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丹頂鶴說課稿(通用3篇)
美麗的丹頂鶴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美麗的丹頂鶴》是蘇教版第三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語言優美,形象而傳神地呈現出丹頂鶴的美麗外形以及它們每年到黃海之濱越冬的遷徙習性,引起學生的丹頂鶴的喜愛,滲透了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但是,由于教者和學生都從來沒有親眼見到過丹頂鶴,很難有真實的感受,要讓學生僅通過讀書就能領略到丹頂鶴的美麗、高雅就更困難了。后來,通過不斷地鉆研教材,并通過多媒體查找有關丹頂鶴的知識、圖片、音像資料等,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了丹頂鶴的美麗和高雅。當我拿起書來再讀課文的時候,我是情不自禁地將這種對丹頂鶴的喜愛、欣賞融入課文的字里行間。我想,這篇課文的教學就應該和孩子們一起進入這種情境。
二、說教學目標:
本課預設分三個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認識10二類生字,學會六個生字;第二課時品讀課文,練習感情朗讀,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隨文識字。第三課時練習背誦課文,復習本課生字,完成《補充習題》相關練習。
下面我詳細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本課時教學根據文本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再整體考慮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整合,設計本課教學目標為:
知識能力目標: 1、隨文學會三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過程方法目標: 1、使學生在掌握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合作交流、演練結合。2、練習自主識字。
情感態度目標: 品讀課文,體會課文描述的丹頂鶴的的美麗,初步樹立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教學難點是品讀課文,體會課文描述的丹頂鶴的的美麗,初步樹立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三、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提倡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注重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圍繞這樣的教學理念,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以讀代講、以演促讀法,讓學生充分地讀,學生讀出了感情就理解了課文內涵,讀是理解感悟的最好渠道。在本課我安排以下四個有層次、有目的的讀:嘗試讀,讀得文通句暢;品味讀,讀到熟能成誦;配樂配畫讀,讀得情濃意遠;回歸課題讀,水到渠自成。這樣逐層遞進地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丹頂鶴的美,在讀中感悟課文的語言優美,在讀中陶冶自己的感情。
其他輔助方法有: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合作交流學習法等。
新課標指出:在重視教法研究的同時,要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并注重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因此,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并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和創造性。設計學法具體如下:自主識字、合作探究的方式。
三、說教學程序。
本著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求發展的基本理念,對本文的教學,我采用“明象—入境—悟情”的教學程序。明象才能入境,入境方可悟情。通讀全文,明確表象;品讀課文,入情入境;以演促讀,釋發感情。具體教學程序如下:
(一)賞圖啟情,點撥美;
上課伊始,我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丹頂鶴遷徙過冬圖片,瞧丹頂鶴飛來了,你看到了什么。直觀的圖片營造了一種美的情境,丹頂鶴從遙遠的北方飛來,給我們提供了近距離了解丹頂鶴的機會,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欲望。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興趣。上課剛開始,孩子的注意力還未集中起來,需要強刺激。邊飛邊鳴的丹頂鶴,姿態優美,歌聲嘹亮,場面壯觀,能很快的將孩子的注意力吸引過來。這一過程中,巧妙憑借插圖, “你看到了什么”,訓練學生的觀察和口語表達能力,激起了學習的熱情。
(二)自由朗讀,感知美;
讓學生自由朗讀二、三自然段課文,思考:丹頂鶴美在哪里?找出自己體會到的描寫丹頂鶴美麗的句子,可以和同桌討論一下。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用嘴巴讀,迅速在腦海中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 熟讀精思,把文字符號轉換成形象。
(三)品讀課文,體驗美;
課文二、三自然段的教學,是本文的重點,值得細細品讀。以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他們很容易被丹頂鶴美麗的外形顏色吸引,這時,老師就可以因勢利導進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學。在教學丹頂鶴的顏色美時,我利用圖片,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語句,從而在腦海里明確建立丹頂鶴的美好形象。對于丹頂鶴色彩的美,我重點讓學生比較理解“潔白”“黑”“鮮紅鮮紅”這三種色彩在丹頂鶴身上搭配的和諧分明。第二句把鮮紅鮮紅的頭頂比作紅寶石,通過放大的圖片引導學生感受丹頂鶴鮮紅、富有光澤的頭頂,進而體會頭頂的一點紅使丹頂鶴的形象更加熠熠生輝,順勢理解課題上的“丹”,理解丹頂鶴名字的由來。句中 “嵌”的字義較難理解,出示帶橡皮頭的鉛筆,直觀形象地來理解。
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具體描寫了丹頂鶴的形體美、姿態美。師問喜歡這樣的丹頂鶴嗎?引出本段的中心句“丹頂鶴很逗人喜歡。”銜接到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話,讓學生自己讀讀,說說從中你讀懂了什么?得出丹頂鶴的另一名字“仙鶴”。然后重點品讀“丹頂鶴無論在地上引吭高歌,還是在天上展翅飛翔,都顯得那么高雅。”先讓學生讀準句子,出示詞語“引吭高歌”、“展翅飛翔”要是就字面意思解釋給學生聽,他們很難理解;作者用這兩個詞就是為了表現丹頂鶴的姿態優美。基于以上兩點考慮,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再現丹頂鶴動態的美,讓學生找找哪只丹頂鶴在引吭高歌,哪只在展翅飛翔,并做做這個動作。這時孩子們內心的情感被調動起來了,適時演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配樂配畫美讀2、3自然段。
音樂可以啟迪孩子大腦,可以使人的心情得以放松。優美的詩句,再配上動聽的音樂,讓人心曠神怡。抒發孩子內心的對丹頂鶴的喜愛之情。
接著,讓學生在頭腦中放放小電影,教者引背第3自然段,讓學生能背誦下來,起到積累的效果。
最后再啟發學生說說還有的丹頂鶴在干什么?相機出示圖片,一幅幅美不勝收的丹頂鶴圖片不停地刺激著學生的視覺感官:“水中漫步、捕捉小魚、翩翩起舞、哺育幼鳥、追逐嬉戲、梳理羽毛”。一個個富有詩意的畫名吸引著學生閃亮的眼睛,帶給孩子美的視覺享受。此時進行語言訓練“不論……還是……”。學生定能有感而發,結合看圖,豐富了想象,課文的語言在此時得到深刻內化。
蘇教版語文教材強調以讀書活動為“經”,語言文字的訓練為“緯”的一條“讀書感悟——背誦積累——遷移運用”的訓練主線。這一環節抓住重點語句訓練朗讀,是引導學生讀好書的重要手段,同時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中體驗,在情感交流的“對話”活動中表達情感,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孩子們進入樂讀、美讀的境界,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在學完2、3自然段后讓學生做個小畫家,給畫好的形態各異的丹頂鶴添上顏色。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在于鞏固所學內容,讓學生對丹頂鶴的美麗再次有一個完整深刻的印象,另外,激發學生和丹頂鶴做朋友,保護丹頂鶴的欲望,過渡到下文的學習。
第四自然段的學習先展示丹頂鶴的第二故鄉——我國的黃海之濱,對“第二故鄉”的理解,讓學生把一,四節連起來讀,然后問:丹頂鶴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就可以說遙遠的北方黑龍江的扎龍就是他的第一故鄉,第二故鄉就是“黃海之濱”。并補充介紹相關知識。引導想象丹頂鶴怎樣“無憂無慮”, 用“有的……有的……還有的”句式給畫面配上解說詞。體會這個地方適合它生存,不僅僅是因為自然條件的優越,還因為人類在保護他們。
這樣的設計正符合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功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促使學生持續發展”的要求。
(四)領悟情感,表達美。
孩子們經過小畫家的涂色、表演的點撥己是激情高漲,丹頂鶴的美麗形象已飛到他們的心里,此時,讓他們戴上頭飾讀課文是水到渠成。
低段的語文教學應屏棄煩瑣的分析和故作深奧的解讀,提倡簡約和可接受性。我們的教學過程應力求簡單明快,教學手段應力求簡便有效,對教學內容的體悟應力求簡明扼要,使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樂于接受,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顯示出活力與實效。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應是一個互動的,有生命力的課堂,在“目標——過程——結果”的演變過程中,除了預設的精彩以外,伴隨著課堂教學活動的展開,定會“生成”許多無法預知的精彩。
“亦師,亦生,教學相長也”。
美麗的丹頂鶴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美麗的丹頂鶴》是小學語文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20課。
2、教材分析:
我初讀這篇課文,第一感覺就是這篇課文語言優美,字里行間流露出丹頂鶴的顏色美、形體美、姿態美。滲透了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課文篇幅不長,層次清楚,內容生動,語言通俗易懂。但是,作為老師我也從來沒有親眼見到過丹頂鶴,很難有真實的感受,要讓學生只靠讀書就能體會丹頂鶴的美麗、高雅確實存在很大的困難。后來,我不斷地鉆研教材,并通過各種渠道查找有關丹頂鶴的知識、圖片、音像資料。在此過程中,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了丹頂鶴的美麗和高雅。當我拿起書來再讀課文的時候,是情不自禁地將這種對丹頂鶴的喜愛、欣賞融入課文的字里行間,相信二年級的小學生讀完課文也會被丹頂鶴特殊的美所深深的吸引。
3、教學目標分析: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根據新課程標準對二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對第二課時的教學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理解“引吭高歌”“展翅飛翔”等詞語的意思。
(3)知道丹頂鶴是一種美麗的珍禽,初步樹立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4、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在教學時,課文第二、三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也是我引導學生從課文中領略丹頂鶴的美麗、高雅的難點,而開頭和結尾兩個自然段在教學中的比例相對較少。
二、說教法:
以讀為主,讀中感悟,通過朗讀訓練,整體把握知識內容和情感態度。根據二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為輔的認知特點,運用多媒體、語言描述、動作體驗等多種方法理解詞語。
三、說學法: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課文重點詞語理解能力有限和本班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我在學法指導上主要以激趣為主,學生在愉悅情景中自讀、領讀、比讀、演讀。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悟情,在讀中培養語感,使學生始終保持主動參與的角色意識。
四、說教學流程:
(一)復習詞語,導入新課。
(二)讀中感悟,品味美麗。
1.出示丹頂鶴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丹頂鶴美嗎?美在哪兒?引導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以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他們很容易被丹頂鶴美麗的外形、顏色吸引。這時,我就因勢利導進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學,同時指導朗讀,結合課件里的丹頂鶴圖片,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課文所描寫的丹頂鶴身上的顏色。一白一黑色彩鮮明、清清爽爽。 第二句把鮮紅鮮紅的頭頂比作紅寶石,通過紅寶石的圖片,丹頂鶴放大的鮮紅的頭頂,引導學生感受丹頂鶴頭頂的鮮紅、富有光澤,指導朗讀“鮮紅鮮紅的”,順勢理解課題上的“丹”,理解丹頂鶴名字的由來。
2、丹頂鶴的美還表現在哪里呢?還有哪也很逗人喜愛呢?邊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邊思考,帶著問題讀課文。
我借助丹頂鶴圖片,將丹頂鶴的腿、脖子、嘴用一個 “長”標出,學生一目了然,直觀感受到了丹頂鶴的形體美。
文中描寫丹頂鶴的姿態很高雅,對“高雅”一詞學生很難理解,必須借助“引吭高歌”和“展翅飛翔”的形態來理解和感悟。所以我在這里充分借助了多媒體手段,以及讓學生帶動作的表演,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及肢體語言,理解“引吭高歌”和“展翅飛翔”,從而體會丹頂鶴的高潔、優雅。
(三)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在學完2、3自然段后問學生:這樣美麗的丹頂鶴生活在哪里,生活得怎么樣呢?導入第四自然段的學習。
(2)通過一幅幅美麗的丹頂鶴活動的剪影,讓學生體驗丹頂鶴生活的無憂無慮。
(3)這么美麗的丹頂鶴,真讓人喜愛,遺憾的是全世界的野生丹頂鶴僅剩1200多只,其中僅有700多只生活在我國,并被列為我國一級保護動物,這樣美、這樣珍貴的丹頂鶴,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很自然進行了保護野生動物的德育教育。
(4)留住丹頂鶴,保護丹頂鶴,讓丹頂鶴的美麗形象記在我們的心中,再配樂朗讀全文。
(四)選做作業,知識的拓展
愛讀書的你請有感情的背誦課文。愛畫畫的你請畫一只最喜歡的丹頂鶴。愛收集資料的你去尋找其它珍稀動物向大家介紹一下。如可愛的大熊貓,調皮的金絲猴。
尊重孩子的個性,選做他喜愛的作業,知識得到拓展,更加完整。
七、說板書設計:
這節課的板書設計,我力求美觀簡潔,使學生更好地體會丹頂鶴的美,便于理解課文的內容。
美麗的丹頂鶴說課稿 篇3
學校舉行了名師研討課,我心里想著就把它當成家常課來上,讓老師們看到課堂的本真。但是又不想浪費大家的寶貴時間,想讓老師們能從中得到某些收獲。所以認認真真的進行了思考、推翻和斟酌。
《美麗的丹頂鶴》一課語言優美,具體描寫了丹頂鶴的顏色美、形體美、姿態美。本課教學中力求體現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生本教育理念為指導,通過先學后教,合作學習的方式,構建高效課堂。設計時依據文本特點和學生實際,確立的教學目標意在引導孩子通過閱讀留下語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
在學生先學環節,我布置了具體的前置性作業: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標出小節號。 2.認準一類字和二類字,讀準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字音。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3.收集有關丹頂鶴的資料,能用自己的話簡單的說一說。(強調不要照著資料念)二年級的前置性作業的完成需要由扶到放的指導和檢查,才能真正的形成預習能力。
在上課過程中,我力求體現的是真正的以學生為本,以學情為本。
1.針對二年級孩子的特點,創設了一個活動情境:先交流收集到的資料,進而激發孩子想看到丹頂鶴的興趣。(在交流資料環節,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話介紹自己了解的丹頂鶴。這兒孩子介紹的不錯,都能用自己的話來說。這是教師應強調訓練的)。
2.在小組合作檢查讀詞、讀文情況時,師巡視了解學情。以便確定處理策略。如果認讀情況很好,就可以有代表性的檢查,完全取決于學生的學情。但是學生完成不好的,也要尊重學情,有針對性的引導和示范。這在寫字和指導有感情朗讀中各有側重。寫字中對于“慮”和“卻”字,從學生寫的情況看,“慮”字寫得不好,在展評后教師要進行范寫,有效又高效的打實寫字基礎。而在指導朗讀時,我先放手讓學生依托文本進行嘗試性的想象讀——借助圖片讀。如果學生有能力讀好,教師就不要過早的范讀。
3.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應該是重朗讀輕感悟,不要進行支離破碎的講解。所以本課的目標定位就是在讀中引導學生了解丹頂鶴的顏色美和形態美,落實朗讀、背誦和說話的訓練。第二自然段進行了背誦,使學生留下了語言,留下了形象,留下了對丹頂鶴的喜愛之情;第三自然段充分感受了丹頂鶴的形態美。通過“丹頂鶴不論—--------,還是---------,都顯得--------。”的句式訓練幫助學生遷移運用了語言。對于學生不理解的詞語通過生生的交流進行一次解決 ,而對于有難度的“引吭高歌”與“無憂無慮”需要借助圖片和文本進行幫助理解。比如“無憂無慮”在學生一次解決之后,在后面感受丹頂鶴在黃海之濱的生活時又相機進行了渲染,使學生的理解更加明確。
在這樣的研討課中又有了不少的啟發:在教學中還應該注重訓練學生互相交流和補充的有序和有效 ,還應培養學生會評價的能力。
課講完了,但思考并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