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細節,融為一體——聽葉老師《一次有趣的觀察》后感(精選4篇)
關注細節,融為一體——聽葉老師《一次有趣的觀察》后感 篇1
葉老師到我們學校上課,也許是因為老師的領導來上課吧,學生比較拘謹,害怕說錯話。但今天在葉老師的逐步引導和鼓勵下,學生漸漸地忘記了平時的約束,漸漸放開了,融入了教學的情景中。
一、課堂氣氛
1、課前的律動游戲。
課前跟著小鴨做律動,符合學生的審美情趣,雖然跟教師比較陌生,但是有了動感的音樂和可愛的卡通人物,學生都興奮地跟著做起了動作,臉上洋溢著快樂。
2、課前的師生熟悉。
先是看投影上教師的名字稱呼教師,“名字就是給人叫的。”盡管學生不敢叫教師的名字,但是“這個老師親和”的概念已經初步形成。
接著的“男教師和女教師有什么不同?”的談話簡單,學生可以圍繞主題放開說,可以消除學生對男教師的某些可能存在的偏見,拉進師生之間的距離。
3、批評隱含在表揚中。
比如初讀部分,教師讓學生自己讀,學生齊讀完了全文。教師評語:“我們班的同學非常團結,剛才老師請大家自己讀,大家非要齊心協力一起讀完。”在表揚聲中把學生不認真傾聽教師的要求的淡淡批評隱含在其中。足見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原來課堂上可以出錯。
4、游戲調節學生大腦。
觀察同學換座位的游戲,與課文“觀察”的主題相關,又調節了緊張疲勞的大腦,使學生完全放松了心情,師生關系達到完全和諧。
二、問題粗放型,過程細膩型的教學設計
好的預設是成功的一半。這堂課預設的環節清晰簡潔,但對每個細節的考慮非常周到詳盡。
抓住課文的題眼“有趣”開展探究,用“課文的哪些地方你感覺很有趣?”和“作者為什么會進行這么一次有趣的觀察?”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探究課文,脈絡清晰,簡潔明快。
但是葉老師十分關注細節,細節決定成敗。問題粗放型,過程細膩型。對學生提到的每一句話,根據句子的不同特點,或找重點詞語說自己的想法,或引導學生讀出疑問、感嘆語氣。這是教師的硬功夫,上課的精彩全在這里面。 學生遲疑了,有親切的鼓勵;學生說錯了,有耐心的引導;學生說得精彩,有最真誠的贊美。一個“蔓”的讀音,教師從學生的朗讀錯誤引開來,說它的音,說“蔓兒 “的詞義,并有圖片的展示。由于學生平時接觸的都是“蔓延”這個詞中的讀音,極易出錯,但是及其認真地傾聽每一位學生的發言,不厭其煩地耐心矯正,在后面的朗讀中學生都掌握了。
針對開始出現的學生不注意傾聽的問題,教師每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思考后,教師就會習慣性地問:“老師剛才的問題是什么?”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
還有一些很深的領悟:原來二年級的學生也可以這么放手讓學生去感悟;原來二年級的學生回答問題可以這么好;原來教師應該這么有耐心這么從容地去引導學生;原來一堂課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前后映襯、融為一體,無法割裂的……
聽名家上一堂課,勝自己摸索幾年課。
補記:今天葉帥(此“帥”乃mm眼中的“帥”)突然大駕光臨我校,以為又搞什么檢查了。等到發現葉帥只是想重新體驗小學教師的感覺時,我不由得偷著樂開了!^_^ 在這以前我只聽過葉老師的一堂課——《寫廣告詞》習作指導,距離現在有十多年了,至今記憶猶新。
可惜今天沒有來得及準備相機,要不大家也可以目睹葉帥的上課風采了啦
關注細節,融為一體——聽葉老師《一次有趣的觀察》后感 篇2
今天與孩子們一起學習了第18課《一次有趣的觀察》。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試著讓孩子們合作完成這篇課文的學習。
在孩子們分組合作之前,給孩子們提出了合作學習要完成的三個任務。1、小組認讀生字;2、解決本組成員提出的問題,并評一下小組成員誰的問題提得有研究價值,對于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可以給一面紅旗,剩下的則畫一個三角);3、試著看看課文可以分幾個部分(這個任務有些難了,不過,看孩子們的吧,能完成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
開始合作了,孩子們興趣很高。以前,我大都是讓他們合作完成生字的認讀,這次我把學習整篇課文的學習任務都交給他們了,這對他們來說,還是第一次。很快,大部分小組進入學習狀態,個個拿著小字卡,像模像樣地互相提問,遇到認讀不好的成員,他們會使出渾身的本事解決同伴生字的認讀問題。二十多分鐘過去了,我讓孩子們坐好,這回輪到我出場了。
先檢查了孩子們生字的認讀情況,從abcd四個組中,各叫起一個小組,嘿嘿!這算是抽樣檢查吧。除一個小組的兩個孩子組詞稍書慢一點外,其他孩子認讀比較順利。接下來,我了解一下都有多少人提出的問題得紅旗了,舉手的孩子不足全班的四分之一。這些小家伙們,已經有了自己判斷能力,他們完全說得出什么樣的問題可以得紅旗,什么樣的問題不可以得紅旗。記得在學習第16課《郵票齒孔的故事》時,有孩子剛提出:郵票打孔是誰發明時,下面便“啊”聲一片,因為,這篇課文介紹的就是阿切爾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發明了郵票打孔機。提問題的孩子不好意思地坐了下來。是呀,如果把課文讀完,這就不是問題了。學習第17課《畫風》的時候,也有孩子提出:他們為什么畫風?這個看似問題的問題,其實并不是什么問題,既然不是問題,自然也就不用花時間去研究它了。在孩子們的提問中,幫助他們提煉問題,也是我目前最想做的了。
在巡視孩子們合作學習時,我看了幾個小組討論第3個問題的情況。一個小組只是把課文分了三個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第四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很正確。我讓他們簡單地寫一寫每一段的意思,因時間關系,沒能檢查他們最后寫的是什么。轉到另一個小組的時候,看到一個孩子在那里一個勁地寫,而旁邊的孩子不停地說著。看他們的分段情況,嗯,不錯,也是分了三個部分,同上一個組一樣,只是他的段意寫得太長了。在第二節課點評他們小組的段意時,告訴他們,他們第一段那么長的文字,用兩個字就可以代替:懷疑。是呀,課文中的“我”正是對大人的話有所懷疑,才決定自己親自動手試試看。當我問起第二段可以用兩個什么樣的字代替時,下面有孩子說道:觀察。不錯,正是觀察,而且是非常認真的觀察。說到第三段時,不用我說,他們很快地說出“結論”,自己的結論,也說明“我”相信了大人們的話。
最后,我與孩子們一起評出幾個完成任務較好的小組,并給他們發了扁豆、蕓豆、豇豆的種子,并告訴他們,他們可以把這些豆子種在教室里,有六個小組可以在班上種豆兒了。后面的事就是讓他們觀察,寫(畫)出觀察日記,并證實課文中講的“扁豆的蔓兒是向右繞著爬的”。嘿嘿!課文中講的,我也不相信呢,自己眼睛看到的才是真實的。我知道,我知道,有時候自己眼睛看到的也不是真的,但至少在種豆兒這個事兒上是真實的。
關注細節,融為一體——聽葉老師《一次有趣的觀察》后感 篇3
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
2、學習在默讀課文的過程中,理清課文的思路。
3、學習觀察的方法,能夠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有探究的熱情,肯動腦筋想辦法。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圖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經驗導入,整體感知
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到自然中觀察的發現(指名交流,相機指導學生觀察要有一定的順序,觀察有一定的目的,觀察要細心,耐心)。
同學們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篇有趣的文章,(師生共同板書:一次有趣的觀察。)這篇文章有趣在哪里?請同學們讀課文,用心思考,小作者為了弄清一個問題先后觀察了幾次?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由讀課文,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
2、學生交流已經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或請教同學學習學習自己不認識的字。
三、熟讀課文,解決問題
1、學生自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
2、生生交流讀懂的問題和讀不懂的問題。
四、師生共同交流總結。
1、我聽到了什么問題?
2、我是怎么做的?
3、我看到了一些什么?
4、我觀察到的結果是什么?
5、結論:生活中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就會有許多新發展。
五、生活中,你都遇到了哪些問題,你是怎樣解決的?
六、課后實踐,進行觀察,并寫出觀察日記。
同學們在課下可養花種草,并進行觀察,培養興趣。
板書設計:
18一次有趣的實驗
觀察一:發現小芽長出來。
觀察二:故意讓豆蔓兒向左繞,結果豆蔓仍然向右繞。
觀察三:連續觀察,詳細觀察四個小時,終于相信扁豆蔓兒是向右繞著爬的。
關注細節,融為一體——聽葉老師《一次有趣的觀察》后感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留心身邊事物的變化。
教學重難點: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寫作能力。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課件出示:一朵朵桃花畫面。
生欣賞,師:“這是什么?美嗎?”
你們知道桃花一共有多少花瓣嗎?導出“觀察”一詞。
師生共同書寫“觀察”。
2、你們平時對什么事物進行過仔細的觀察嗎?
生自由說:
今天,有一位朋友帶著我們進行“一次有趣的觀察”好嗎?板書并補充課題。生齊讀
3、質疑:讀了課題,你們想知道些什么?
生自由提問。
二、初讀課文
1、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在不理解的地方作記號。
讀書要求:①讀準字音②讀通句子
課件出示帶拼音的生字
2、識記生字:蔓、纏、竟
①讀生字②交流識記生字
3、理解字詞:
蔓:細長不能直立的莖
究竟:結束
偷偷地:悄悄地,不知不覺地
4、解決了課文中的生字詞,接著我們來觀察扁豆的生長。
出示課件:扁豆的生長圖
5、同學們,你們知道扁豆是怎樣長的嗎?
文中的“我”聽大人說過呢!課文中是哪里講到的呢?
指名說并讀第1自然段。
6、課件出示句子:這是真的嗎?
誰來讀,讀出疑問的的語氣,多讓學生讀。
師:說明作者一定要自己觀察觀察
三、學習2——3自然段,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1、默讀課文2——3自然段,劃出你喜歡的詞或句子并說說你為什么喜歡?
理解詞語:繞、纏、奇怪、決心、抖(生可以演示理解)
2、“我”為了觀察扁豆的生長過程,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生根據課文內容回答
3、課件出示句子:“我很奇怪,它是怎么從左邊轉到右邊的呢?”
指導讀句子“第二天竹竿的右邊。”
4、作者明明讓蔓兒向左纏,面它偷偷地向右長,你們覺得奇怪嗎?讓我們帶著好奇的心情讀句子“我很奇怪究竟。”
5、自由讀第3自然段,劃出作者的觀察過程。
6、指名說說作者的觀察過程。師板書
半小時
兩個小時
每隔1小時
四小時
7、師小結:扁豆就是通過“蔓兒”的抖動,纏繞“慢”地向上生長。你們明白了“扁豆的生長”嗎?你們覺得它的生長怎么樣?
有趣,你們喜歡嗎?
8、誰能帶著喜歡的心情讀第3自然段。
指名讀、分男女生讀。
9、通過小作者的介紹,我們知道了扁豆的生長過程。誰來說說小作者是怎樣知道的呢?
“觀察”
10、再讀第3自然段,說說“我”是怎樣觀察的。
生說,師板書:
作記號
緊盯著
還注意到
從這些詞中可以看出“我”觀察:仔細。
指導讀,生齊讀第3自然段。
11、作者通過自己實驗、觀察,終于明白了什么?
指名說。
出示句子:我終于爬的。
齊讀最后一段,總結全文。
作業:
1、熟讀課文
2、課后利用一周左右的時間觀察一種植物的生長過程并寫好觀察日記。
板書:
一次有趣的觀察
半小時 做記號
生長 兩個小時 緊盯著仔細
有趣 每隔1小時 還注意到觀察
四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