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恩情》教案(通用16篇)
《母親的恩情》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2、學會本課12/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6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看到”、“忙著”造句。
3、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教育學生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從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學準備: 圖片、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1、唱《世上只有媽媽好》,說說你的媽媽是怎樣關心你的?2、小
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就是說古代詩人感受母愛而寫詩的事。
二、揭示課題,解題,結合學習題中生字
1、板書課題:母親的恩情 2、出示生字、教認 3、“母親的恩情”這個題目的意思是母親對子女深厚的情意。 4、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老師一邊聽學生的問題一邊輕輕地在題旁打問號。)
三、初讀指導
1、課文有5個自然段請同學們依次寫上序號
2、借助拼音自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畫出生字詞和小節號
4、出示:針 注視 遲 著名 寸草 言 孟郊 縫補 沐浴 生機勃勃 了
(1) 指名試讀生字詞卡
說說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帶讀,開火車讀 齊讀
5、把生字詞帶入課文再讀課文,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6、指名試讀課文每一節,師生共同糾正
7、比賽讀書
8、對于剛才的問題,你讀懂了什么?
四、教學生字
1、讀讀生字詞
2、今天我們要學“補、針、撫、摸、視、歸”看看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點?
3、你怎樣記住這些字?
4、我們在寫這些左右結構的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5、學生描紅,老師巡視指導。
五、作業
1、抄寫今天教的生字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學習課文第一節
1、指名讀
2、這個自然段有幾句?從第1、2句你讀懂了什么?(板書:孟郊要出遠門)你知道他母親是怎么做的嗎?(板書:縫衣 一針針一線線 不知什么時候回來)教學:縫補 針線
3、看圖1:請小朋友看看圖再讀讀書說說你又看懂了什么,讀懂了什么?為什么?(從點的油燈可以看出她深夜縫衣,從母親手中的針線和衣服上針腳可以看出一針針地縫著一線線地縫著,從母親的神情也可以看出她在想:孩子這次出遠門,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
4、看了圖,我們對這段話的意思體會得更真切了。孟郊要出遠門,母親忙著給他縫補衣服。這段內容就是寫了“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1)誰來讀讀這句詩?
(2)誰來有感情地讀讀這句詩?
(3)齊聲讀讀
5、比賽讀第一節:指名讀 齊讀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
2、這一段有幾句話?讀了第一、二句話你知道了什么?(板書:送兒 天天掛念 早點回來)
教師提示:從母親送兒子說的話中可以看出他們離別以后母親每天要承受掛念兒子、盼望兒子的痛苦,母親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3、讀第三、四句話你讀懂了什么?(板書:多了白發 眼睛濕潤)從“孟郊看到母親的頭上多了幾根白發,眼睛濕潤”你想到了或明白了什么?
提示:母親年紀大了,我出門后誰來服侍她?
4、看圖2,誰能說說自己對第二自然段的體會?(看母子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多么難分難舍!他們的深厚親情太感人了)
5、這幅感人的情景就是就是詩中詩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1) 誰能有感情地讀讀
(2)誰能說說“意恐”的意思?
6、這一節寫了孟郊上路,母親送他時依依不舍的情景。齊讀
《母親的恩情》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體會母親對子女的情感。
2.珍愛母親的情感,體會孟郊的思念母親的心情。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齊讀課文。
2.聽寫生字。
3.出示《游子吟》指名讀,齊讀
二、細讀課文。(由詩入手,結合課文,理解詩意)
1.學習第5自然段
1這首詩是誰寫的?(孟郊)
2默讀課文,思考:孟郊為什么要寫這首詩呢?
3.學習第1-3自然段。
(1)揭示學習方法:用邊讀邊想,再討論的方法學習這三小節,讀一讀古詩,小組內學習,再讀課文第1-3自然段。
討論;你能讀懂什么?
學習第一自然段
1看古詩: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
誰已讀懂這句話了?在課文哪兒找到的?指名讀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
“慈母”、“游子”指誰?
看第二句詩: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自己讀,你讀懂了嗎?在課文中哪兒讀懂的?
母親一邊縫,一邊想了什么?引讀:意恐遲遲歸。
3看圖:你覺得母親怎么樣?(板書;一片恩情)
4有感情地讀第一自然段。指名讀、齊讀。
學習第二自然段。
1、過渡:孟郊外出了,母親生怕兒子遲遲歸。你從文中哪句話能讀出來?到第二自然段中去找找。
1學生默讀第二自然段。
2討論:
a想一想,母親會掛念兒子哪些方面的事?
b母親天天不僅僅掛念而且怎么樣?
c母親在家天天掛念兒子,天天盼望兒子,說明了母親對兒子什么樣的情意?用題目上的詞語來說。
d孟郊聽了母親的話有什么表現?什么叫眼睛濕潤?他為什么會眼睛濕潤?想象一下,他為什么會心里想象?
3出示圖(二)請大家看這幅圖,充分發揮聯想,感受一下母子離別的情景。
2.有感情地讀第二自然段,讀出母親對兒子的掛念。
指名讀,比賽讀,齊讀
3.再次齊讀: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學習第三自然段
1.師:含淚告別了母親,繼續往前走,路上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書中哪個詞語寫出了小草長得好?指名讀第一句。要讓同的人感到小草是長得好。
小草為什么會長得這么好?如果沒有太陽媽媽,小草就會怎樣?
4.出示“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讀了這句話,你是怎么想的?再讀這句話,看誰讀得好?
(生讀第三句)
5.看見了在陽光下茁壯成長的小草,孟郊想到了母親的慈愛。他為什么會想到母親的慈愛?請讀第二句后回答。
學生再次朗讀第二句
6.看到充滿生機的小草,撫摸著身上的衣服,注視著又細又密的針腳,孟郊想到的什么?
指導學生讀好二、三兩句
7.出示古詩: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這句話的意思,你們懂了嗎?指名讀好這句詩。
第四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自由練讀,指名讀,男女生比賽讀
2.背誦古詩。
《母親的恩情》教案 篇3
教學過程
一導入古詩,初步感
1每個人都有母親,每個母親都會無微不至地關心自己的孩子,我們就是在母親的呵護下一天天長大,你能用一句話說說你的媽媽是怎樣關心你的嗎?
2老師很羨慕你們,你們都有一個好媽媽,老師更為你們的媽媽感到欣慰,因為你們從小就銘記母親對你的恩情!而孟郊同樣把母親的恩情銘記在心,在他50歲時寫了著名的詩篇《游子吟》。千百年來,多少游子吟誦這首詩時心靈震顫,熱淚滾滾,他道出了每個游子的心聲,哪位同學愿意為在座的同學和老師吟誦這首詩。
二出示古詩:指名朗讀。
這首詩為什么如此動人心弦?它蘊涵著怎樣的深意呢?讓我們帶著這首詩走進課文中去細細地品位,去感悟。
三、精讀課文,朗讀感悟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 快速默讀第一自然段,說說這一自然段告訴了我們一件什么事?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出示:有一次,他要出遠門了,母親忙著給他縫補衣裳。
2 (出示“忙著”)“忙著”是什么意思呢?你可以用忙著來說句話嗎?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母親正忙著給孟郊縫補衣裳?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出示: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板書(夜深 縫補衣裳)
3 結合詞語“夜深了”,“一針針一線線”體會忙著。從這句中同學們還體會到了什么呢?(母親做了很長的時間了)(母親做的相當認真和仔細)
4 出示圖片瞧,她就在這盞油燈下為兒子縫制衣服,請同學們看,她縫得怎么樣?(母親縫制非常仔細,針腳細密)
5 民間有風俗,家里有人出遠門,為出門人做衣服,必須做得針腳細密,要不然,出門人的回來的日子就會延遲。媽媽為了讓兒子早日歸來,所以也給孩子的衣服縫上細密針腳。時間就在這一針針一線線中不知不覺的流逝,此刻夜已經很深很深了,瞧她前傾著身子,依然在為兒子縫補著衣裳,請同學們想一想:這么長時間的縫呀縫,中間母親可能會有些什么動作?(揉眼、捶背、擦汗)誰愿意把母親此刻的動作表演出來呢?(動作展示)
6 看到這位母親細密的針腳和她勞累的身影,你有什么話要說呢?
(生1:夜很深了,母親還在縫衣,我覺得母親很辛苦,疲勞!;我覺得母親為了孩兒出門能穿上又好又暖的衣服而熬夜,她太疼愛自己的孩子;一針針一線線都是母親對兒子的愛;我讀出了母親對孩子的深情)
7 這細密的針腳透著母親深深的愛,誰能把這句話讀好呢?(指名讀,齊讀)
8 此刻媽媽的心里,會想些什么呢?(不知孩子出門是否順利;我把針腳縫的密密的,你一定按時回來的;兒子啊,你能不能早點回來。……)
9 是呀!此刻媽媽的心里是多么盼望兒子能早點回來呀!
10 出示:她想,孩兒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
11 誰能體會此刻孟郊媽媽的心,用朗讀把你的體會讀出來好嗎?(試讀、指名讀,齊讀)
12 師引: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親沒有說什么感人的話,卻用針線把自己對兒子的關愛縫進了衣服。這就是(出示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濃濃的感情就融會在詩句中,讓我們一邊朗誦一邊體會。齊讀古詩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 天不知不覺就亮了,一晃眼就是第二天清早了,媽媽早早的起來送兒子上路了
2 這一路她有太多太多的話要對兒子說,所以她送呀送,一直送到村口的路旁。同學們想一想:這一路母親可能會說什么呢?(相機板書:清早臨行送別)
3 出示圖片(村口送別),
4 交流:(生1:郊兒,出門在外當心著涼;兒呀,在外面要吃好住好,不要舍不得花錢;郊兒,錢要放好,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郊兒,在外要刻苦讀書,爭取考個功名回來;孩子,在外不要交不三不四的朋友,要多寫信回家;孩子,考不上功名也不要緊,記得回家再努力哦;
5 兒子轉身就要離開了,此刻母親望著兒子,千言萬語只匯成了一句話,那就是出示句子:“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
6 這句話中包含著母親的不舍和母親的期盼,誰能讀好這句話。指名讀
7 聽了母親的話,詩人是怎么做的呢?(不住的點頭)。
8 望著母親頭上新生的白發,為什么詩人的眼睛會濕潤了呢?(母親這么大年紀還在為自己操勞,把頭發都染白了,作為兒子心里很感動)。
9 此時此刻,詩人的心里想到了什么?他會說些什么來和母親告別呢?
(母親,你放心,兒子長大了,我會照顧好自己的;母親,我一定爭取金榜題名,讓你過個幸福的晚年;母親,我不在你身邊的日子你一定要保重身體……。)
10 母子倆彼此掛念,多么讓人感動的一幕呀!這里,哪句話也特別能體現詩句意恐遲遲歸的意思?(“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
過渡: 雖然母子倆難舍難分,但千里相送終有一別,于是孟郊穿著母親縫制的衣服,也帶著母親殷殷期望走向遠方,他一路走啊走,在晨曦中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請同學們結合圖片自讀第三小節。
《母親的恩情》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教學準備: 小黑板、隨堂練習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想展示一下你們的學習成果嗎?那么誰來讀一下課文?
2、課文讀得真流利,老師相信這個練習也難不倒你們!
(小黑板出示:《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詩人。這首詩是他在( )歲那年寫成的,表現了詩人永遠銘記著( )。)
二、初學古詩
師:是啊,母親的恩情孟郊一直銘記在心。他把對母親的愛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這首詩里,想讀讀這首詩嗎?
(小黑板出示古詩)
(1)指名讀。(2)對于這首詩,你已經讀懂了多少呢?(大概說即可)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詩人永遠銘記的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恩情呢?讓我們走近詩人去探尋!請大家自讀第一、二自然段,想想母親為孟郊做了什么。
學生自讀。
訓練一:觀察人物外貌,學習規范表達
師:這是怎樣的一位母親啊?讓我們借助圖片來仔細觀察她。(文中第一幅圖片)
生:這位母親的頭發有的黑,有的白。
師:母親的頭發已經花白了。這花白的頭發是她為子女操心的標志呀!
生:這位母親臉上有很多皺紋。
師:皺紋本是歲月的足跡,可對于這位實際年齡并不算大的母親來說,分明是為兒女操心的結果!
生:這位母親的腰弓著,眼睛瞇起來了。
師:母親白天勞作,晚上還要就著油燈微弱的光亮為兒子縫衣,太辛苦啦!過度的勞累使她背駝了,眼花了。(生讀詩)
訓練二:想象符號內涵,誦讀傳達深情
(繼續研讀句子“孩兒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
師:同學們,讀書可得仔細了,連標點符號也不能放過。看看這句話中哪個標點符號引起你的注意?
生:老師,我覺得這里的省略號最重要。它提示我們,母親想的還有許多許多。
師:是啊!讓我們來想象一下,母親還會擔憂什么呢?
生:我的兒子在路上能不能吃得飽呀?
生:但愿兒子一路上身體健健康康,不要生病!……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通過想象,把省略的許多內容都說出來了,對這位母親的了解也加深了。現在你一定能讀好“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詩句。誰來試一試?
師總結:想著讀著,讀著想著,我們就能把書讀懂了。再一起讀一讀,你會有更深地體會。
四、學習第二自然段
真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啊!請你輕聲讀一讀第二自然段,你能讀出母親的擔憂嗎?邊讀邊用“——”畫一畫。
1、指名讀這一段。
2、出示第一句。
母親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母親是多么地不舍呀,想一想這句該怎么讀?
3、一句話一顆心,母親的恩情還表現在她的語言上。
出示第二句:她望著兒子說:“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
(一生讀)師:這就是娘的叮嚀呀!
(一生讀)師:這就是娘的囑托呀!
(齊讀)師:這就是母親的恩情啊!
4、出示:他看到母親……
同學們,你們現在就是即將遠行的孟郊,看到滿頭白發的母親,你不想說些什么嗎?
出示:母親呀,您的白發就是為我的結果啊!
學生說。
師:讀到這里,你對母親是否有了更深地了解?母愛是偉大的,又是平凡的,他的愛就體現在那些細微的事情上。教師引讀一二段。
師:孟郊回憶著這一幕幕,不由地寫下了下面的詩句: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五、教學第三自然段
孟郊告別了母親,獨自一人上路了。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自己讀一讀第三自然段,讀后用上這樣的句式說說你的理解。
(小黑板出示:
孟郊看到太陽,覺得它就像
而路上生機勃勃的小草就像
我們這些孩子,無論怎樣,都 啊!)
1、學生自由練習。
2、指生說。
這就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學生齊讀)
師:是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那么誰言游子心呢?
生:報得母親情
生:報得母親恩,更好!
生:還有父親呢?
生:那就“報得父母恩”吧!
師:對,誰言游子心,報得父母恩。(邊說邊板書)
全班齊讀
同學們,《游子吟》記錄著母親對兒子的關愛,寄托著兒女對母親的恩情,輕輕地讀這首詩。(配樂朗讀)
六、感情升華
師:同學們,剛才隨著詩人孟郊,我們感受了一番日常生活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母愛。此時,你心里是不是也有話要對母親傾訴?一句問候,一聲抱歉,一個祝福……都可以。
生:媽媽,您辛苦了!
生:媽媽,我真不該給您心愛的榮莉花澆上太多的水,讓它活活淹死。在這里,我真誠地對您說聲“對不起”。
……
(生齊誦《游子吟》表達內心感受)
最后,讓我們一起用心來感受這樣一首贊美媽媽的歌曲!
播放歌曲《燭光里的媽媽》。
相信我們班的小朋友也會永遠記住“母親的恩情”,從今天起,做一個體貼媽媽,孝敬媽媽的好孩子,是不是呢?
七、隨堂練習。
《母親的恩情》教案 篇5
課 題
母親的恩情
總 55 課時
三維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2、學會本課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忙著”造句。
3、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教育學生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從小尊重、孝敬父母。
本課1-3教時
課前準備:
小黑板
重 點
學會本課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看到”、“忙著”造句。
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教育學生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從小尊重、孝敬父母。
課型:
新授、展示
難 點
教 學 過 程
備 注
明確目標、課前預習:
一、導入課文
1、唱《世上只有媽媽好》,說說你的媽媽是怎樣關心你的?
2、小朋友們,每個人都受到母親的關懷和愛護,不管是古代的人還是現代的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就是說古代詩人感受母愛而寫詩的事。
3、板書課題:母親的恩情
二、初讀指導
1、課文有5個自然段請同學們依次寫上序號
2、借助拼音自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畫出生字詞和小節號
“母親的恩情”這個題目的意思是母親對子女深厚的情意
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質疑探究、交流展示:
三、出示本課生字詞
1、指名試讀生字詞
說說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帶讀,開火車讀齊讀
3、把生字詞帶入課文再讀課文,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4、指名試讀課文每一節,師生共同糾正
5、比賽讀書
6、對于剛才的問題,你讀懂了什么?
四、學習課文第一節
1、指名讀
2、這個自然段有幾句?從第1、2句你讀懂了什么?(板書:孟郊要出遠門)你知道他母親是怎么做的嗎?(板書:縫衣一針針一線線不知什么時候回來)教學:縫補針線
3、看圖1:請小朋友看看圖再讀讀書說說你又看懂了什么,讀懂了什么?為什么?(從點的油燈可以看出她深夜縫衣,從母親手中的針線和衣服上針腳可以看出一針針地縫著一線線地縫著,從母親的神情也可以看出她在想:孩子這次出遠門,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
4、看了圖,我們對這段話的意思體會得更真切了。孟郊要出遠門,母親忙著給他縫補衣服。這段內容就是寫了“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1)誰來讀讀這句詩?
(2)誰來有感情地讀讀這句詩?
(3)齊聲讀讀
5、比賽讀第一節:指名讀齊讀
五、學習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
2、這一段有幾句話?讀了第一、二句話你知道了什么?教師提示:從母親送兒子說的話中可以看出他們離別以后母親每天要承受掛念兒子、盼望兒子的痛苦,母親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3、讀第三、四句話你讀懂了什么?提示:母親年紀大了,我出門后誰來服侍她?
4、看圖2,誰能說說自己對第二自然段的體會?(看母子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多么難分難舍!他們的深厚親情太感人了)
5、這幅感人的情景就是就是詩中詩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1)誰能有感情地讀讀
(2)誰能說說“意恐”的意思?
6、這一節寫了孟郊上路,母親送他時依依不舍的情景。齊讀
六、學習第三節
1、出示圖3,圖上這個人是誰?他看到了什么?
2、自由讀第三節
3、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指名讀,齊讀這句話
這句話中把太陽比作什么?又把小草比作什么?
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4、這就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誰能讀出要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情?
有感情地讀這句詩
5、這首詩是孟郊什么時候寫的?齊讀第四節。
6、自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指名讀,齊讀。
7、讀了這課文你有什么話想說。
七、教學生字
1、讀讀生字詞
2、今天我們要學“補、針、撫、摸、視、歸”看看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點?
3、你怎樣記住這些字?
4、學生描紅,老師巡視指導。
把生字詞帶入課文再讀課文,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對比“一針一線”和“一針針一線線”,哪個詞語更能體現母親的辛勞?
板書:送兒天天掛念早點回來。
板書:多了白發眼睛濕潤。
從“孟郊看到母親的頭上多了幾根白發,眼睛濕潤”你想到了或明白了什么?
指導朗讀:讀出反問句、感嘆句的語氣
我們在寫這些左右結構的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歸納整理、拓展提高:
1、父母把你們當成寶貝,生病時的細心照顧,遇到難題時的耐心指導,犯錯時的嚴厲批評……這所有的一切,都包含著父母深深的關愛與期待。
2、向同學介紹父母關心愛護自己的例子,感受親情的美好。
聯系生活實際,說說我們該怎樣回報母親。
反饋檢測、課后訓練:
1、比一比,再組詞。
思( ) 撲( ) 跟( ) 報( )
恩( ) 補( ) 根( ) 抱( )
2、默寫古詩《游子吟》,填空。
——————, ——————。
——————, ——————。
——————, ——————。
這首詩是——朝詩人——在他50歲那年寫的。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感情。
3、照樣子,、。
生機勃勃
———— ———— ————
又細又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組詞、填空、寫詞語。
課堂不僅僅是預設的,而且還是生成的。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創造性因素,在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時時留心,敏銳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機,挖掘教育因素,及時引燃,巧為點撥,讓教材“增值”。
《母親的恩情》教案 篇6
一、復習導入。
二、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畫下讓你最感動的句子,再好好讀一讀。
1、學生交流,相機出示: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1)指名讀,說說從“還”、“一針針一線線”你體會到了什么?
(2)教師介紹:在孟郊的家鄉流傳著這樣一個風俗,每當家中有人要出遠門,母親或妻子總要為他縫補衣裳。據說,針腳越細越密,外出的人就能早點回來。
(3)引讀第一自然段。
(4)指導朗讀。多么動人的場景啊,誰再來讀讀這句話?
(5)齊讀。
2、這就是母愛,這就是母親對孟郊的恩情啊!讓我們一齊讀讀第一自然段,讀出母親這份深深的愛。
三、過渡:第二天清晨,孟郊要出發了,年邁的母親拉著兒子的手送到小村口仍不愿松手。誰來讀讀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這一自然段講的是什么?
1、出示課文插圖指導觀察說話:這就是母子分別的情景,此時母親會說些什么呢?
2、出示:“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
①指名讀。
②指導朗讀。誰還想讀讀這句話?
3、引讀:孟郊聽了——。他看到——,眼睛——。
孟郊眼睛濕潤了,他會想些什么呢?
4、母親擔心著兒子,兒子也牽掛著母親。誰愿意再讀讀第二自然段?
四、孟郊穿著母親縫補的衣裳,帶著母親的牽掛出發了。一路上,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自由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1、他看到了什么?
①學生交流,出示:太陽出來了,路邊的小草更顯得生機勃勃。
②“生機勃勃”說明小草長得怎樣?小草長得這么茂盛是因為什么?讀出小草的茂盛。
2、他還看到什么?
出示:孟郊撫摸著身上的衣服,注視著那又細又密的針腳。
“這又細又密的針腳”讓孟郊想到了什么?
①出示: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么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
②指導朗讀。我們一起懷著對母親的感激之情讀讀這兩句話。
五、母親的恩情,50歲的孟郊一直銘記在心,寫下了著名的小詩。
1、出示古詩《游子吟》,指名朗讀。
2、這首詩寫出了詩人這個游子對母親的敬愛和懷念,他用吟誦詩歌的方式去贊美母親,就叫《游子吟》。師深情朗讀。誰來讀好它?要讀出對母親的一片感激之情。
3、這首詩很好懂,前面的課文讀懂了,這首詩基本上就懂了。出示:意恐遲遲歸。說一說,課文中的哪一句可以幫助理解這句詩?出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書中有沒有幫助你理解的句子?齊讀全詩。
4、指導背誦。這首詩千百年來打動了無數游子的心,成為千古傳唱的佳句。誰能記住他?
5、指導說話。在孟郊的心中,母親的恩情是又細又密的針腳,是出門時的千叮嚀萬囑咐……在你的心里,母親的恩情又是什么呢?
6、母親的恩情是如此的平凡,又是如此的偉大。讓我們再來讀讀這篇課文。
《母親的恩情》教案 篇7
一、揭題導入,鞏固反饋
1、聽寫詞語,反饋易錯字,集中糾正。
濕潤 恩情 注視 報答 永遠
2、讀詞卡
撫摸 慈愛 銘記 著名 沐浴
自由朗讀、指名讀、齊讀。
3、齊讀課文
[鞏固反饋環節抓住文中重點詞語,便于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更好地理解課文,并運用詞語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二、交流展示,練讀古詩
1、出示古詩,學生自由練讀古詩。
2、師配樂范讀古詩。
3、指名學生讀古詩。
4、師生齊讀古詩。
[指導學生先讀古詩,在學生讀準、讀通古詩的基礎上,引發學生想要去理解古詩,為學習文章作鋪墊,從而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欲望。]
三、互動探究,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1-3自然段。
2、這個小故事里還講了孟郊創作《游子吟》的原因,現在請大家把課文和詩對照起來讀,看誰能結合插圖,對照文中的語句把詩的大概意思講出來?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在書上找出相關語句。
3、小組交流。
4、學生齊讀1-3自然段。
四、精講點撥,感悟文本
1、精讀1、2自然段,體會母親的“恩情”,學習前四句詩。
1)出示前四句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2)分組交流:說說你讀懂了這四句詩嗎?你從故事中的哪兒讀懂的?讀后你想說什么?
3)母親的恩情表現在她的行動中,出示有關句子。
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1)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母親的恩情?
(2)“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
(3)從“一針針一線線”一詞你體會到什么?
(4)想象說話,假如你就是孟郊,親眼目睹了母親在深夜里一針針一線線密密縫衣裳的情景,此時此刻,你會怎么想?
[在“我想說”這一動機的導引下,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對話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培養語感。]
4)學生自由讀第二自然段,自己體會母親的恩情還表現在什么地方?
(1)引導交流體會。
(2)出示多媒體畫面(送別)。
(3)出示句子:她望著兒子說:“郊兒,你可要早點兒回來呀!”
指名讀,是啊,母子馬上就要分別了,母親還有許許多多的話要對兒子說,她會說些什么呢?
同桌交流。
(4)出示句子:他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眼睛濕潤了。
自由讀,思考當孟郊看到母親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眼睛就濕潤了,他會想些什么呢?
5)指導齊讀前四句詩。
[憑借多媒體的直觀形象,幫助學生理解重點段落,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加深體會。]
2、精讀第3自然段。
1)出示多媒體畫面(小草太陽圖),指名學生說圖意。
2)出示句子: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這一句話說的是什么意思?
3)讀了這句話,你想到了哪兩句詩?
出示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3、 啊,母親的恩情孟郊永遠銘記在心。
1)指名讀第4、5自然段。
2)這首詩是什么時候寫的?從“50”歲中你能想到什么?
3)這首詩寫出了詩人對母親的敬愛和懷念,齊讀《游子吟》。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1)學生自由練讀。
2)指名讀。
3)自由背誦。
4)指名背。師生共同糾正。
《母親的恩情》教案 篇8
教材簡析:
本課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古詩《游子吟》,屬于文包詩類型。故事是詩歌的展 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熱愛母親,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全 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體描述了詩歌的意境。第一自然段寫孟郊要 出遠門,母親連夜為他縫補衣裳。第二自然段寫孟母把孟郊送到村外,還叮囑他早 點回來。第三自然段寫孟郊觸景生情,由“生機勃勃”的小草沐浴著溫暖的陽光聯 想到慈愛的母親給自已的關懷。第四自然段,即詩《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代了 《游子吟》的寫成。課文緊緊扣住母親的恩情寫,通過母親的所作、所說、所想, 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刻劃非常細膩;又通過兒子的眼睛和感受來進行側面、 間接描寫,表達非常真摯,二者結合,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的母親形象。課文還注 重細節,以小見大。“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是傳神之筆,表明母親的恩情 遠記在兒子的心中。課文配有三幅彩圖,展現了詩歌的意境,可指導學生認真觀 察,從而增強對詩句的感受。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6個生字,其中5個生字只識不寫,掌握一個多音字。理解由生 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看到”、“忙著”造句。
2、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3、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教育學生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從 小尊重、孝敬父母。
第一課時
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
1、出示課題:讀準恩(en)音。理解“恩情”詞義。
2、討論交流:母親對我們有哪些恩情呢?
過渡:課文是講誰的母親的恩情?
二、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借助拼音,自讀課文,給課文每小節標上序號。
2、檢查預習情況,指名逐段讀,隨機出示生字卡片。
(1)、出示生字詞卡:
針、注視、遲、著名、寸草、言、孟郊、縫補、了、
(2)、指名讀,引導學生讀準平翹舌音、前后鼻音和多音字。(了在“報答不了” 當中讀"liao")
(3)、理解詞語(可根據學生質疑的情況隨機出示)
游子:離家在外的人。
撫摸:用手輕輕地按著并來回移動。(讓學生動手做一做這個動作)
注視:注意地看。
針腳:針跡。
(4)、抽讀生字卡片。
(5)、齊讀課文。
三、指導書寫:
出示所學生字“恩、補、針、撫摸、視”
1、這些生字哪些是左右結構?哪些是上下結構?指一指各自的偏旁。
2、“恩”書寫時注意上寬下窄,不要把上半部“因”寫成“田”。
3、“補、視”注意偏旁書寫的區別,聯系本義來理解。
4、“針”、想想還學過金字旁的字有哪些?“鐵”幫助記憶。
5、“撫摸”書寫時注意左窄右寬,“摸”可利用“漠”來記憶。
6、描紅。
四、作業設計:
1、描紅,完成習字冊。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抽讀生字詞。
2、聽句訓練:(開火車)
(1)、他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眼睛濕潤了。
我看到自已種的月季開花了,真高興。
(2)、母親忙著給孟郊縫補衣裳。
蜜蜂忙著在花叢中采蜜。
3、讓學生試著用“看著”“忙著”造句。
二、學習課文1、2、3小節:
1、學習第一節:
(1)、自由讀第一節,找出孟郊的母親對孟郊的深情厚意的句子。
a、母親忙著給他縫補衣裳。
b、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一針、一線一線在縫著。
她一邊縫一邊在想:孩子這回出遠門,還不知道什么時候 才能回來 ……
(2)、出示圖片,看圖體會母親不辭勞苦,對兒子體貼入微的思想感情。
(3)、你能讀好這些話嗎?自讀、指名讀、評讀、齊讀。
(4)、母親一邊縫衣裳,一邊會想些什么呢?(練說)
2、學習第二小節:
過渡:當第二天到來的時候,母親對既將離開自已的兒子,又是怎樣千叮萬囑的?
(1)、出示圖片(1)讓學生看圖說一說。
(2)、結合第二小節,說說這小節共有幾句話?每句講了什么?
共有3句:a、母親把孟郊一直送到村外。
b、母親囑咐兒子早點回來。
c、孟郊看到母親頭上的白發,眼睛濕潤了。
(3)、指導朗讀母親對孟郊說的話。體會出依戀牽掛之情。
3、學習第三小節:
過渡:孟郊這時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自由讀,討論:
2、填空:
孟郊( )著身上的衣裳,( )著那又( )又( )的針腳,心里 想,母親的( )不就像這( )嗎?沐浴著( )的小草,無論怎 樣都( )不了太陽的( )啊!
3、個人讀,齊讀。
4、讀了以上的這段話,說一說母親的慈愛像( )。作者孟郊像
( )。
三、學習生字:
出示所要學的生字“遲、歸、言、寸、著”
1、分析結構: 左右結構:歸 上下結構:著
半包圍結構:遲 獨體字:言、寸、
2、“遲”注意“尺”最后一筆是“點”。
3、“言、寸”作為獨 體字,在田字格中把握好位置。
4、寫筆順:
歸:
著:
5、“遲、歸、言、寸“適當擴詞。
6、描紅。
四、作業設計:
1、抄寫書后的詞語。
2、比一比,再組詞:
補( )模( )針( )恩( )
撲( )漠( )什( )思( )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入:
1、默寫詞語。
2、指名讀課文前三小節。
二、學習古詩《游子吟》。
1、從前三小節來看,你覺得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孟郊是一個怎樣的人?
孟郊正是有了母親這樣的錚錚教導,所以成為唐朝的大詩人。(簡介孟 郊)。他一輩子也忘不了母親的恩情。
2、讀最后一自然段,說說你了解到了什么?
(50歲,寫著名小詩《游子吟》)可結合參考資料講一講《游子吟》的影 響。
3、出示《游子吟》這首詩: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1)、結合課文前三小節,說一說每句詩的意思。
“寸草心”:小草的嫩心。比喻游子的心。
暉:陽光。比喻母親的愛。
(2)、試著背誦。
a、同桌二人交替背、聽、互評。
b、全班齊背。
c、指名背誦。
三、總結全文:
1、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 心。我們不能忘記,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老師 教大家一個成語叫:“舐犢之愛”。(聯系練習4中的成語講解)
2、我們應該怎樣來報答自已的父母呢?(聯系實際談一談)
3、齊聲背誦《游子吟》。
4、完成練習冊。
四、作業設計:
1、背誦《游子吟》。
2、造句: 看到: 。
忙著: 。
五、板書設計:
母親的恩情
《游子吟》
縫衣:一針針、一線線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慈母 不知什么時候回來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送兒:天天掛念、早點回來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上路 看到——想到——
50歲寫詩《游子吟》 舐犢之愛
附參考資料:
孟郊:唐朝詩人,字東野,湖洲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時隱 居嵩山,貞元中舉進士,官居溧陽尉。其詩作力避平庸淺率,追求古談清寒。與賈 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此二句詩,施哲存先生曾在《唐詩 百話》一書中作過說解,錄之以供參考:“第三、四句從來沒有注解,但如果不知 道這里隱藏著一種民間風俗,就不能解釋得正確。家里有人出遠門,母親或妻子為 出門人做衣服,必須做得針腳細密,要不然,出門人的歸期就會延遲。在吳越鄉間 老輩人還知道這種習俗。”
《母親的恩情》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2、學會本課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看到”、“忙著”造句。
3、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教育學生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從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看到”、“忙著”造句。
2、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教育學生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從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法、學法:
教具準備:小黑板(抄寫《游子吟》)、教學掛圖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 課時目標: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二、 教具準備:
字卡,掛圖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自我加減
一、導入課文
1、唱《世上只有媽媽好》,說說你的媽媽是怎樣關心你的?
2、小朋友們,每個人都受到母親的關懷和愛護,不管是古代的人還是現代的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就是說古代詩人感受母愛而寫詩的事。
二、揭示課題,解題,結合學習題中生字
1、板書課題:母親的恩情
2、出示生字、教認
3、“母親的恩情”這個題目的意思是母親對子女深厚的情意
4、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老師一邊聽學生的問題一邊輕輕地在題旁打問號。)
三、初讀指導
1、課文有5個自然段請同學們依次寫上序號
2、借助拼音自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畫出生字詞和小節號
4、出示:針 注視 遲 著名 寸草 言 孟郊 縫補 沐浴 生機勃勃 了
(1)指名試讀生字詞卡
說說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帶讀,開火車讀 齊讀
5、把生字詞帶入課文再讀課文,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6、指名試讀課文每一節,師生共同糾正
7、比賽讀書
8、對于剛才的問題,你讀懂了什么?
四、教學生字
1、讀讀生字詞
2、今天我們要學“補、針、撫、摸、視、歸”看看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點?
3、你怎樣記住這些字?
4、我們在寫這些左右結構的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5、學生描紅,老師巡視指導。
五、作業
1、抄寫今天教的生字
2、朗讀課文
《母親的恩情》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朗讀中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教學重難點: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小朋友們,我們今天談話的題目就是“母親”。母親也就是媽媽?你的媽媽愛你嗎?能舉個例子說說,媽媽為你做了什么嗎?
2、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今天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母親的恩情》。
教學"恩"
3、誰來讀讀課題?突出“恩情”兩個字。指名讀。齊讀。
二、復習課文內容和詩歌
1、上節課,我們初學了課文。誰能完成這個填空。《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詩人。這首詩是他在( )歲那年寫成的,表現了詩人永遠銘記著( )。
2、這首詩你還會讀嗎?誰來試一試,要求讀出詩歌的節奏、古詩的韻律來。
指名讀。齊讀。
2、這首詩是什么意思,詩人永遠銘記的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恩情呢?小朋友你知道在哪里能找到答案嗎?對,在文包詩的課文中,詩句的意思就藏在課文里。只要你認真讀,仔細想,就一定能讀明白。
三、感受母親對孟郊的關愛
1、孟郊的母親為孟郊做了什么?說了什么?請小朋友們自讀課文一、二自然段,劃出讓你特別感動的句子?再仔細讀一讀。課件出示
2、指名說
第一自然段
(1)出示:夜深了,
夜深了是什么時候。半夜以后,已經很晚很晚了
深在字典中,有這樣幾種解釋
1、距離大2、時間長 3、深度。夜深了應該選擇哪種解釋呢?
這么晚了,其他人都睡著了,母親在做什么?
(2)比較
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一線地縫著。
你覺得哪個句子好?(寫出又細又密,母親縫得認真仔細)指名讀
(3)母親為什么要把針腳縫得又細又密呢?
補充:這還與我國古代流傳的一個習俗有關。傳說每當家里有人出遠門,母親或妻子總要為出門人做衣服。據說針腳縫得越細越密,外出的人就能早點回來。否則,出門人的歸期就會延遲。
這正是我們詩中所說的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意恐的意思是?
(4)師動情小結:小朋友,你們看,夜深人靜,這位頭發花白、雙眼模糊的老母親,還在昏暗的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縫著……看著此情此景,讓我們再來讀這句話,你把母親縫衣的認真仔細給讀出來嗎?
指名讀這句話。齊讀
第二自然段
母親的恩情不禁體現在母親的行動上,還體現在她的語言上呢。小朋友,你還劃出了哪句讓你感動的句子?
課件出示送別圖:
1、她望著兒子說:“郊兒,你可要早點兒回來呀!”
母親舍不得兒子走,希望他早點回來。
出示圖:瞧,這就是他們母子分別的場面。看,年邁的母親拉著兒子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走到小村口仍不愿松手。
誰能讀好這句話,讀出母親的不舍和期盼,指名讀
2、母親還會對孟郊說些什么?生說
說的時候還可以加上人物的表情和動作。
母親___________對孟郊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兒行千里母擔憂,總之,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齊讀“郊兒,你可要早點兒回來呀!”
4、引讀:孟郊聽了——。他看到——,眼睛——。孟郊眼睛濕潤了。
5、此時此刻,詩人他會說些什么來和母親告別呢?
出示:孟郊說:
6、小結:母親擔心著兒子,兒子也牽掛著母親。這正是骨肉之情,痛癢相關,情深似海、恩重如山。
7、讀到這里,我們就理解了《游子吟》中的兩句話。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簡簡單單20個字,表達了感受一下母親對兒子濃濃的愛。
《母親的恩情》教案 篇11
課題
母親的恩情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忙著”造句。
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教學重點
1.正確、美觀地書寫書后10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教學難點
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教學資源
課件
教時安排
兩課時
預習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夠流利、通順地朗讀課文。
2、初讀課文,能夠說出故事的主要內容。
3、學會本課生字正確美觀地書寫 “恩、補、撫、摸、報”五個生字。
教學重點
正確美觀地書寫 “恩、補、撫、摸、報”四個生字。
教學難點
初讀課文,能夠說出故事的主要內容。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復備
一、激情導入、明確目標
1、師:母親,多么親切的字眼,小朋友們,你們平常怎么喊自己的母親?板書:母親
2、師:是呀,母親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媽媽,提起母親,你能想到那些詞語? (善良 、勤勞、含辛茹苦、不知疲倦、和藹可親、勞累、平易近人、愛幫助人、美麗、偉大、溫柔……)
3、師:我們真想把世界上最美麗的詞語送給母親,母愛偉大,母愛無私,我們要永遠記住“母親的恩情”。師板書,“恩”是前鼻音,“情”是后鼻音,讀準這個詞。
4、“恩情”是指深厚的情誼。讓我們深情地讀好課題。 (指名讀,再齊讀)
二、自主學習、嘗試練習
1、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故事,感受母親的恩情。打開書,借助拼音自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生字、詞語認讀。
出示:孟郊、縫補、恩情;永遠、報答、銘記;撫摸、沐浴、濕潤;注視、著名、慈愛;一針針、遲遲歸、寸草心;幾根白發、生機勃勃
(1)指名試讀
(2)帶讀,開火讀、齊讀
(3)第三行,你發現了什么,還有哪些這樣的詞語?
(4)第四行,你知道與它意思相近的詞是什么嗎?
3、把生字詞帶入課文再讀課文,同桌互讀,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三、 合作分享、反饋點撥
1、讀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呢?
出示:第三遍小聲讀課文,邊讀邊想,試著完成填空:
《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詩人。這首詩是他在( )歲那年寫成的,表現了詩人永遠銘記著( )。
2、(出示孟郊圖片) 孟郊,唐朝著名詩人。40歲時才考中進士。中進士后,他到江蘇溧陽當縣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親到溧陽。想起母親對自己的慈愛和關心,50歲那年詩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動地吟出《游子吟》,這首小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吟誦。
3、出示《游子吟》,齊讀。
四、及時訓練、當堂達標
1、出示生字: 恩 補 針 根 撫 摸 報 遲 寸 永
課件字體變色: 補 針 根 撫 摸 報 這10個生字中有6個都是左右結構的,其中3個還都是“扌”,現在請小朋友們想辦法記住這些字的字形。
2、這節課重點看“恩、補、撫、摸、報”這五生字。
恩,因字放心上,模樣有點方。心中有三點,點點各不同。
遲,走之左邊短,折處對準上面點。平折伸長包起尺,尺字橫斜才好看。
3、教師范寫,學生描紅。
五、總結提升、適當拓展:
作業設計
(1)把《游子吟》美美地朗誦給媽媽聽。
(2)搜集有關母愛的古詩、歌曲、文章,準備下節課交流。
板書設計
9、母親的恩情
母親 縫衣送兒
孟郊 銘記在心 《游子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吟誦《游子吟》。
2、能夠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3、能正確、美觀地書寫“針、根、遲、寸、永”這幾個字。
教學重點
能正確、美觀地書寫“針、根、遲、寸、永”這幾個字。
教學難點
能夠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復備
一、激情導入、明確目標
二、自主學習、嘗試練習
1、詩人永遠銘記的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恩情呢?讓我們走近課文去探尋!請小朋友們自讀第一、二自然段,想想母親為孟郊做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讓你特別感動的嗎?用直線劃出來,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溫馨提示:交流可以這樣說:我劃的句子是_______,我從中體會到——)
預設:
a、 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行動)
(1)“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請小朋友們查一查字典。在這個句子中,“深”應該表示時間長的意思。
(2)看圖:看母親正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的縫著。你們知道母親為什么要這樣一針針一線線地縫呢?
(3)所以,雖然,油燈昏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可——(讀這句)孟郊即將遠行,母親將自己的不舍、盼望全縫進了衣服,所以——(讀這句)
(4)母親邊縫衣服邊想什么呢?(生談) 點紅省略號,母親還會想什么呢?
(5)小朋友,你們看,夜深人靜,這位頭發花白、雙眼模糊的老母親,還在昏暗的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縫著……看著此情此景,你心動了嗎?你能把母親縫衣的認真仔細給讀出來嗎?
b、 有一次,他要出遠門了,母親忙著給他縫補衣裳。
(1)“忙”在字典中有兩個意思(出示:①事情多,沒空閑。比如,工作忙。②急速地做。比如,大家忙著干活。提問:句中的“忙著”的“忙”是什么意思?
(2)練習造句,相互交流。
①課件出示: 忙著 。誰忙著干什么?這一句比較簡單。
②課件出示: , 忙著 。我們可以在“誰忙著干什么?”這一句前面加上“什么情況下”,這樣句子的意思就具體了。
③課件出示: , 忙著 , 。我們可以在第二句的后面再補上“忙得怎么樣?”或者“是怎么忙的?”這樣,句子的意思就更加具體了。
(3)夜深了,母親還忙著為孩子縫補衣裳,雙眼模糊,困倦難忍,但依舊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母親的恩情多么感人啊!
c、她望著兒子說:“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 ”(語言)
(1)小朋友們能看圖說說這送別的場面嗎?
(2) 縫衣到深夜,第二天清早,母親又早起送兒子到村外。兒行千里,母擔憂!兒子的行牽動著母親的心啊!千言萬語都化成了一句話,那就是(出示):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啊!誰來當這位萬分不舍的母親?母親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3)孟郊望著母親的白發,縱有千言萬語,也難以表達。眼睛不知不覺就濕潤了,現在你就是孟郊,你在想什么?(多懂事的孩子;多體貼的郊兒)
3、總結:
請小朋友們再讀讀1~2自然段,感受一下母親濃濃的情。
4、母愛就是這樣偉大而又平凡,母親深夜縫衣,清晨送兒,(板書)她的愛就體現在這些細微的事情上。50歲的孟郊難忘這一幕幕,不由得寫下了這些的詩句:(齊讀)
出示: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5、結合剛才我們對課文的學習,你能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嗎?
三、 合作分享、反饋點撥
1、帶著母親的叮囑孟郊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溉萬千,默讀第3自然段,用“橫線”劃出孟郊看到的,用“波浪線”劃出想到的。
(1)看圖,小草長得很茂盛,這就是“生機勃勃”。小草為什么會長得這樣生機勃勃?(因為有了陽光雨露的沐浴才會長得如此有生機。)
(2)孟郊撫摸著身上的衣服,注視著那又細又密的針腳,心里想,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
(3)“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這是一個反問句,意思十分肯定:母親的慈愛,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
(4)“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這句話說的又是什么意思?
(5)孟郊把“太陽的光輝”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6)小結:孟郊觸景生情,由生機勃勃的小草沐浴著溫暖的陽光聯想到慈愛的母親給自己的關懷,母親的恩情,是無論如何也報答不完的,表達了孟郊對母親的感激之情。請小朋友們把這一自然段連起來讀一讀,讀出這一份感激之情。
(7)這似山高似海深的愛就是——(引讀)母親的恩情,孟郊難忘此情引景,寫下了這句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孟郊上京趕考,做了一名縣官,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母親接進城。母親的這份恩情孟郊牢牢地記在了心里,到他50歲時都難以忘記,這就是——銘記。讓我們再深情地朗誦這首詩。
3、同學們,讓我們再跟隨孟郊回到臨行前的那一夜。
夜深了,煤油燈忽明忽暗,母親揉揉酸澀的眼睛,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兒子的衣服,女生—— (齊背《游子吟》)清晨,母親送兒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還不住的叮嚀早回來,男生——(齊背《游子吟》)這就是生活中那細微的母愛,它是那么平常,又是那么偉大,讓我們全體起立,一起吟誦。
這首詩中的母親是那么尋常,又那么偉大。千百年來打動了無數游子的心。這首詩也成了千古傳唱的名篇,讓我們永遠記住它。
四、及時訓練、當堂達標
1、出示生字: 恩 補 針 根 撫 摸 報 遲 寸 永
課件字體變色: 補 針 根 撫 摸 報 這10個生字中有6個都是左右結構的,其中3個還都是“扌”,現在請小朋友們想辦法記住這些字的字形。
2、教師范寫,學生描紅。
五、總結提升、適當拓展:
這首詩中的母親是那么尋常,又那么偉大。千百年來打動了無數游子的心。這首詩也成了千古傳唱的名篇,讓我們永遠記住它。
作業設計
必做題:深情地背《游子吟》給媽媽聽。
選做題:想一想媽媽是怎樣對自己的?你打算怎樣做一個體貼媽媽孝敬媽媽的好孩子。
板書設計
9、母親的恩情
母親 縫衣送兒
孟郊 銘記在心 《游子吟》
教學反思
《母親的恩情》教案 篇12
單 元
第四單元
課 題
母親的恩情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 “忙著”造句。3、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教育學生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從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學重難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進而激發學生熱愛母親的情感。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 學 過 程
通用設計
解讀、修改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 學習生字詞,初讀古詩,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教學過程:
一、配樂朗誦,激發情感
1、語言導入:唐朝著名詩人孟郊在他50歲那年,寫了一首著名的詩——《游子吟》。聽老師來讀這首詩,一邊聽,一邊在腦海中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情景。
2、交流反饋。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詞:
1、過渡:這篇課文又為我們展現了怎樣的情景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3、教師范讀課文,感情朗讀,激發情感。
4、出示生字詞,指導自學:
(1)、出示生字詞:
恩情 縫補 針線 幾根 撫摸 報答
遲遲歸 寸草心 永遠 孟郊 沐浴 銘記
(2)、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3)、指名朗讀,糾正讀音。
(4)、集體朗讀,深入鞏固。
三、詩文結合,學習課文
1、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根據第一幅圖,說說圖中畫了什么?
2、 出示: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1)豐富“夜深了”內涵:此時人們都已進入夢鄉,母親不想睡嗎?在田里忙活了一天的母親,是那么疲倦,多么想躺在床上休息一會兒,縫著縫著,眼睛竟……指導朗讀:“夜深了”。
(2)豐富“一針針一線線”內涵:
①比較“一針針一線線”與“一針一線”的差異,突出“一針針一線線”縫得細,縫得密。
②此時此刻,母親忍著疲倦,一針針一線線縫進去僅僅是針線嗎?還把什么縫進去了?
(3)指名朗讀、集體朗讀這一句話,用“忙著”造句。
①出示句子:
母親忙著給孟郊縫補衣服。
蜜蜂忙著在花叢中采蜜。
②理解“忙著”的意思。
③用“忙著”說說句子。
4、學習第四句:
(1)、過渡:是啊,這一針針一線線蘊含著母親多么豐富的情感。
(2)、指名讀第四句,體會母親對兒子遠行的擔憂、期盼、不舍與牽掛之情……
5、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飽含深情地朗讀。6、詩中哪句話讓你看到了這樣的場景?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7、指名朗讀詩的前兩句,讀出詩韻。
8、詩文結合,用課本里的語言說說詩句的意思。9、總結:點明課題“恩情”,這就是母親的恩情呀!《論語》里曾經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話:“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不管孩子走到哪里,父母都會牽掛著他。
10、深情地朗讀課題:母親的恩情。
四、作業設計:
1、抄寫詞語:
2、組詞:
補( ) 針( ) 根( ) 永( )
撲( ) 什( ) 跟( ) 水( )
3、收集孟郊或《游子吟》的相關資料或故事,講給父母聽。
第二課時教學內容:
學習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結合課文理解《游子吟》的意思,背誦古詩。教學過程:
一、鞏固復習:
1、指名朗讀生字詞,集體朗讀。
2、導入:孟郊要出遠門,母親忙著給他縫補衣服,一針針一線線,表達了母親深深地愛。齊讀第一自然段。
二、詩文結合,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2、導入:黑夜很快就過去了,黎明的第一縷陽光從天邊射來。母親有太多太多的話要對兒子說,所以她送呀送,一直送到村口的路旁。同學們想一想:這一路母親可能會說什么呢?(相機板書:清早 村口送別)
3、出示圖片(村口送別),學生交流討論。
4、感悟文本:此時此刻,母親的千言萬語只匯成了一句話,那就是……
(1)出示句子:“郊兒,你可要早點兒回來呀!”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3)讀中體驗:通過朗讀,讀出母親對兒子的不舍和期盼。
5、提問:聽了母親的話,詩人是怎么做的呢?(不住地點頭)。
6、引讀:望著母親頭上新生的白發,詩人的眼睛……(濕潤了)此時此刻,詩人的心里想到了什么?他會說些什么來和母親告別呢?
7、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8、總結:點明課題“恩情”,這就是母親的恩情呀!不管孩子走到哪兒,他都會牽動著父母的心。齊讀課題:母親的恩情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1、過渡:雖然母子倆難舍難分,但千里相送終有一別,于是孟郊穿著母親縫制的衣服,也帶著母親殷殷期望走向遠方,他一路走啊走,在晨曦中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請同學們結合圖片自讀第三自然段。
2、出示圖片:詩人看到了什么?你覺得小草長得怎么樣?我們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呢?(相機板書:太陽 小草)
3、讀好第一句,理解“生機勃勃”:蓬蓬勃勃,非常有生氣。
4、小草為什么會長得這樣生機勃勃呢?(有太陽的照耀)
5、看著沐浴著陽光的小草,孟郊做了什么,想了什么?
6、出示:二、三兩句話。
(1)指名朗讀這兩句話。
(2)理解“撫摸”和“注視” 的意思。
(3)讀中感悟:這里兩個表示動作的詞語,你能把動作展示出來嗎?從這兩個詞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詩人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7、比較句子:出示句子
母親的慈愛,不就是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
母親的慈愛,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
你喜歡哪一句,為什么?第一句是陳述句,第二句是反問句,比第一句感情強烈。
8、引導學生提問:讀到這里,你們有什么問題想提出來呢?詩人為什么說母親的慈愛就像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呢?(都讓人感到溫暖)
9、提問:詩人從什么地方也感受到了母親給予的溫暖?相機出示句子“孟郊撫摸著身上的衣服,注視著那又細又密的針腳”。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個小句子。
10、沐浴著陽光的小草能夠報答太陽的恩情嗎?(不能)從哪句話能夠看出來:“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沐浴著陽光的小草,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呀!
11、過渡:是的,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法報答太陽的恩情,小草唯一能做的就是展露勃勃的生機,讓太陽感到欣慰。詩人由小草無法報答太陽的恩情,也想到了自己。此時,孟郊覺得什么是春天里太陽的光輝?誰是小草呢?(相機板書:母親 自己 )
12、詩文結合:由這兩句話,你想到了《游子吟》中的哪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13、感情朗讀:孟郊銘記著媽媽的養育之恩,假如他現在就站在我們面前,他會怎樣讀這首詩?誰愿意當一回詩人,指名誦讀古詩、齊讀古詩。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1、教師引入: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說說這一自然段告訴了我們什么?你覺得孟郊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關鍵詞:“永遠”、“銘記”、“50歲”體會詩人對母親的敬愛和懷念之情。
2、詩文結合:相信此刻,孟郊母子情深的畫面深深地留在我們心理。現在誰能結合課文來說說詩句的意思呢?(出示詩句)
3、指導背誦:這首浸透著濃濃感情的詩,你們愿意把他記在心里嗎?指名、集體背誦。
4、學以致用:在座的每個小朋友,都沐浴在深深的母愛中,你想怎樣報答母親的的恩情呢?現在我作為記者來采訪各位:你會怎樣報答母親恩情?
6、語言訓練:
媽媽生病時,我 ;
天冷了,我 ;
媽媽忙了一天,我 ;
7、教師總結:同學們,你們都是有孝心的同學,老師希望同學們和孟郊一樣,能時刻銘記母親的恩情。
三、作業設計:
1、默寫生字詞以及古詩《游子吟》
2、填空:
(1)、孟郊( )身上的衣服,( )那又( )又( )的針腳,心里想,母親對我 的( )不就像這( )嗎?
(2)、沐浴著( )的小草,無論怎樣都( )不了太陽的( )啊!
3、寫詩獻媽媽。
千言萬語都融入這首小詩中,讓我們一起懷著感恩之心寫一首小詩,獻給我們偉大的媽媽!板書設計: 母親的恩情 太陽 母親 感恩 照耀 關愛 小草 自己
用孩子們熟悉的兒歌導入,大家都表現得興致高昂。
開頭直接談與主題相關的例子,很好,但現在的學生對媽媽的愛理解較為膚淺。在學習母親說得話時,老師可學著母親的樣子,握著學生的手,依依不舍的說,學生一定能入情入境地體會到母子的情深。這一頓離別,還可讓學生想象孟郊和母親都說了一些什么?
教后反思 在學習孟郊看見小草沐浴著太陽的光輝,而觸景生情感念母親恩情的時候,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體會母親的恩情就像太陽的光輝這句話的意思!讓學生說說平時自己的媽媽是怎樣關心愛護自己的,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說說自己要為媽媽做些什么,才能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激之情。理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我們做兒女的,無論為父母做什么事,都報答不了父母的養育之恩的,于是,我請學生把對母親的感激用語言寫下來。最后,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古詩,感情得到升華。
《母親的恩情》教案 篇13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11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說明
本課是江蘇省九義教材第四冊的一篇課文,此文以詩文結合的形式學習古詩《游子吟》。為二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古詩,降低了難度,拓寬了思路,提供了學習的情境。 【感謝您瀏覽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網址是www.jcsycorp.com】
本文的教學重點應是學習理解古詩《游子吟》,古詩是輔助理解古詩的材料。難點是理解古詩中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平凡而偉大的母愛,兒子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及母子之間純潔而真摯的情意。
本課學習古詩1~2句,課文1~2段。根據教材特點和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作如下設計。
1.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古詩入手,由學生質疑,再由學生自學課文1~2段來釋疑,教師點撥,相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比較四種句子,緊扣語言文字:“一針針,一線線”、“夜深了”、“還在”等詞,讓學生漸漸理解母親的辛苦,體會母愛的偉大。質疑,自學,釋疑,相機點撥的教學體系是以學生為主題,讓學生能輕松習得。2.
渲染母愛之情,以情動人,產生共鳴。開頭從《媽媽喜歡吃魚頭》的故事導入,一開始就與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教學中充分運用幻燈,圖文結合,展示母親偉大的形象;指導朗讀母親的臨別話語,共唱《世上只有媽媽好》,讓學生情感進一步升華。
母親的恩情
一、 導入新課:講《媽媽吃魚頭》的故事。
從古到今,每一位母親都會把自己所有的愛心無私地奉獻給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們難以忘懷——母親的恩情(讀題)
課文介紹了誰的母親,她又如何關心自己的孩子的呢?
二、 初讀課文
1. 自由讀課文,讀準每一個字音,讀通每一個句子
糾正:針腳(jiao) 濕潤 掛念 縫補
2. 檢查,分別指名讀全文
三、 學習古詩1~2句
過:這篇課文真是與眾不同,前面講了一個故事,后面介紹了一首有名的古詩,叫什么?《游子吟》。齊讀古詩。
1. 古詩有幾句話?我們學習前兩句。
2. 自由輕聲讀讀1~2句古詩,哪些詞句不懂,請劃一劃。(慈母、游子、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3. 這些問題不用老師教,大家只要仔細讀一讀1
~2小節就能解決,你們想想怎么樣解決?自由讀讀1~2小節,找出書中的詞句來解決不懂的古詩意思。同桌可以討論討論(每人解決1~2個不懂的問題)
4. 分組討論:
(1)游子:
a.指孟郊(你是游子嗎?為什么稱孟郊為游子)
師:出遠門,很長時間無法回家的人叫游子。
b.出遠門了(誰出遠門了?)
(2)慈母:慈愛、慈祥的母親。
(3)密密縫: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幻燈)
句子訓練:這句話就是講:
①“母親在油燈下縫著。”
②母親在油燈下一針一線地縫著。
1、2兩句有什么不同?(幻燈)多了一針一線,知是母親是用手中的針線縫補衣服。
③母親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2、3句有什么不同?
δ第3句改成了一針針一線線,知是母親縫了很多針,縫的時間長,縫得很密。
是啊,縫補一件衣服是多么的不容易,要一針針一線線,千針萬線才能縫制成一件衣服。而母親是那么的認真,每一針、每一線都不馬虎。看,這是針腳,針腳與針腳之間很近,一線挨著一線,真是密密縫啊!
δ好好為什么要密密縫呢?(孩子要出遠門,不是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也許好多年都不回家,好好生怕孩子衣服穿破,所以要做結實一些。)這真是一位慈祥的母親的啊!
④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有什么不同,好在哪里?(僅僅在晚上縫嗎?)
師:天很晚很晚了,到了深夜,一輪彎彎的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人們漸漸地進入了夢鄉,母親卻還在油燈燈光下,借著忽明忽暗的燈光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衣服,她真是太辛苦了。
她把對兒子的疼愛,對兒子的關懷全部傾注在這一針針一線線之中,這真是一位慈祥的母親。 [疼愛]
指讀。評:夜深了,(吵得我們睡不著)突出“深”,“還在” 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齊讀。
(4)臨行 什么時候出門?(第二天清早)
什么時候縫補衣服?(前幾天)出遠門的前幾天就是臨行。
這是講了好好縫補衣服的時間。在——出遠門的前幾天。
(5)意恐遲遲歸
①想:孩子這回出遠門,還不知是什么時候回來。母親一邊縫衣服,一邊為兒子擔心。擔心就是意恐。擔心什么?遲遲不回家,要過許多許多年才能回來。
②還有哪句也是意恐遲遲歸的意思?
說:“郊兒,娘天天掛念著你,可要平安回來啊!”誰來讀一讀。讀一讀。怎么說的?(幻燈)望著,眼里含著淚水,望著要出遠門的兒子,心想兒這一去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回家,她雙手僅僅抓住兒子的手說。(飽含愛的心情)指名,齊讀。
母親在孟郊出遠門時為他縫補衣服,一邊做一邊為他擔心,怕他遲遲不歸,兒子上路了,他又千叮萬嚀囑咐,要兒子平安回來,這就是母親,她平凡而又偉大,讓多少孩子飽含著溫暖,讓多少游子為她而思念自己的家園,這時,使我想起了一首歌,放《世上只有媽媽》。
5.母親疼愛孩子,孩子呢?(也愛母親,更加的感激自己的母親)引讀,孟郊聽了……濕潤了。
為什么濕潤?又多了幾根白發。(又多的白發是為孩子熬夜縫制衣服辛苦造成的,母親真辛苦。)
所以這件事給孩子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6.讓我們飽含母親對孩子疼愛的感情,孩子對母親感激的感情,朗讀古詩前兩句。
注意停頓 慈母/手中線,
δδδδ 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母親這樣關懷兒子,兒子能報答母親的恩情嗎?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三、學習生字生詞
恩 補 針
指導寫田字格:恩(上小下大)、補、針
關鍵筆畫:恩的一、補的衤、針的一
《母親的恩情》教案 篇14
一、 給下面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孟(mènɡ mèn) 寸(chùn cùn)
縫(fénɡ fén ) 遲(chí cí )
二、看拼音,再組詞。
fǔ mō ēn qínɡ bào dá yǒnɡ yuǎn
三、比一比,再組詞。
恩 根 遲 補
思 很 遠 被
四、讀讀詞語,再寫下來。
濕潤 恩情 撫摸 慈愛 注視
光輝 沐浴 報答 銘記 著名
五、讀句子,用帶點的詞語寫一句話。
1、母親忙著給孟郊縫補衣裳。
2、蜜蜂忙著在花叢中采蜜。
六、默寫《游子吟》加標點。
七、說說《游子吟》這首詩的意思。
《母親的恩情》教案 篇15
師:夜深了,說明了什么?
生:時間已經很晚很晚了。
生:說明時間很長。
生:母親很辛苦,已經很晚了,還在為我操勞。
……
師:是啊!夜深了,母親還在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從這里你又感受到什么?
生:母親對我愛。
生:母親對兒子的疼愛。
生:母親對兒子的關愛。
生:母親的無怨無悔。
生:我還能從母親一邊縫著一邊想著,感受到母親對孩子的那種強烈的愛。
師:誰能讀這一句?(生讀)
師: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
生:他讀出了母親疼愛孟郊的語氣。
生:我覺得他讀出了母親的擔憂。
師:說得好。因為疼愛所擔憂。母親擔憂什么呢?
生:不知道兒子什么時候才回來。
師:僅此而已嗎?
生:不是。還有很多,課文中用省略號來表示。
師:你真是個愛思考的孩子。是啊,面對即將遠行的兒子,母親怎能不憂心忡忡、思緒萬千,她還會想些什么呢?
生:兒子出門在外安全嗎?
生:兒子生病了怎么辦?有人照顧嗎?
生:兒子吃什么呢?會挨餓嗎?
生:兒子又睡在哪兒?睡得舒服嗎?
生:此次一別,還能再相見嗎?
……
師:母親千頭萬緒,數不盡對兒子的擔憂,真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啊,母親之所以有如此的擔憂,使因為……?
生:疼愛兒子。
生:關愛兒子。
生:牽掛兒子。
師:是啊,母親把這份濃濃的愛融入到一針針一線線的縫補中。不知不覺天亮了,母親依依不舍地將兒子送到村外,望著兒子說________
生: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啊!
師:此時,母親應該怎樣說?
生:滿還深情地說。
生:戀戀不舍地說。
生:噙滿淚水說。這是一種離別的淚、傷心的淚。
生:千叮嚀,萬囑咐地說。
……
師:帶著你的感悟,你的理解,自己讀讀這一句話。
師:聽了母親的話,孟郊一個勁兒地點頭。望著母親的白發,孟郊的眼眶濕潤了,他的眼眶問什么會濕潤呢?
生:他想起了就要遠離母親,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
生:他想起母親一直為自己操勞,而自己卻不能留在母親身邊侍奉她。
生:他想起母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真是恩重如山,永遠也報答不了。
……
師:母親的慈愛,就像春天里太陽的光輝。沐浴著陽光的小草,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備受母親關愛的孟郊,同樣報答不了________
生:母親的恩情。
師:母親的愛是無私的,只有付出不計報答,母親的愛是潤物無聲的,她融入在平常的點點滴滴。你能用具體的事說說母親對你的愛嗎?
生:我生病時,是母親守護在窗前。
生:早晨,全家人還在熟睡時,是母親悄悄起床為我準備好早餐。
生:無論天氣是陽光明媚,還是狂風暴雨,母親總是一如既往送我上學。
生:母親總把好吃的留給我,自己卻舍不得吃。
生:母親睡覺前總是講個故事給我聽。
……
師:看著這么多高高舉起的小手,我知道母親的愛還有很多很多,是啊,母親的愛是說不完的。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么嗎?
生:我愛親愛的媽媽。
生:母親的對我恩情,我永遠也報答不了。
生:我以后要懂事些,少讓媽媽為我操心。
生:媽媽,我愛您!
……
師: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
生(滿懷深情地齊說):親愛的媽媽,我愛您。
[教后反思]: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感悟,文本在學生讀中悟、悟后說中得到恰當的詮釋。
教學過程中,我適時點撥,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比如:聯系生活,說說母親是怎樣關心你的?你最想對你的母親說什么?學生的情感被喚醒了,倘佯于濃濃的母愛中,學生被深深震撼了,道出了各不相同的但卻都是發自肺腑的心聲。
教學過程中,我借助“補”的手段讓學生去感知,去縮短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從而排除閱讀障礙,深入文章的內核,正確透徹地理解文章的內涵,提高閱讀能力。比如:母親在縫補衣裳時還會想些什么?母親在送別孟郊時還會說些什么?孟郊望著母親的白發想到了什么?……補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母親對兒子的愛。
《母親的恩情》教案 篇16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3
公開課教案《母親的恩情》
第一課時 (簡)
(一)質疑,導入新課
(二)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三)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四)指導本課生字的書寫
第 二 課 時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母親對孩子的愛護之情,從而產生熱愛母親,孝敬母親的情感.
2,練習用忙著寫一句話.
3,背誦《游子吟》.
二,教具準備:教學掛圖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學習了本課的生字,下面我來選幾個生字考考你們怎么樣
①出示:針,根,寸,讀你能從字音上提醒大家注意的嗎
撫摸:你能從字形上猜猜它的意思嗎
寸,永:怎么記住這兩個字的
②出示生字詞,集體讀一遍.
2,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圍繞著《游子吟》這首詩發生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二)精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這篇課文的題目叫《母親的恩情》.課文寫了母親的哪些做法呢 自讀課文1-3自然段,畫出描寫母親的語言,動作的句子,讀一讀,讀后你想說什么
(1)母親的恩情表現在她的行動加,出示
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①從哪些詞語中可以體會到母親的恩情 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讓學生抓住一針針一線線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愛.
②讀好這句話,看誰能把母親縫衣的認真仔細給讀出來(個別讀,齊讀).
(2)母親的恩情還表現在語言上,出示
她望著兒子說: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
①指導看圖,從母親送兒子說的話當中可以看出他們離別后,母親每天都在掛念兒子,盼望兒子回來.母親的恩情多么感人啊!
②指導讀,讀出母親對孩子的擔心,想念,盼望.(指名讀,齊讀)
2,剛才,我們體會了母親對孟郊的那種愛護,關心的情感.那孟郊對母親又是怎樣的一種情感呢
分組學習:找一找描寫孟郊的句子讀一讀,說說感受,交流匯報.
(1)出示
孟郊聽了不住地點頭.他看到母親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眼睛濕潤了.
以不住地這個詞看出什么 (孟郊向母親保證,一定會早點兒回來,不讓母親擔心)他看到母親的白發,眼睛就濕潤了,他會想些什么呢 (啟發想像,感受母親無私的愛)
(2)出示圖三,圖上這個人是誰,他看到了什么 讀課文
①他看到了什么 (太陽出來了,小草生機勃勃)
②撫摸著自己的衣服,他想到了什么 【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 這是一個反問句,意思十分肯定(指名讀).】
③出示
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我無論怎樣也報答不了母親的恩情啊!
3,是啊,母親的恩情孟郊永遠銘記在心.
(1)指名讀第四,五自然段.
(2)這首詩是什么時候寫的 (50歲時寫的,從50歲中你能想到些什么
(3)這首詩寫出了詩人對母親的敬愛和懷念,作者用吟誦詩歌的方式去贊美母親,就叫《游子吟》.
(4)誰想來吟誦這首詩 (指名讀詩句)
(5)這首詩很好懂,前面的文章讀懂了,這首詩就基本弄懂了.
(出示:意恐遲遲歸)讀一讀,課文中的哪一句可以幫助理解這句詩
出示:她想,孩兒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
(6)出示詩歌的最后一句,什么意思 書中有沒有幫助你理解的句子
(7)齊讀全詩.看三幅圖,試背古詩.
(三)擴展--聯系生活實際體會
1,孟郊從母親為自己縫衣服這樣的小事中體會到了母親對自己深深的愛.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母親為我們做了很多,可同學體會到了母親為我們無私地付出了嗎
誰愿意給大家講一講自己的母親.
2,看,我們每位同學的媽媽都那么偉大.一個人的一生可能沒有朋友,沒有兄妹,但每個人都有母親,母親為我們付出了那么多,難道我們真的無法回報嗎
(不是,也許我們就是為母親做得再多,也無法和母親為我們付出的相提并論,但我們必須盡自己的力量去孝敬母親,讓她少為我們操心.)
3,看小黑板上的一句話:母親忙著為孟郊縫補衣裳.你能不能也從自己的生活出發,說說母親忙著為你做什么.
4,練一練,抒發真情.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你想用什么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情感呢
(四)板書設計
9 母親的恩情
母親 縫衣送兒
孟郊 銘記在心 《游子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