2、理解“新生活”:
(1)質疑:(師)是啊,動聽的歌聲飄蕩在湖面上。然而。我卻想不通了,漁民們這么辛苦,為什么卻高興地唱起歌來了呢?(因為他們打了許多魚、撈了很多蝦……)
。2)說說漁民們有了這許多收獲之后,可以干什么?(自己吃,送人,賣)
(3)師:賣了魚蝦之后,漁民們可富裕啦,我想,他們肯定給家里買了電視機,還買了……(學生自己說:冰箱、微波爐、洋房、轎車……)。
。4)引讀課文總結:(師)噢,明白了,原來——(生)千首曲,萬首歌,裝滿一籮又一籮,(師)都是在——(生)唱咱水鄉新生活。
3、指導朗讀。
。1)貧苦的漁民也過上好日子了,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你的同桌吧。ㄍ谰氉x)
。2)指名練讀,相機糾正引導。
。ㄕn文前兩段都是實寫景色,惟獨第三段是虛寫,較為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我以“歌聲”作為切入口,幫助學生理解漁民們通過辛勤勞動創造新生活,并通過學生自己的語言,將“新生活”具體化為“電視機,冰箱……”等,使學生真正明白了“新生活”的內涵,避免了唱高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