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廬山瀑布教學案例(精選5篇)
望廬山瀑布教學案例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廬、瀑、爐、疑”四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了解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和喜愛。
教學重點:有感情得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瀑、疑”的識記,“香爐、掛前川”的理解。
教學過程:
師:孩子們我們以前學過許多李白的詩,誰想師:背一首?
生:背《贈汪倫》《靜夜思》《早發白帝城》《望天門山》
師:你們背得真熟練,今天我們再學一首李白的詩好嗎?
生:好!(積極性很高)
師:板書課題(望廬山瀑布)誰來說說課題的意思?
生:就是看廬山的瀑布,望是看的意思。
師:很好,那你知道廬山在什么地方嗎?
生:廬山在江西省,是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喜歡去那里游覽觀光。
師:哦,你知道的真多!大家也應該向他學習,養成平時注意積累知識的好習慣。那瀑布是什么樣子的呢?誰看見過?
生:我知道,他就是從高山上流下來的水,而且流得很快,遠遠看去就象白色的綢帶,我是在電視上看到的。
生:我見過黃果樹瀑布,那水就象從山上往下倒似的,象一條波濤洶涌的河。
師:那這條河與平時見到的河一樣嗎?
生:不一樣,它是垂下來的,平時見到的河是平流著的。
師:你注意觀察了,說得很好!一說到瀑布大家就會想到高山,水從高山陡峭的地方傾瀉下來,遠遠看去就像一塊寬寬的綢帶倒垂在山前。大家注意“瀑”怎么寫?
生:“暴雨”的“暴”加三點水。
生:應該注意下面不是“水”。
師:對,大家在寫時就應該注意了,(一起書空)。
生:齊讀“瀑布”。生:老師,我還發現“廬山”的“廬”和“香爐”的“爐”是同音形近字。
師:瞧,他觀察得多仔細,說得多準確啊!
師:好,讓我們先來領略一下廬山瀑布之美吧!(幻燈出示圖片)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它的美,并說說你看到它后的心里感受。
生:(雄偉壯麗、云霧繚繞、氣勢磅礴)(非常激動、興奮、熱血沸騰)
師:老師看到大家都陶醉在這美景之中了,讓我們來欣賞欣賞李白是怎樣寫出廬山瀑布之美的。(幻燈出示古詩)誰想讀一讀?
(爭先恐后地讀)齊讀!
師:讀得非常好!我想知道你們對這首古詩的理解如何。小組討論一下,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問老師。
(分四人小組討論。)
生:香爐就是大人燒香用的爐子吧?
師:其他同學的看法呢?
(沒人回答)
師:其實這里指的是香爐峰,因為這座山峰像香爐,所以取名“香爐峰”。
生: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太陽照在香爐峰上,山頂上云霧繚繞,就像燃起了紫煙。
師:再具體一點“紫煙”就是蒙蒙的水氣透過陽光,就會呈現一片紫色,好象燃起的紫煙繚繞著香爐峰。多美的景色啊!再仔細體會一下這句話的意思,想象一下高高的香爐峰是多么漂亮!
生:這句話的意思是太陽照在香爐峰上,山頂云霧彌漫,陽光透過蒙蒙的水氣,好象燃起了紫煙。
師:說得非常好!煙霧是慢慢升起的。所以,讀的時候應該是——
(慢慢地)
師:誰想試試?
學生讀。
生:老師,銀河就是天上的一條河嗎?
生:就是它把牛郎織女分開的嗎?
師:你們說的那只是神話,銀河實際上是許許多多的恒星,
生:九天是指很高很高的天空吧?
師:古人認為天有九層,九天指天的最高層。
生: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說以為是銀河從高天上落下來了。
師:理解得很好,但這里詩人為什么用上了”疑”(板書疑)
生:不是真的,是詩人想象出來的。
師:對!銀河很寬闊,浩瀚無邊,讀時就應該把聲音放開,讀出銀河一般瀑布該有的氣勢。
(自由讀,齊讀)
生:“三千尺”真有那么長嗎?
生:不是,它是突出山很高,瀑布很長。
師:說得真好!”飛流”說明了什么?
生:流得速度很快。
師:那你能很快地讀一讀嗎?
(學生讀)
師:我從你的朗讀中感受到了瀑布流得快.瀑布真是太高了,太壯觀了,我們齊讀一定更有氣勢。
(學生齊讀)
師:你們讀得實在太完美了!
生:老師,我們組知道這首詩該怎樣理解了。
師:是嗎?那你來說一說吧。
生:太陽照在香爐峰上,_
師:說得非常好,誰還想說說?
(學生逐句講)
師:這是一首很美的小詩,大家想不想美美地讀一讀?
生:想!
(師配樂)
師:仔細體會一下,詩人寫這首詩的目的是什么?
生:詩人贊美了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
生:詩人贊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生:詩人想表達他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師:你們說得真好!但我特別想知道你們是從什么地方體會到的。
生:我是讀出來的。
生:我是通過理解感受到的。
師:是啊,這首詩有靜有動,有聲有色,有景有情,在你們頭腦中一定勾畫出了一幅美麗的圖畫,這首詩充分表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觀,詩人借此抒發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這樣的美景,讓我們一起閉上眼睛享受吧。
(配樂讀)
師:相信大家已經把它熟記于心,誰想背?
(生踴躍舉手)
師:我從你們的朗讀背誦中體會到了廬山瀑布的美,其實在我們的祖國大地上,還有很多美麗的地方等著我們去看一看呢!
[教學反思]
《望廬山瀑布》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教學過程中就以不同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小組討論互相幫助,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而且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與此同時,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和想象有機結合,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人的想象力,領悟祖國語言的美及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
[教學反思]
《望廬山瀑布》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教學過程中就以不同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小組討論互相幫助,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而且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與此同時,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和想象有機結合,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人的想象力,領悟祖國語言的美及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
《望廬山瀑布》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1.認識“廬、瀑、爐、疑”四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了解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和喜愛。
教學重點:有感情得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瀑、疑”的識記,“香爐、掛前川”的理解。
教學過程:
師:孩子們我們以前學過許多李白的詩,誰想師:背一首?
生:背《贈汪倫》《靜夜思》《早發白帝城》《望天門山》
師:你們背得真熟練,今天我們再學一首李白的詩好嗎?
生:好!(積極性很高)
師:板書課題(望廬山瀑布)誰來說說課題的意思?
生:就是看廬山的瀑布,望是看的意思。
師:很好,那你知道廬山在什么地方嗎?
生:廬山在江西省,是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喜歡去那里游覽觀光。
師:哦,你知道的真多!大家也應該向他學習,養成平時注意積累知識的好習慣。那瀑布是什么樣子的呢?誰看見過?
生:我知道,他就是從高山上流下來的水,而且流得很快,遠遠看去就象白色的綢帶,我是在電視上看到的。
生:我見過黃果樹瀑布,那水就象從山上往下倒似的,象一條波濤洶涌的河。
師:那這條河與平時見到的河一樣嗎?
生:不一樣,它是垂下來的,平時見到的河是平流著的。
師:你注意觀察了,說得很好!一說到瀑布大家就會想到高山,水從高山陡峭的地方傾瀉下來,遠遠看去就像一塊寬寬的綢帶倒垂在山前。大家注意“瀑”怎么寫?
生:“暴雨”的“暴”加三點水。
生:應該注意下面不是“水”。
師:對,大家在寫時就應該注意了,(一起書空)。
生:齊讀“瀑布”。生:老師,我還發現“廬山”的“廬”和“香爐”的“爐”是同音形近字。
師:瞧,他觀察得多仔細,說得多準確啊!
師:好,讓我們先來領略一下廬山瀑布之美吧!(幻燈出示圖片)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它的美,并說說你看到它后的心里感受。
生:(雄偉壯麗、云霧繚繞、氣勢磅礴)(非常激動、興奮、熱血沸騰)
師:老師看到大家都陶醉在這美景之中了,讓我們來欣賞欣賞李白是怎樣寫出廬山瀑布之美的。(幻燈出示古詩)誰想讀一讀?
(爭先恐后地讀)齊讀!
師:讀得非常好!我想知道你們對這首古詩的理解如何。小組討論一下,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問老師。
(分四人小組討論。)
生:香爐就是大人燒香用的爐子吧?
師:其他同學的看法呢?
(沒人回答)
師:其實這里指的是香爐峰,因為這座山峰像香爐,所以取名“香爐峰”。
生: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太陽照在香爐峰上,山頂上云霧繚繞,就像燃起了紫煙。
師:再具體一點“紫煙”就是蒙蒙的水氣透過陽光,就會呈現一片紫色,好象燃起的紫煙繚繞著香爐峰。多美的景色啊!再仔細體會一下這句話的意思,想象一下高高的香爐峰是多么漂亮!
生:這句話的意思是太陽照在香爐峰上,山頂云霧彌漫,陽光透過蒙蒙的水氣,好象燃起了紫煙。
師:說得非常好!煙霧是慢慢升起的。所以,讀的時候應該是——
(慢慢地)
師:誰想試試?
學生讀。
生:老師,銀河就是天上的一條河嗎?
生:就是它把牛郎織女分開的嗎?
師:你們說的那只是神話,銀河實際上是許許多多的恒星,
生:九天是指很高很高的天空吧?
師:古人認為天有九層,九天指天的最高層。
生: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說以為是銀河從高天上落下來了。
師:理解得很好,但這里詩人為什么用上了”疑”(板書疑)
生:不是真的,是詩人想象出來的。
師:對!銀河很寬闊,浩瀚無邊,讀時就應該把聲音放開,讀出銀河一般瀑布該有的氣勢。
(自由讀,齊讀)
生:“三千尺”真有那么長嗎?
生:不是,它是突出山很高,瀑布很長。
師:說得真好!”飛流”說明了什么?
生:流得速度很快。
師:那你能很快地讀一讀嗎?
(學生讀)
師:我從你的朗讀中感受到了瀑布流得快.瀑布真是太高了,太壯觀了,我們齊讀一定更有氣勢。
(學生齊讀)
師:你們讀得實在太完美了!
生:老師,我們組知道這首詩該怎樣理解了。
師:是嗎?那你來說一說吧。
生:太陽照在香爐峰上,_
師:說得非常好,誰還想說說?
(學生逐句講)
師:這是一首很美的小詩,大家想不想美美地讀一讀?
生:想!
(師配樂)
師:仔細體會一下,詩人寫這首詩的目的是什么?
生:詩人贊美了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
生:詩人贊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生:詩人想表達他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師:你們說得真好!但我特別想知道你們是從什么地方體會到的。
生:我是讀出來的。
生:我是通過理解感受到的。
師:是啊,這首詩有靜有動,有聲有色,有景有情,在你們頭腦中一定勾畫出了一幅美麗的圖畫,這首詩充分表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觀,詩人借此抒發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這樣的美景,讓我們一起閉上眼睛享受吧。
(配樂讀)
師:相信大家已經把它熟記于心,誰想背?
(生踴躍舉手)
師:我從你們的朗讀背誦中體會到了廬山瀑布的美,其實在我們的祖國大地上,還有很多美麗的地方等著我們去看一看呢!
[教學反思]
《望廬山瀑布》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教學過程中就以不同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小組討論互相幫助,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而且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與此同時,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和想象有機結合,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人的想象力,領悟祖國語言的美及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
望廬山瀑布教學案例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廬、瀑、爐、疑”四個生字。會寫“爐、銀、煙、流”四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了解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 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和喜愛,積累古詩中的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積累名句。
教學難點:“瀑、疑”的識記,“香爐、掛前川”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1小朋友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有數不盡的風景名勝。如黃山的奇石,桂林的漓江,杭州的西湖……今天老師就要帶大家一起去游覽一番。愿意去嗎?那我們就出發吧!
二.學習古詩后兩句。
1 課件出示一系列瀑布的圖片。
a小朋友知道我們剛才觀賞的是什么嗎?(點擊課件,出示圖片和“瀑布”一詞。)
b 教師板書“瀑布”,并給瀑字注音。指名讀“瀑布”一詞。你是怎么記住“瀑”字的?
c 齊讀“瀑布”
2 老師這里還有一張特別的瀑布圖片,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看看它和前面出現的瀑布有什么不一樣。(課件出示廬山瀑布的圖片)
3 學生觀察后談談發現。
4 教師根據學生總結板書。(高,直,像一條白的帶子)
5出示銀河的圖片。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圖片,認識到銀河與瀑布的相似之處。
6 這樣特別的瀑布惹得我們的大詩人李白禁不住發出了感嘆。點擊課件出示古詩后兩句。
7 誰愿意當當李白來讀一讀這兩句呢?(指名讀)
8 出示“疑”字,這個字我們沒有學過,你能教教大家嗎?(生帶讀)誰能為它找個朋友。(懷疑)
我們以前還學過李白的一首詩,也用了這個“疑”字。師提示“窗前明月光……”。月光和地上的白霜很象,那這里是什么和什么很像呢?所以李白才會說——
9 教師范讀。學生練讀。起立齊讀,配上動作。
三.學習前兩句。
1這樣奇特的景色在哪能見到呢?(廬山)
是的,這樣的景色正是奇特的廬山瀑布,而我們前面學的兩句詩,也是出自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揭題,板書。(先板書“廬山”帶讀,“瀑布”,最后板書“望”,強調“望”是遠遠地看。齊讀課題。)
2 這首詩還有前面兩句,也寫得妙極了,大家想不想看看?
課件出示前兩句詩。
3 學生自學前兩句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師出示自學方法:
a 默讀詩句,邊讀邊想。
b 聯系上下文想一想。
c 查閱工具書。
d 結合課文插圖理解。
e 把不懂的地方劃下來。
4 學生在學習小組內交流自學情況。
5 師組織全班進行交流。點擊課件,重點解決“香爐”“紫煙”“掛前川”等詞的理解。
6 教師范讀。
7 學生帶著理解再次練讀這兩句。
三.整合教學。
1 課件出示整首詩。小朋友們學會后兩句,也學會了前兩句,能不能把整首詩都讀出來呢?
2 自由練讀。
3 指名讀。
4 教師讓學生閉上眼睛,播放配曲,用優美的語言帶領學生走進情境。感受詩人李白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驚嘆和贊美。
5 邀請小伙伴一起練讀。這樣的美景一個人欣賞,實在太可惜了,帶上你最好的小伙伴,一起來感受,一塊來讀讀吧!
6 指名幾對小伙伴上臺來對著瀑布圖片讀。
四.背誦古詩。
1 有沒有哪位小朋友能夠把古詩背誦出來了呢?
指名背誦。
2 男女生比賽背誦。
3 教師示范有感情地背誦。
4 師生一起配樂朗誦。
五.寫字教學。
我們不僅能會讀詩,會背詩,還會寫古詩里的字呢!
1 課件出示“爐、銀、煙、流”四個字。
2 和你的同桌小朋友說說,你發現了這些字要注意什么地方。
3 課件出示“流”字。今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來寫寫“流”字。
4 教師在田字格內范寫,學生書空。
5 學生練寫這四個字。
六.小結,感情升華。
1 老師還帶來了一些廬山奇特的瀑布圖片,想看看嗎?(課件出示圖片)
2 小朋友們,其實在我們的祖國大地上,還有很多比這更美麗,更神奇的風景名勝。你們想去看看嗎?老師也想去,如果將來你們有機會去尋訪祖國的山山水水,請別忘了用相機拍下美麗的照片,帶回來給我們看看,好嗎?
望廬山瀑布教學案例 篇3
在古詩教學中,讓學生做個成功的小詩人——《望廬山瀑布》教學案例
一、背景
在《語文課標準》(實驗稿)中提出對1—2年級的“閱讀”目標中有一條是“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從這一目標,我們體會到在低年級古詩的教學要盡量避免逐字逐句的教學,要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開展想象,理解詩意,領悟內蘊。而且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它注重興趣的培養,情感的激發,語言的感悟積累,學習方法的習得,學習習慣及創新意識和精神的培養。在新課程標準還特別重視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它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課體圖片,聲效啟迪,背景音樂為學生創設美的情景,引導他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培養語感,領悟古詩中所蘊涵的意味。的確,通過教師一次次的引導及指導,通過學生自己的朗讀領悟,學生正一步步地走進“詩”意,使他們達到身臨其境的妙感。
二、情境描述
片段一、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1、出示李白圖像,教師問:你知道他是誰嗎?你知道他的哪些情況?(板書:李白)
生1: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詩人。
生2:李白,字太白,被稱為“詩仙”。
生3:李白寫了許許多多的詩,我知道《靜夜思》就是他寫的。
2、教師乘機問:他們還知道李白的哪些詩?能背一背嗎?
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背誦了《靜夜思》、《朝發白帝城》、《贈汪倫》、《望天門山》。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伊始,教師便創設了學生喜愛的說話情境,激發學生交流的興趣,在最短的時間內拉近了學生與李白及李白的詩歌的距離,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吟誦詩歌,當小詩人的快樂,并把學生的興趣遷移到后續學習中。)
片段二、揭題、解題。
承上過渡,今天學習李白的一首詩,出示課題。
問:誰來讀課題?想想該怎么讀?
生1:望廬山瀑布。(讀得很快。)
生2:望/廬山瀑布
問:為什么這樣讀?
相機講解“望”的意思,知道“廬山”是地名。
問:什么是瀑布?誰見過瀑布?(舉手的學生極少,一臉茫然。)
生1:瀑布就是從高高的山上流下來的水。
生2:我們這里有個“百丈飛瀑”,我看到那里的瀑布是從山上流下來的,水很大,發出很響的“嘩嘩”聲,站在下面很涼爽。
(“瀑布”一詞對學生來講非常陌生,但意想不到的是生2碰巧到過王院鄉的“百丈飛瀑”,她把她看到的、聽到的及親身感受講得非常貼切,于是教師相機出示了廬山風景區的瀑布,讓學生欣賞瀑布,使他們在腦海形成了抽象的瀑布形象,讓學生與古詩中描寫的對象走近一步。)
片段三、第一次指導讀古詩。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把不理解的字、詞劃出來)。
2、指名請兩位同學試讀。
男生1——初讀古詩,讀得并不熟練,甚至讀得有些支離破碎。
女生2——讀得較為流暢,但沒有明顯停頓和重音。
3、放錄音,比較讀,仔細聽有哪些停頓和重音。
4、小黑板出示古詩,指導學生劃分如何停頓。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教師一句一句地邊范讀邊劃分,第二句劃好之后,學生馬上就領悟了老師的意圖,很順利地就劃分好了三、四兩句該停頓的地方,并且根據往常念古詩的經驗,學生們馬上象模象樣的、搖頭晃腦地讀起來。
(學生的模仿能力是極強的,經過教師的這一點撥,語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片段四、扶放結合,理解詩意。
(深入理解語言文字是有情感地朗讀的必要條件,因此在這一片段中教師對每句詩中的重、難點進行了適當的指導。)
師:這首詩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請提出來。
生1:老師,第一句中香爐在太陽的照射下真的生出了紫色的煙霧了嗎?
師:哦,老師告訴你們,這里的香爐并不是指燒香的爐子,而是一座山峰的名字,因為樣子像香爐,所以叫香爐峰。現在你們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了嗎?(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能清楚地講出第一句詩的意思。)
生2:這條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長嗎?(他的提問使一小部分的同學笑了起來。)
師:我看到有同學在笑,我想問一下,你為什么笑?
生3:因為不是指真正的三千尺,而是指瀑布很長。
師:是的,這里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寫出了瀑布的長。這么長的瀑布從山上流下來,速度怎樣?你從哪個詞中體會到?
生:速度快,從飛流直下可以看出。
師:聽,瀑布從山上流下來了。
(課件出示瀑布圖并播放瀑布“飛流直下”時發出的巨響,讓學生感受到瀑布的聲勢浩大。)
生:“前川”是什么意思?
師:誰知道?(學生都搖搖頭)
師:大家想哪些東西可以“掛”?
生:圖畫。
師:這里是指什么掛在山前?(看圖)
生:瀑布。
師:是的,那這里的“川”就指河川。
(課件出示廬山瀑布,教師讓學生看圖一邊解釋詩句的意思。通過這樣圖文結合的講解,使問題變得簡單化了。)
生:銀河和九天是什么意思?
班長馬上舉手說:“銀河”是天上的一條河,它把牛郎和織女分開了;“九天”是指天有九層,它是最高的一層。
(聽完回答,老師對她有豐富的課外知識進行了肯定和表揚。)
師:整句話怎么理解?(沒有學生舉手)
師:這是一個比喻句,有誰知道這里把-----------比作了-------------。
生:把瀑布比作銀河。(思考了半分鐘后,學生舉手了。)
師:那“疑”該解釋為什么?
生:好象。
(通過教師的層層點撥,學生馬上理解了詩的意思。并且學會了這首詩中的一句比喻句。)
最后,教師在學生已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再次指導學生朗讀。
(低年級學生的語言特征是詞語概念總是和事物表像緊密結合著,脫離了一定的表像,學生就很難理解詞義,也很難入情。如若空洞地讀文,便難以對學生進行語感培養。在這一片段教學中,教師通過出示廬山瀑布圖,聽瀑布的巨響,為學生進行語感培養提出了模擬的體驗,在教師這種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引導下,學生的朗讀水平更上一層樓了。)
片段五、配樂朗讀及背誦。
師: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后,讓我們再來欣賞廬山的美麗風光。
(課件出示廬山的風景及播放以古箏為主的背景音樂,老師深情講述古詩的全意:抬頭仰望,一輪紅日正灑著金光,光芒柔和地照射在青翠的香爐峰上,點點金光和籠罩在峰頂的云霧交融起來。于是峰頂像升騰起一縷縷紫色的云煙。呀!一陣水聲傳來,循聲走去,只見一道從天而降的大水簾出現在香爐峰前,水流從高高的峰頂一路咆哮而下,落入深潭中,使人疑心是九天的銀河從九天落入人間。”)
講述完后,教師又在古典的背景音樂中范讀了古詩,
師:欣賞了廬山的瀑布,聽完了老師的講述,讓我們也在音樂聲中,像李白一樣站在瀑布前一起來吟誦這首古詩吧!
學生全體起立,在音樂聲中“小詩人”們投入地朗誦,他們完全融入到了“詩”境中。
(文章是靠語言文字塑造形象,抒發感情的,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特定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把書中描繪畫面與具體生動實在形象及生活體驗掛起鉤來,增強語言文字的形象感。通過設計配樂朗讀及背誦這一片段,帶領學生進入古詩情境,得到了精神的愉悅,讓學生在讀中生情,悟中激qing,真切,扎實地在詩境中走個來回,并且通過指名吟誦,集體吟誦,讓每位學生都有了“小詩人”的成就感。)
片段六、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師:李白是唐朝的詩人,他用短短的28個字就高度凝練地將瀑布那雄偉的氣勢描述出來了,真是功力不凡。現在作家葉圣陶先生也與了一首現代小詩《瀑布》,我們一起來欣賞。課件出示葉圣陶先生的詩《瀑布》,也許同學們還沉浸在剛才的詩境中,他們立即充滿激qing地誦讀起來,“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學生們朗讀起來領悟起來都顯得輕松多了。
(語文課堂應體現開放性,注意與課外語文資源的適度綜合,這樣的教學使課內有機地拓展到了課外,有效達到了積淀語言素材的目的。)
三、小結
在新課標下,語文課堂教學不再是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而是充滿活力的,不斷生成的,開放式的教學,并且它還要求教師一方面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學生去體驗,感悟文本和生活。
真正地閱讀課堂教學,就是要求老師要巧妙地引導,要善于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領會文本所蘊含的情感,去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再通過朗讀外化表達,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從而使整堂課都充滿著激qing。
這些目標及要求,我覺得在這篇《望廬山瀑布》教學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整堂課聽下來,不僅沒讓人感到空洞、枯燥,而是讓人覺得學得充實,學得有味,它讓人在讀中生情,讀中想象,在讀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華。
在古詩教學中,讓學生做個成功的小詩人——
望廬山瀑布教學案例 篇4
《望廬山瀑布》是第13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作品。詩人游覽了廬山,為廬山瀑布激蕩磅礴的氣勢所激發,以其開闊的胸襟和昂揚的氣概,描繪了廬山瀑布奇麗雄偉的景色,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強烈的熱愛之情。
品讀感悟,體味詩情
1、(課件播放:靜止的瀑布畫面),你能看著這幅畫,再讀讀這首詩嗎?
2、請你做小小詩歌評論家,李白這首詩哪些地方、哪些字詞寫得特別好,你特別欣賞?(在學生的欣賞中指導美讀)
對于三年級學生,理解詩歌并不是惟一的目的,讓學生真正進入詩境,就必須讓學生去用情賞,用心悟。
3、學生交流,教師相機啟發引導。
生:把在紅日照射下變成紫色的云霧描寫成仿佛從一個頂天立地大香爐里燃起的縷縷煙霧,化靜為動。
生:“掛”,通過一個掛字告訴我們瀑布猶如白布靜靜垂掛在山前。
師:你們真了不起!還有要補充的嗎?
生:最后兩行的想象真奇,長長的瀑布飛一樣從山上直瀉而下,足有三千多尺,這壯觀的景象,莫不是銀河從天上的最高處落下來的?
對于學生的鑒賞,只要是經過他們深思的,帶著他們感悟的,教者都應該予以肯定,讓他們評價開去,這樣學生精彩的理解才會多元呈現。
4、由瀑布到銀河,這是李白的一種奇特的聯想。李白站在這美景面前他可能還會想到些什么?說些什么?
生:李白看到這么美的景色已經深深陶醉了,他被震撼了,在大自然的美景面前他無話可說。
生:他可能在想:這仙境般的景色怎么會在人間出現。
生:他可能在想:人間居然有如此神奇的美景。
生:他可能在想:廬山你好美,我好愛你。……
開放的問題,引來學生多元的思考、多元的答案。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同時,他們已經體味到了祖國山河的美麗,激發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更加體會到詩人李白寫這首詩的感情及心理。
師:其實,這首詩有靜有動,有聲有色,有景有情。作者寫出了紅日、青峰、紫煙和白瀑,色澤鮮明,多么美麗啊!你們一定能在頭腦里勾畫出一幅絢麗的廬山美景圖。你能通過你的讀讓大家再去欣賞廬山瀑布的雄壯之美嗎?
在學生深入感受到詩情詩意的時候,放手讓學生再次美讀,學生的激qing很容易被調動起來。就古詩學習而言,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依據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體會李白詩歌想象的神奇、大膽過人的夸張、酣暢淋漓的文字、豪放飄逸的詩情,從而更有激qing地朗讀。
望廬山瀑布教學案例 篇5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30
《望廬山瀑布》教學案例
古詩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凝煉含蓄的語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們的喜愛。它以極簡練、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它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其價值不僅在于給人以藝術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學好古詩對于培養少年兒童的想象力、審美力以及陶冶他們優美情操具有重要意義。我認為,到了小學中高年級,教師有必要對教材中的古詩進行富有個性的教學設計,既有利于學生汲取我國古代文明中的燦爛精華,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們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藝術表現力。
《望廬山瀑布》是小學語文第九冊第9課《古詩三首》中的一首古詩,古詩給我們展現了廬山瀑布壯觀的景象,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教學片斷:
一、導入新課。
(播放廬山風光片)
[學生觀看時,竊竊私語,被廬山的優美景致所吸引]
師:你們覺得廬山美嗎?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廬山的美?
生:云霧繚繞、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山清水秀……
師:是呀!廬山的美是說不盡的,喜歡畫畫的人來到廬山會情不自禁地拿起畫筆;喜歡作詩的人來到廬山更會脫口而出吟誦詩歌。1300多年前,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第二次上廬山時,被廬山瀑布的壯美深深陶醉了,想讀讀這首膾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嗎?
生:想!
師:請同學們翻開書,大聲朗讀這首詩,把每個字讀正確,每行詩讀流利。
教學反思:
唐詩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廬山是馳名中外的旅游勝地。我在教學開始播放視頻展示廬山的美,為學生創設了愉快的情感學習氛圍。學生們在觀看的時候表現得十分專注,可見他們已經被廬山的美景深深吸引,為學習古詩奠定了基礎。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廬山的美,更是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廬山,零距離地感受古詩,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更為濃厚。再切入到他們的求知基點,只是提出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的初步要求,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訓練中樹立了學習古詩的信心,奠定了學好古詩的基調。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