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默讀課文,能邊讀邊想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聲音表現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觀察天氣的興趣,能寫觀察日記。
重點難點:
1、圖文結合,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特點。
2、通過準確的用詞造句來重點體會雷雨前自然界出現的現象和特點。
教學流程
(課前班長領讀有關雨的古詩:《春曉》、《春夜喜雨》、《漁歌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剛才同學們背了很多關于雨的古詩。特別是最后一首,(出示古詩)老師很喜歡,想請同學們再讀一次,不過這次老師有個要求,要一邊讀一邊想象古詩中所描繪的下雨的景象,好嗎?
(出示課件)看一看,剛才同學們想象到的是不是這樣的景象呢?
請位同學來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從古詩引入,讓學生看雷雨的動畫演示,聽轟隆隆的雷聲和嘩啦啦的下雨聲,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具體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變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你們能不能給剛才這段動畫起個題目呢?
你為什么要起“雷雨”這個題目呢?
板書課題《雷雨》 齊讀課題。
3、大家都見過雷雨,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節下的?
夏天下雷雨時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時,描述的語言比較蒼白,使學生在接下去的課文閱讀中與自己對雷雨的表達形成對比,可以感受到課文語言描述的魅力。]
二、創設情境,觀察想象
1、雷雨是夏天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有位小朋友親眼目睹了一場雷雨,并把它記錄下來,寫成了一篇優美的文章,大家想知道他是怎樣寫的嗎?好,接下來我們就學習他的文章。翻開書18課,聽老師讀課文,聽準字音。
師范讀課文。想讀嗎?
2、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次。
3、同桌檢查(認為自己讀得好的讀給同桌聽或者覺得的不好的請教同桌。)
[同桌進行合作學習,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更樂意去閱讀。]
4、(課件出示)有位小朋友讀了課文后給課文畫了三幅插圖,請大家想一想:這三幅圖分別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呢?每幅圖各有什么不同?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1)指名說,歸納板書:雷雨前 雷雨中 雷雨后
(2)比較一下每幅圖各有什么不同?
隨機學習生字:烏云:壓(動作理解) 你還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嗎?
樹枝:亂擺 誰能給“亂”組個詞語或說句話?
蜘蛛:垂 垂—睡(我好想睡覺啊,連眼皮都垂下來了。)
彩虹:掛 虹——紅
[讓學生用對比觀察的方法,認真觀察各幅圖,找出各種景物在雷雨前、中、后不同階段自然景物的變化。如:雷雨前、中、后的天空,小樹、蟬、蜘蛛、雷、雨、閃電有怎樣的變化。通過指導學生用觀察對比的方法,有目的、有重點、有順序地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4、你看,這雷雨前(中、后)的景色是完全不一樣的。那么,課文的哪幾個自然段分別是寫雷雨前(中、后)的景色的呢?趕緊默讀課文,找一找。
板書:1-3 4-7 8(初步滲透“段”的概念。)
看板書小結。這節課我們先來看一看雷雨前的景色。(課件出示圖片)
三、創設情境,品詞析句
1、小朋友們,大自然很奇妙,每當雷雨來臨之前,就會發生很多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