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現中學習,在學習中發現——《有趣的發現》教后
教學片段;師:小朋友,請你們用眼睛仔細的觀察一下電教室,與以往的教室比較,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自由發言)我發現………我看到………
師:你們真會觀察,用你們的眼睛發現了許多相同、不同的東西。英國有位科學家通過觀察研究,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發現”——— 引讀課題。
生:齊讀課題兩遍。
師;人們常說學貴有疑,就是說學習最可貴的是能提出問題,你能從“有趣的發現”這個課題中發現問題嗎?
生:發現了什么東西?有趣在哪里?
生:是誰發現了這個有趣的發現?在哪里發現的?
生:“有趣的發現”有什么用?怎樣發現的?
………
師:大家剛看到課題就有了這么多的發現,相信在讀了課文以后會有更多的發現。
只要你把課文讀通、讀懂,讀好了,你就能發現剛才這些問題的答案。
(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并觀看課文的動畫欣賞,以加深印象。)
………
教學反思:
《有趣的發現》是一篇知識性較強的科普短文,如何使學生充滿興趣的投入學習,這是我在備課和教學中首先考慮到的問題。
(1)聯系實際,啟發觀察,發現“變化”
在課文的導入部分,我聯系學生身處的環境,啟發他們觀察比較,發現與以往不同的地方。從課堂情況看,學生觀察很仔細,發言也積極,較好地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順著學生的話語,我又自然的把話題引入到了課文的學習上。
(2)緊扣課題,設疑激趣,發現“問題”
出示課題后,引導學生圍繞題目提出自己想了解的知識,我覺得這既是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也是檢查學生通過預習后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學生成了知識的發現者、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灌輸的容器”。
(3)帶著問題,自讀自悟,發現“真知”
當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文時,他的學習是有明確的目的的,是真正在讀書,問題的答案也許不同,這源于學生獨特的感悟。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教師應努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朗讀感悟,體驗閱讀的樂趣,養成勤于閱讀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