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的滅絕》教學設計
一、教材簡析:
《恐龍的滅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科學知識小品文。全文以科學家們關于恐龍“滅絕”的說法為線索,介紹了恐龍滅絕的幾種原因。本文圖文并茂,內容層次清晰。加之神秘的“恐龍”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之一,所以能夠喚起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設計思路:
本文的教學設計立足于教材,適當挖掘和補充教材,重新建構新文本,以更好地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通過畫面對比、情景描述、想象聯想等形式激發學生對恐龍滅絕的同情。讓帶著這種情感,帶著這種好奇,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自己的感受與理解。在此基礎上,積累詞句、內化語言、升華情感。
三、學習目標:
1、聯系生活、結合語言環境理解“嚴寒”“耐不住”“塵埃”等難理解的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關于恐龍滅絕的五種說法。知道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
3、對恐龍滅絕之謎產生興趣,并有繼續探究的渴望。
四、教學設計
(一)畫面對比 激qing激趣
1、課前導入:這段時間,老師知道,大家看了許多關于恐龍知識的書。老師請大家看一幅畫面,在畫面上,你找到你熟悉的恐龍的身影了嗎?能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它們嗎?
教師小結:是啊!在遙遠的中生代,在距今1億年前的地球上,氣候溫暖濕潤,植物生長茂盛。恐龍有充足的食物。它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地球上,無憂無慮,是那么幸福。(表情:高興)
2、再看兩幅畫面。
(老師深情描述:你們看,這是科學家發現的一個未出殼的小恐龍化石,如果不是突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災難,也再過不多日,它就會破殼而出,獨立生活,可是,今天,它卻永遠地沉睡于巖石中,成為化石,再也醒不過來了。另一幅我國四川自貢市恐龍博物館里的一幅畫面。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恐龍的公墓”,經過6500萬年,昔日的恐龍已經成了化石,這里,有的恐龍化石是完整的,有的卻已經殘缺不全,只剩下了頭部或者是折斷的四肢。今天,這里所有的恐龍再也無法在地上奔跑,再也無法在天空翱翔,再也無法在水中嬉戲......)
3、教師提問: (三幅畫面靜止在屏幕上)同學們,看過這三幅畫面,此時,你們想說些什么呢?(教師表情凝重,通過畫面的對比激發學生對恐龍滅絕的同情心、好奇心和不平心。)
4、大家有許許多多的疑問。那么,龐大的恐龍家族為什么會滅絕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恐龍的滅絕)
(二)閱讀想象 內化語言
1、整體感知,認識分號、省略號在本文中的作用。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看看文章中關于恐龍滅絕的原因,有幾種說法。(五種)
(2)你是怎樣判斷出有五種說法的?(幻燈出示2、3、4自然段)
學生可能抓住每一段開頭的“一種說法是......”“另一種說法是......”“還有其他的種種說法......”以及第四字段三個分句間的分號。如講不明白,老師再講解。
師小結:同學們,我們讀文章時要特別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話,因為它往往告訴你本段的主要內容或者向你介紹一些重要的信息。同時,也要注意文章中特殊的標點符號。比如分號、 省略號等等,而且也要努力讀懂這些標點符號里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