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星星的孩子》第一課時說課稿(通用6篇)
《數(shù)星星的孩子》第一課時說課稿 篇1
《數(shù)星星的孩子》是講讀課文,在低年級要通過講讀課文反復不斷地指導學生朗讀,初步掌握閱讀的方法,培養(yǎng)閱讀習慣,以便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低年級的講讀課文區(qū)別于中高年級。應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字詞教學,字詞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識字基礎和識字能力引導學生自己讀準字音、分析字形、聯(lián)系上下文或生活實際理解詞義。
2、重視朗讀的訓練,強調(diào)朗讀是最重要的閱讀手段。課堂上要拿出充足的時間指導學生朗讀,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甚至要熟讀成誦。
3、重視教學上的直觀形象,因為低年級的課文圖文并茂。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
4、指導思想上遵循以學為主,重感情悟理解,重引導廢注入的教學原則。
《數(shù)星星的孩于》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張衡小時候坐在院子里數(shù)星星的事情,是一篇向?qū)W生滲透愛科學思想的好教材。
根據(jù)以上我對教材及學生年齡特點的認識,認為本篇課文第一課時的教學要求是:
(1)會認12個字,和用生字組成的新詞。
(2)理解課文1-3自然段,了解張衡從小愛觀察、善于觀察。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3自然段。
下面談談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
一、設疑導入,激發(fā)興趣
導入新課:同學們有過數(shù)星星的經(jīng)歷嗎?我們一起來數(shù)數(shù)吧!(課件)你覺得星星好數(shù)嗎?
周老師和大家的感覺一樣,覺得星星很難數(shù)。可是在我國漢朝,有一個愛數(shù)星星的孩子,他認為只要看得見,就能數(shù)得清。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嗎?一起去讀讀課文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借助拼音把課文讀準讀通,整體感知課文,是對二年級閱讀的基本要求。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是這樣設計的:
1.要求學生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準讀通順。
2.檢查生字讀音,對容易讀錯的字詞,包括多音字,要重點強調(diào)。、
3.老師范讀課文,并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細讀課文,感悟、理解,熟讀成誦
1.學習第一自然段
這一段主賽講了滿天的星星像無數(shù)珍珠撒在夜空里,張衡坐在院子里,指著天空數(shù)星星。幽美的天空,可愛的孩子,這是一幅多么靜美的圖畫。這是學生朗讀訓練的最好著眼點。
首先我請學生自由讀這一段,想一想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這樣設問,目的是讓學生自己讀書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主動探究的品質(zhì)。
接著指導理解“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shù)珍珠撒在夜空里。”、“一顆、兩顆……一直數(shù)到幾百顆。”引導學生體會星星的多和美。再來聲情并茂地朗讀。然后讓學生找出表示張衡數(shù)星星的動作的詞,讓學生做做這個動作,說說“仰”的感覺。從而體會到張衡多么愛數(shù)星星啊!
2.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這兩段主要是奶奶和小張衡的對話,奶奶的慈愛,小張衡的專注執(zhí)著溢于言表。
首先讓學生自由讀2、3自然段。再指名說說奶奶的想法是什么?出示句子“傻孩子,又在數(shù)星星了。”從“又”字體會出張蘅是在長期觀察。指導學生讀得緩慢一些,讀出疼愛小孫孫的語氣。接著問:小張衡是怎樣說的?出示“星星是在動,可不是亂動。您看,這顆星和那顆星總是離得那么遠。”讓學生多讀讀這句話,再放課件幫助學生理解。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小張衡的話。引導學生讀出天真、肯定的語氣。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點撥,充分發(fā)揮了兒童的豐富想象力和善于表現(xiàn)自己的特點,加深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內(nèi)化了語言。
《數(shù)星星的孩子》第一課時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學分析
《數(shù)星星的孩子》是人教版課標本語文第四冊第八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國漢朝的張衡從小就愛好天文,具有認真鉆研的精神,長大以后成為著名的天文學家的故事。
全文共有6段。前五段具體寫出張衡小時候如何愛好天文、細心觀察天象,琢磨星星的運行規(guī)律。第六段主要講張衡長大經(jīng)后成為著名的天文學家,課文緊扣題目用五段寫張衡小時候的故事,重點突出,同時也告訴人們,張衡能成為著名的天文學家除了長大以后刻苦鉆研以外,跟從小愛好天文是分不開的。
2、教學目標(第二課時)
(1)認識張衡成為我國著名的天文學家,跟他小時候認真觀察天上的星星,喜歡鉆研分不開。
(2)理解“碧玉盤、北斗星、北極星、刻苦鉆研、著名”等詞語,并初步掌握比喻句的用法。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1、3、5自然段,張衡是怎樣數(shù)星星、看星星的。
4、教學難點
(1)理解文中的幾個比喻句和爺爺說的話。
(2)了解有關星星的知識。
為了達到上述教學目標,在教學時,我就緊緊圍繞著“以識字、詞句為基礎、訓練為主線,培養(yǎng)能力為目標”而步步展開。
二、說學生
二年級的學生具有好動、好問、好奇等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和活動所吸引,學生已能說完整的話,能配合老師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完成學習任務,不利的是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懂得較少。朗讀也有可能出現(xiàn)唱讀的現(xiàn)象。
三、說教法
這是一篇寫人的課文,也是介紹自然科學常識的課文,而且又是寫小孩子的,對學生來說確確實實是一篇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加強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懂得自然科學常識的好教材。根據(jù)教材的特點,采用“電教演示法”和“朗讀法”來教學本課時。
四、說學法
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配合上述教法以及本班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采用說說、讀讀、議議、寫寫、操作等學習方法,用感情朗讀,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刻苦鉆研的精神,從小熱愛自然科學的興趣。
五、說教學程序
(一)從最后一段著手,先展示結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先讀課題,提出問題:這個數(shù)星星的孩子名叫什么?是什么時候的人?長大以后成為怎樣的人?課文哪段回答這些問題。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張衡 著名的天文學家)
2、學生齊讀最后一節(jié)后,問:“刻苦鉆研”是什么意思?“著名”是什么意思?他長大后,成為著名的天文學家,這跟小時候數(shù)星星有什么聯(lián)系?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第1至5自然段。
(二)抓住重、難點,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
1、首先指名讀第1自然段,教師(課件出示星空圖)提問:晚上,張衡看到的天空是怎樣的呢?找出課文中的句子來回答。在教學“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shù)珍珠撒在碧玉盤里”這個句子時,我先讓學生讀讀,談談你知道了什么?然后從喻體著手,讓學生理解“珍珠”是怎樣的?星星像珍珠,星星怎樣?“碧玉盤”是怎樣的,在文中“碧玉盤”指什么?然后通過教師生動的描述,讓學生體會夜空的美。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樣,通過抓住比喻句的喻體去理解本體,使學生具體地感受到天空景色的美。
(1)師:閃閃的小星星真是吸引人,在這美好的夜晚,一個孩子是怎樣數(shù)星星的呢?
(2)讓學生找出小張衡數(shù)星星的動作詞,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
(坐、靠、仰、指、數(shù))等幾個動詞后,沒有“紙上談兵”講意思,而且讓學生自己讀、自己做做、自己數(shù)數(shù)。這樣,有動有靜,動靜搭配,即使學生學得快樂,又通過訓練代替了教師的千言萬語。
(3)從朗讀入手。我按照“自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導讀課文,加深理解;仿讀課文,體會感情;讀讀課文,激發(fā)興趣”的程序進行,使這個環(huán)節(jié)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存。引發(fā)學生思考張衡數(shù)星星的艱難。引導學生從“一顆,兩顆,一直數(shù)到幾百顆”這個句子來體會張衡數(shù)星星的困難。聯(lián)系課文的第1句,讓學生明白“星星的多,星星的一閃一閃,分布不均勻”是張衡數(shù)星星的困難,從而對張衡刻苦、認真的態(tài)度產(chǎn)生敬佩之情。
2、在教學2、3、4、5自然段時,運用讀讀、議議、說說的方法讓學生來讀懂“奶奶、張衡、爺爺對星星是否數(shù)清有什么看法?他們說的話各有什么依據(jù)?”
(1)學生在理解這部分內(nèi)容時,再進行擴展訓練。
用“因為……所以……”連起來說奶奶、張衡的看法。如:張衡說星星能數(shù)得清的理由是什么?讓學生找出句子用上“因為……所以……”把兩句話連起來說。
(奶奶能看得見,就能數(shù)得清。因為星星在動,可不是亂動,這顆星和那顆星中間,總是那么遠。)這樣,不但訓練了學生說的能力,而且讓學生了解到張衡平時認真觀察的精神。
(2)為了讓學生理解爺爺?shù)脑挘\用課件來解決“北斗七星總是繞著北極星轉(zhuǎn)”的這個難點,我是這樣做的:先提出問題:北斗星是怎樣的?它是怎樣繞著北極星轉(zhuǎn)的?指名學生上來連接北斗星圖。指圖:離它們不遠的那顆星叫北極星。(課件演示)北斗星繞著北極星轉(zhuǎn)。還有,在幫助學生理解“一組一組”是怎樣分的,利用幻燈舉幾組根據(jù)它們的樣子起名星座的名字。這樣,通過媒體化抽象為形象,既突破了重難點,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同時,讓學生懂得一些自然科學常識。
(3)為了讓學生更了解張衡是一個怎么樣的人?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聽了爺爺?shù)脑挘窃趺聪搿趺醋觥Y果怎么樣……。
讓學生讀第五自然段,找出有關詞語。“沒睡好 幾次看清楚 果然”,引導學生了解張衡是個不怕苦、不怕累,對不明白的問題不弄明白是決不罷休的。
(三)總結全文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回顧全文,看板書說說張衡為什么能成為著名的天文學家?
(對照板書,指名學生回答)
3、今天,我們學了這篇課文知道張衡是怎樣的孩子,我們大家要不要向他學習。
《數(shù)星星的孩子》是一篇思想教育較濃的文章。我在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過程中,注意了思想內(nèi)容與語言文字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正確地進行思想教育。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有所收獲。
六、說板書設計
《數(shù)星星的孩子》第一課時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數(shù)星星的孩子》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而且是寫小孩子的,對學生來說確確實實是一篇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我們知道,寫人的文章一般通過言行來表現(xiàn)人物的品質(zhì)。這篇文章也不例外。第—部分寫張衡怎樣數(shù)星星,通過對張衡數(shù)星星的樣子及具體如何去數(shù)來反映張衡的認真態(tài)度。第二部分通過奶奶認為張衡“傻”從側(cè)面來反映張衡的刻苦。第三部分通過張衡說:“能看得見,就能數(shù)得清,星星是在動,可不是亂動”來反映張衡觀察的仔細及決心。第四部分通過爺爺?shù)脑拋砀嬖V張衡北斗星總是繞著北極星轉(zhuǎn)。這跟第五部分張衡幾次起來看星星又有直接的關系,第六部分是對全文的概括,由此可以看出,全文實際上都是通過言行來表現(xiàn)張衡刻苦鉆研、認真思考的好品質(zhì)。而第一課時我就解決第六和第一兩個部分。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能正確完成有關練習。
2、過程與方法:
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能大致說出:張衡能成為著名的天文學家的原因:是因為他從小就愛好天文,長大以后又具有刻苦鉆研的精神的結果。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故事中蘊涵的道理,學習張衡從小善于觀察和思考的好品質(zhì)。啟發(fā)學生觀察、研究自然現(xiàn)象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張衡小時候是怎樣觀察和研究星星的;難點是理解課文中的重點句子,使學生懂得張衡為什么能成為著名的天文學家。
四、說教法與學法
在低年級要通過講讀課文反復不斷地指導學生朗讀,初步掌握閱讀的方法,培養(yǎng)閱讀習慣,以便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在學課文時,我先提出一個總的問題讓學生自學,在課文中尋求答案,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主動性,來自己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然后再通過幻燈與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
在教學手段的運用上,我精選媒體,系統(tǒng)設計,寓教于樂,樂中求學。這樣,通過媒體化抽象為形象,既突破了本堂課的重難點,又使學生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培養(yǎng)。同時,我還利用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氣氛、激發(fā)感情,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說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課題從一年級時學過的課文《小小的船》,引入歌曲《小小的船》。從歌中“月兒”引出“星星”,揭示課題。
(二)、自學新生字。分自由讀,小老師領讀,齊讀,記字音和字形來學習生字。
(三)、再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隨機介紹長大以后的張衡,出示最后一段的教學。
(四)、那你想不想知道張衡小時候的故事,而引入第一段的教學。這也這節(jié)課學習的重心。抓住“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shù)珍珠撒在碧玉盤里。”展開教學,這么美的星星,張衡看見了是怎么做的呢?進行第2句話怎么樣數(shù)星星的的教學,加上動作演示,加深記憶,再從“一顆、兩顆,一直數(shù)到了幾百顆。”來體會張衡數(shù)星星的仔細與認真,以及有耐心。
(五)、教學兩個新生字:“珍、珠”。
六、教后反思
整堂課下來感覺還是比較順利的,由于本人自己水平有限,缺少一定的應變能力和教學機制,所以有待自己在以后的教學方面還要進一步的加強,就自己努力的方向做一下反思。
1、以后在教給學生說話時要有序。即按先后順序來說,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最完美的語言展示給同學們。這節(jié)課中有的同學說的無序,缺少語言的訓練,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加強練習。
2、加強學生的語言訓練,特別是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要進一步加強,要讓學生大膽的說,積極的想,在以后的語文課堂上還要多進行想象反面的訓練。
《數(shù)星星的孩子》第一課時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學分析:
《數(shù)星星的孩子》是北師大版語文第二冊第十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國漢朝的張衡從小就愛好天文,具有認真鉆研的精神,長大以后成為著名的天文學家的故事。 全文共有6段。前五段具體寫出張衡小時候如何愛好天文、細心觀察天象,琢磨星星的運行規(guī)律。第六段主要講張衡長大經(jīng)后成為著名的天文學家,課文緊扣題目用五段寫張衡小時候的故事,重點突出,同時也告訴人們,張衡能成為著名的天文學家除了長大以后刻苦鉆研以外,跟從小愛好天文是分不開的。
2、教學目標(第一課時)
(1)認讀“顆、跟”等14個生字,學習三個多音字教、重、為。
(2)認識張衡成為我國著名的天文學家,跟他小時候認真觀察天上的星星,喜歡鉆研分不開。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1、3、5自然段,張衡是怎樣數(shù)星星、看星星的。
4、教學難點
(1)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有關數(shù)星星的方法的文字。
(2)比較流利地朗讀課文,認識14個生字。
為了達到上述教學目標,在教學時,我就緊緊圍繞著“以識字、詞句為基礎、訓練為主線,培養(yǎng)能力為目標”而步步展開。
二、說學生
一年級的學生具有好動、好問、好奇等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和活動所吸引,學生已能說完整的'話,能配合老師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完成學習任務,不利的是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懂得較少。朗讀也有可能出現(xiàn)唱讀的現(xiàn)象。
三、說教法
五、說教學程序
(一)從最后一段著手,先展示結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先讀課題,提出問題:這個數(shù)星星的孩子名
叫什么?是什么
時候的人?長大以后成為怎樣的人?課文哪段回答這些問題。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張衡 著名的天文學家)
2、學生齊讀最后一節(jié)后,問:“刻苦鉆研”是什么意思?“著名”是什么意思?他長大后,成為著名的天文學家,這跟小時候數(shù)星星有什么聯(lián)系?
接著學習課文第1至5自然段。
(二)抓住重、難點,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
1、首先指名讀第1自然段,教師(課件出示星空圖)提問:晚上,張衡看到的天空是怎樣的呢?找出課文中的句子來回答。在教學“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shù)珍珠撒在碧玉盤里”這個句子時,我先讓學生讀讀,談談你知道了什么?然后從喻體著手,讓學生理解“珍珠”是怎樣的?星星像珍珠,星星怎樣?“碧玉盤”是怎樣的,在文中“碧玉盤”指什么?然后通過教師生動的描述,讓學生體會夜空的美。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樣,通過抓住比喻句的喻體去理解本體,使學生具體地感受到天空景色的美。
(1)師:閃閃的小星星真是吸引人,在這美好的夜晚,一個孩子是怎樣數(shù)星星的呢?
(2)讓學生找出小張衡數(shù)星星的動作詞,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
(坐、仰、數(shù))等幾個動詞后,沒有“紙上談兵”講意思,而且讓學生自己讀、自己做做、自己數(shù)數(shù)。這樣,有動有靜,動靜搭配,
即使學生學得快樂,又通過訓練代替了教師的千言萬語。
(3)從朗讀入手。我按照“自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導讀課文,加深理解;仿讀課文,體會感情;讀讀課文,激發(fā)興趣”的程序進行,使這個環(huán)節(jié)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存。引發(fā)學生思考張衡數(shù)星星的艱難。引導學生從“一顆,兩顆,一直數(shù)到幾百顆”這個句子來體會張衡數(shù)星星的困難。聯(lián)系課文的第1句,讓學生明白“星星的多,星星的一閃一閃,分布不均勻”是張衡數(shù)星星的困難,從而對張衡刻苦、認真的態(tài)度產(chǎn)生敬佩之情。
2、在教學2、3、4、5自然段時,運用讀讀、議議、說說的方法讓學生來讀懂“張衡、爺爺對星星是否數(shù)清有什么看法?他們說的話各有什么依據(jù)?”
(1)學生在理解這部分內(nèi)容時,再進行擴展訓練。
用“因為……所以……”連起來說張衡的看法。如:張衡說星星能數(shù)得清的理由是什么?讓學生找出句子用上“因為……所以……”把兩句話連起來說。
(能看得見,就能數(shù)得清。)這樣,不但訓練了學生說的能力,而且讓學生了解到張衡平時
認真觀察的精神。
(2)為了讓學生理解爺爺?shù)脑挘\用課件來解決“北斗七星總是繞著北極星轉(zhuǎn)”的這個難點,我是這樣做的:先提出問題:北斗星是怎樣的?它是怎樣繞著北極星轉(zhuǎn)的?指名學生上來連接北斗星圖。指
圖:離它們不遠的那顆星叫北極星。(課件演示)北斗星繞著北極星轉(zhuǎn)。還有,在幫助學生理解“一組一組”是怎樣分的,利用幻燈舉幾組根據(jù)它們的樣子起名星座的名字。這樣,通過媒體化抽象為形象,既突破了重難點,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同時,讓學生懂得一些自然科學常識。
(3)為了讓學生更了解張衡是一個怎么樣的人?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聽了爺爺?shù)脑挘窃趺聪搿趺醋觥Y果怎么樣……。
讓學生讀第五自然段,找出有關詞語。引導學生了解張衡是個不怕苦、不怕累,對不明白的問題不弄明白是決不罷休的。
(三)總結全文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回顧全文,看板書說說張衡為什么能成為著名的天文學家?
今天,我們學了這篇課文知道張衡是怎樣的孩子,我們大要向他學習。
《數(shù)星星的孩子》是一篇思想教育較濃的文章。我在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過程中,注意了思想內(nèi)容與語言文字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正確地進行思想教育。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有所收獲。
《數(shù)星星的孩子》第一課時說課稿 篇5
《數(shù)星星的孩子》是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四冊第五組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冊一共布置了14篇講讀課文,它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憑借,在低年級要通過講讀課文反復不時地指導同學朗讀,初步掌握閱讀的方法,培養(yǎng)閱讀習慣,以便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低年級的講讀課文區(qū)別于中高年級。應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字詞教學,字詞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要充沛利用同學已有的識字基礎和識字能力引導同學自身讀準字音、分析字形、聯(lián)系上下文或生活實際理解詞義。
2、重視朗讀的訓練,強調(diào)朗讀是最重要的閱讀手段。課堂上要拿出充分的時間指導同學朗讀,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甚至要熟讀成誦。
3、重視教學上的直觀形象,因為低年級的課文圖文并茂。小同學的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
4、指導思想上遵循以學為主,重感情悟理解,重引導廢注入的教學原則。
《數(shù)星星的孩子》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張衡小時候坐在院子里數(shù)星星的事情,是一篇向同學滲透愛科學思想的好教材。
根據(jù)以上我對教材和同學年齡特點的認識,認為本篇課文的教學要求是:
(1)學會12個,生字和用生字組成的新詞。
(2)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張衡是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他從小愛觀察、善于觀察。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張衡是怎樣數(shù)星星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是理解爺爺講的有關天文知識。
教學布置:2課時。
下面談談第一課時的優(yōu)秀教案:
一、設疑導入,激發(fā)興趣
導入新課:在晴朗的夜空,天空中的星星一閃一閃的特別美麗。大約在1800年以前,有一個像我們這么大的小朋友特別愛數(shù)星星,你們想知道他的故事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同學借助拼音把課文讀準讀通,初步了解每個自然段的內(nèi)容,從而整體感知課文,是對二年級閱讀的基本要求。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是這樣設計的:
1.要求同學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準讀通順。
2.檢查生字讀音,對容易讀錯的字詞,包括多音字,要重點強調(diào)。、
3.標自然段。
4.指名逐段讀課文,并考慮:這個數(shù)星星的孩于是誰?
三、細讀課文,感悟、理解,熟讀成誦
1.學習第一自然段
這一段主賽講了滿天的'星星像無數(shù)珍珠撒在碧玉盤里,張衡坐在院子里,指著天空數(shù)星星。幽美的天空,可愛的小朋友,這是一幅多么靜美的圖畫。這是同學朗讀訓練的最好著眼點。
首先我請同學自由讀這一段,想一想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這樣設問,目的是讓同學自身讀書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主動探究的品質(zhì)。
接著出示一幅星空夜景的圖,引導朗讀:藍藍的天空像碧玉盤,無數(shù)的星星像撤落在碧玉盤里的珍珠,這是多么美的景色,誰來讀一讀?靜美的畫面,抒情的話語,激起同學的情感,同學會自覺地讀起來。
此時此刻,雖然激起了同學的欲望,但同學不可能一下于就讀得聲情并茂,因此教師必需進一步引導。所以我再次渲染情景,配上音樂進行范讀。把同學帶到如詩如畫的境界:
一個小朋友坐在院子里,靠著奶奶,仰起頭,指著天空數(shù)星星,一顆、二顆,無數(shù)的星星像撤落在碧玉里的珍珠,多么幽靜的畫面,老師先給大家讀一讀好嗎?伴著輕柔的音樂,我拿起書:“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shù)珍珠,撤在碧玉盤里。一個小朋友坐在院子里靠著奶奶,仰起頭,指著天空數(shù)星星,一顆,兩顆,一直數(shù)到了幾百顆。”幽美的畫面,抒情的語言,輕柔的音樂,把課文內(nèi)容一下子推到了同學的眼前。引起了他們的共鳴。
2.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這兩段主要是奶奶和小張衡的對話,奶奶的慈祥,小張衡的專注執(zhí)著溢于言表,教學時我采用以讀代講的方式,通過自由讀、指名讀、評價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達到深入理解,內(nèi)化語言之目的。
首先指名同學讀奶奶的話,指導同學讀得緩慢一些,讀出疼愛小孫孫的語氣。接著問:小張衡是怎樣說的?自身讀一讀,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讓同學通過多讀書,自身去領悟內(nèi)容,然后通過扮演角色引導同學有感情地讀小張衡的話。此處我這樣設計:小張衡的話你們讀懂了嗎?我當奶奶,你們當小張衡給奶奶講講道理好嗎?引導同學領悟小張衡觀察的仔細、準確,能看得清星星不是亂動,這是多么了不起呀!自身再讀小張衡的話,引導同學讀出天真、肯定的語氣,最后分角色朗讀。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點撥,充沛發(fā)揮了兒童的豐富想象力和善于表示自身的特點,加深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內(nèi)化了語言。
3.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課文的第四、五自然段主要講了爺爺向張衡講述北斗星和北極星的知識以和小張衡用了一夜的時間觀察星星的事,這兩段是同學認識上的難點,我利用多媒體化籠統(tǒng)的語言描述為直觀的形象畫面來化解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1)自由讀第一段,想想爺爺說了什么?
(2)指名讀爺爺說的話。通過這兩步讓同學從總體上知道爺爺在向小張衡講天文知識。
(3)爺爺講了哪些天文知識,讓同學邊讀邊標出有關講北斗星知識的句子。
(4)出示多媒體課件,讓同學在滿是星斗的夜空圖上找出哪是北斗七星,哪是北極星,并詢問同學是怎樣找到的,這樣把同學的理解寓于讀書中,把同學的理解體現(xiàn)于看圖說圖中,引導同學動腦想,動眼看,動手畫。調(diào)動多種感官體現(xiàn)感悟語言文字的精妙。化解了難點。
(5)出示這樣一個練習:你看,那北斗星連起來像,叫,離他們不遠的地方,有顆星叫,總是繞著北斗星。
在此基礎上,引導同學學習第五自然段,首先問:爺爺說的是真的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讓同學讀書找出“果然”一詞,簡單的加以理解,接著問:小張衡是怎祥看的?讓同學標出張衡看星星的一句話。
然后用課件演示:北斗星繞著北極星慢慢地轉(zhuǎn)動的情景,并渲染:這個結果,可是小張衡花了一夜的功夫看到的,多么有心的小朋友呀!該怎樣讀,通過演示、渲染、讀書,引導同學深刻地體會小張衡探索科學奧妙的精神,達到感張衡之所感,愛張衡之所愛,人文化一的效果。
四、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拓展認識,升華感情最后一個自然段。
簡介張衡是漢朗著名的天文學家,學習這一段時,我用多媒體出示張衡的畫像,并出示了他發(fā)明的渾天儀、地動儀圖,進行簡單介紹,激發(fā)同學對張衡的敬佩之情,對同學進行熱愛科學的思想教育。
五、回歸整體,課外延伸
教師最后總結:“同學們,小張衡從小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長大后成了一位著名的天文學家,你們還想知道張衡的故事嗎?課后多讀書,就會知道的更多。”這樣就把課內(nèi)學習延伸到課外。
《數(shù)星星的孩子》第一課時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走進文本
(一)介紹課文與單元主題的關系——整體
《數(shù)星星的孩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四冊第八單元的首篇文章。本單元有四篇課文,是以走進科技世界為專題編排的。四篇課文篇篇文字生動,插圖精美,圖文并茂,引人入勝。本篇課文是通過我國漢朝的張衡從小就愛好天文,堅持不懈的觀察,持之以恒地探究鉆研,長大以后成為著名的天文學家的故事,引導學生學習張衡對待科學不斷探索的態(tài)度去觀察、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身邊的科學。
(二)介紹課文的特點——局部
課文通過一處對張衡語言的描寫和兩處動作的描寫,以及奶奶語言的側(cè)面描寫彰顯了小張衡愛好天文,堅持不懈的觀察,持之以恒地探究鉆研的優(yōu)秀品質(zhì)。文中對夜空的描寫給課文增加情趣,也讓學生受到了自然美和語言美的熏陶。爺爺?shù)恼Z言在文中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并通過介紹北斗星繞著北極星轉(zhuǎn)動的天文知識,給課文增加了不少趣味。課文巧妙地融描寫人物、有趣的天文知識、思想品德教育為一體,對學生充滿著吸引力。
(三)抓住文本特點,確定教學策略
本課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在表達上語言生動、簡潔,故事性強。教學中采用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上下文的方法反復品讀張衡的語言讓學生感受到張衡觀察得仔細、認真。通過張衡的動作,感受張衡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探究求索的可貴的科學態(tài)度和精神。
二、說學情
(一)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基礎
二年級的學生具有好動、好問、好奇等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和活動所吸引,這些特點為學生學習這篇課文做好了心理準備。本班學生喜歡閱讀,樂于用朗讀表達心中的喜怒哀樂。通過平時的培養(yǎng)與訓練,大部分學生有著一定的聽讀、朗讀、評讀的能力,能夠初步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喜歡在閱讀中積累詞語。本課語言生動、有趣,故事性強,學生樂于閱讀。但是由于孩子的年齡比較小,形象思維占主題,在閱讀中容易停留在故事的情節(jié)中,而忽略了語言文字中傳達出的思想情感。為此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感受張衡從小就愛好天文,持之以恒的觀察,堅持不懈地探究鉆研的優(yōu)秀品質(zhì)是教學的重點,懂得這種優(yōu)秀品質(zhì)與張衡成為著名的天文學家的關系更是教學難點。
(二)分析學生的德育認知基礎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本班學生生活在都市中,多為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yōu)越,學習主要靠興趣驅(qū)動。但對待學習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更是缺乏不氣餒、不放棄的精神。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孩子們懂得做事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三、根據(jù)課文特點,結合學生實際,說目標
1、會認9個生字。
2、通過字理理解“鉆研”的意思。通過分析“睡”、“珍珠”的字理,體會詞語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學習用“著名”說話。
3、學習比喻的修辭手法。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知道北斗星繞著北極星轉(zhuǎn)動的天文知識,體會故事中的情趣。
6、認識張衡成為我國著名的天文學家,跟他小時候認真觀察天上的星星,喜歡鉆研分不開。學習張衡從小善于觀察和思考的好品質(zhì)。
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品讀人物的動作、語言感受張衡從小就愛好天文,持之以恒的觀察,堅持不懈地探究鉆研的優(yōu)秀品質(zhì)。
教學難點
懂得持之以恒的觀察,堅持不懈地探究鉆研的優(yōu)秀品質(zhì)與張衡成為著名的天文學家的關系。
四、說教學過程
(一)走近張衡---初步了解張衡
1、對張衡的了解是多數(shù)學生關注的問題,因此,我把第五自然段的教學放在前面。讓學生說說:除了知道這個數(shù)星星的孩子名叫張衡外,你還知道什么?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簡單講解“漢朝”、“天文學家”。
這兩個詞讓二年級學生自己去理解較為困難,雖然這兩個詞對于理解課文內(nèi)容關系不大,但又是學生的疑惑,在老師的簡單介紹下,既解除了心中的疑惑,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2、通過字理理解“鉆研”:
(1)出示句子:他長大以后刻苦鉆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學家。
(2)溯源“鉆研”,理解詞義:
鉆,也讀zuān,是古代木工鉆孔的工具,只有利用這種工具打孔才能鉆到里面可以發(fā)現(xiàn)事物里面的奧秘。研,石開為研,用石頭把它打開才能發(fā)現(xiàn)里面的奧秘。鉆研是指深入的研究。
(3)調(diào)動學生的課外積累讓學生說說他刻苦鉆研什么,有哪些成就?
3、“著名”、“刻苦”、等詞的理解,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以及根據(jù)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來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著名”練習說話,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
(二)走進張衡---結合張衡的動作和語言體會他的認真、仔細、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1、結合課文中張衡第一次數(shù)星星的情景走進張衡。
(1)孩子們讓我們也仰起頭,抬起手數(shù)星星,數(shù)一會兒,你會有什么感覺?
(2)當張衡脖子酸了,他停下來了么?當他累了的時候停下來了嗎?他在一直堅持著干什么?
2、結合張衡和奶奶的對話走進張衡。
(1)通過讀張衡的話你知道了什么?他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聯(lián)系上下文想一想?
(2)通過奶奶的話知道張衡數(shù)了很多次。在分角色的朗讀中感悟張衡一次次認真觀察,堅持不懈的精神。
3、結合驗證北斗星繞著北極星轉(zhuǎn)動的情景深入走進張衡。
(1)張衡聽了爺爺?shù)脑捲趺聪氲模趺醋龅模孔x課文畫出描寫張衡怎么做的句子。
通過“睡”字理的分析引導學生深入地走進張衡:睡左邊是目,右邊是垂,眼睛垂下來就睡著了。孩子們當你們想睡而不能睡的時候什么感覺?
引導感悟:張衡此時此刻和你們一樣大,當夜幕降臨,困意也不斷向他襲來,美美的睡一覺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可是他卻一夜幾次起來看星星,在張衡的堅持下,他看清了了什么?
(2)再次品讀:
這孩子一夜沒睡好,幾次起來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繞著北極星慢慢轉(zhuǎn)動。
(三)走出張衡,升華主題
張衡憑著持之以恒的精神發(fā)現(xiàn)了天上的星星是在動,可不是亂動,這顆星和那顆星總是隔那么遠。張衡還是憑著這種精神發(fā)現(xiàn)了北斗星果然繞著北極星慢慢的轉(zhuǎn)動。張衡還是憑著這種精神成為天文學家。他發(fā)明了第一臺地動儀,寫了《靈憲》和《靈憲圖》。現(xiàn)代的科學家還是憑著這種精神讓楊利偉乘著神舟五號在太空遨游,讓嫦娥一號到月球探訪。我們是小學生,要怎樣?
(四)板書設計,力求簡潔,服務主旨。
著名的天文學家
一直
又 堅持不懈 是 不是 總是
一夜 幾次 果然
29、數(shù)星星的孩子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伙伴。我的板書緊密結合教學內(nèi)容,抓住重點,條理清楚,一目了然,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學習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