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蟲的故事教案(通用2篇)
毛毛蟲的故事教案 篇1
毛毛蟲的故事
備課人 總第 節 教學時間:
教學目標:
1、懂得生活中要善于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做什么事不盲從,有自己的獨立見解。
2、通過讀故事,觀察圖畫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總結歸納的能力,以及探究精神。
3、學習本課11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會寫7個生字。學習多音字“盡”和一個部首“皿”。
4、正確、規范的書寫生字,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重點:多種方法識記生字。
難點:理解課文內容。
關鍵:認字、識字和寫字
課時:2課時
教具:生字卡片、課件
學具:教材等相關資料
相關知識點:對有關小動物知識的了解和積累
教學突破點:從讀文的樂趣中體會道理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1、 介紹第11板塊的學習主題——與眾不同。
2、 如果做事與大家都一樣又會有怎樣的命運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一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1、 老師范讀課文,學生注意字音。
2、 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學習生字。
1、 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生字、生詞。
2、 出示生字
(1)指名讀一讀
(2) 說說你記住了哪個字,你是怎樣記住的,把你的好辦法介紹給大家。
(3) 組詞
3、指導書寫
四、課堂練習。
1、 完成課后題讀一讀。
2、 再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五、總結:今天通過學習我們不僅學會了字詞,還知道這個故事講了什么內容?回去之后我們要有感情地朗讀。
板書設計:毛毛蟲的故事
驗 忘 緣 厘 針 疲 盡 稍 或 避 亡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回顧課文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毛毛蟲的故事》這篇課文,我們知道了因為毛毛蟲盲目地跟隨而換來了死亡的命運。這節課我們再來學一學這篇課文,說不定還會有新的發現和收獲。
二、朗讀課文理解感悟。
1、 在文中找到“盲目”一詞,也可借助字典說一說詞義。盲目:眼睛看不同見東西,比喻缺明確目標,情況不明或對事情認識不清楚。
2、 小聲讀第三自然段,說一說毛毛蟲是怎樣盲目跟隨的?
3、 出示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話。
4、 齊讀最后一段。啟發學生思考:從毛毛蟲的命運你想到些什么?
三、課堂練習。
1、 形近字組詞。
2、 成語填空。
四、小結。
板書設計: 毛毛蟲的故事
法布爾
一個跟著一個 一圈又一圈
一天不停 七天七夜
終于筋疲力盡 死了
毛毛蟲的故事教案 篇2
背景分析
一、主題背景分析:
春天來了,當迎春花把春天的訊息告訴大地時,春姑娘就悄悄地敲開了花媽媽的家門……啊!春天多美好!于是我組織小朋友們出來找春天啦!在這個主題開始之際,我們走出教室,走出幼兒園去感受春風的撫佛,去領略陽光的暖意,去尋找春的足跡。菜地上,花叢里,小樹旁,我們在植物里尋找春天。在小動物們還沒有醒來之時我為孩子們提供了一些圖書,請他們去了解小動物們的信息。在圖書中他們發現了毛毛蟲這一稀奇又可怕的形象,“毛毛蟲”成為他們共論的話題,然而,絕大多數幼兒并不知道毛毛蟲最終會變成美麗的蝴蝶。于是我們根據活動主題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繪本教學活動《毛毛蟲的故事》就是活動之一。我試圖通過一個生動的小故事,幫助小班幼兒感知毛毛蟲蛻變成蝴蝶的過程,使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初步理解故事,并嘗試較連貫的說說故事里的語句。
二、繪本的價值點分析:
繪本《毛毛蟲的故事》講述了一只小小的毛毛蟲,每天出去找東西吃,每天找到不同數量、不同種類的東西,他每天大口大口的吃東西,一個星期之后它睡了個長長的覺,變成了一只美麗的花蝴蝶的過程。故事中生活化的語言易于小班幼兒理解,重復的短句適合小班幼兒嘗試學說。根據本班級幼兒語言表達的完整性不好這一特點,我意圖把“嘗試連貫的說說故事里的短句”做為本活動的重點,希望能夠通過游戲激發幼兒說的愿望,從而有說完整話的意識。此外,毛毛蟲找東西吃的過程中蘊含了數物對應的一個概念,即第幾天吃了幾個水果,在活動中,這個數關系的解決有助于幼兒理解故事,促進幼兒更順暢的表達語句,因此在活動中我整合了數物對應的數內容。使此語言活動顯得不那么枯燥。最后,此文學作品講述了毛毛蟲變成蝴蝶的過程,幼兒可以在游戲的過程中體驗這一有趣的過程,游戲的加入會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教學活動實錄:
內容與要求:
1、安靜傾聽故事,嘗試較連貫地說說故事里的語句“它找到了..個…….啊嗚啊嗚吃掉了”。
2、愿意參與游戲,初步體驗毛毛蟲變成蝴蝶的有趣過程。
活動重點:安靜傾聽故事,嘗試較連貫地說說故事里的語句“它找到了..個…….啊嗚啊嗚吃掉了”。
活動難點:愿意參與游戲,初步體驗毛毛蟲變成蝴蝶的有趣過程。
活動準備:
1、幼兒經驗準備:
熟悉節奏× × | × × |
熟悉常見水果的特征
2、環境與材料創設:
錄音機、磁帶
場景蘋果樹(蘋果貼圖)、香蕉樹(香蕉貼圖)、小樹(樹葉貼圖)
毛毛蟲的頭飾每人一個,蝴蝶姐姐,故事圍兜。
過程與指導:
一、談話導入,激起興趣
1、律動“毛毛蟲熱身操”,激發興趣。
師:“毛毛蟲們,跟著姐姐出去玩好嗎?”
(說明:幼兒隨音樂一起做“毛毛蟲熱身操”,以毛毛蟲的角色出現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2、教師逐步出示不同數量、不同種類的水果,幼兒說說水果的數量和名稱。
提問:這是什么?(這是)幾個?(x個)※個※※用數字幾來表示?(說明:整合語言節奏和數量及數物對應的概念,為后面幼兒理解故事做鋪墊)
3、毛毛蟲每天都喜歡吃水果,我們來看一看聽一聽,毛毛蟲吃了幾個水果。
二、圍兜故事,理解內容。(說明:在理解故事的內容的過程中,滲透數物對應的概念及幼兒對水果的特征的回憶)
1、教師邊講故事變演示(開頭到第三天結束)
提問:第一(二、三)天毛毛蟲找到了什么東西吃?幾個蘋果?用完整、清楚的話來說。
猜猜看第四天毛毛蟲吃了幾個水果?第五天呢?
(說明:在毛毛蟲吃水果的過程中,可請幼兒猜測一下它吃了什么水果?教師描述水果的特征請幼兒猜測)
2、講述故事第六天到睡了一個長長的覺。
提問:醒來之后毛毛蟲會怎樣呢?猜猜看。
3、講述故事到結尾。
提問:毛毛蟲變成誰了?怎樣變成美麗的花蝴蝶的呢?
4、小結:完整講述。(配音樂)(說明:配樂講述,可使幼兒在甜美的音樂中感知毛毛蟲變成蝴蝶是一個很美的過程,給幼兒一個美的感受)
三、游戲感知
師:你們想不想也變成漂亮的花蝴蝶呀?跟著蝴蝶姐姐去找東西吃吧!
“第一天我找到了一個紅蘋果,啊唔啊唔吃掉了。”
師:毛毛蟲們,你們也去找你喜歡的東西吃吧?邊找邊告訴我你找到了幾個哦?
(幼兒自由選擇一樣自己想吃的東西,做啊唔啊唔狀吃完,并將摘下的食物貼在自己的肚子上)
師: 哪個寶寶愿意告訴姐姐,你吃了什么呀?(引導幼兒用完整話說,我找到了。啊嗚啊嗚吃掉了)
師:毛毛蟲們,累了么?我們休息吧!
(播放背景音樂)引導幼兒作出各種不同的睡姿。教師在毛毛蟲睡覺的時候,將蝴蝶的`頭飾別在幼兒頭上,等音樂結束幼兒醒來,發現自己變成蝴蝶了,感受蛻變的快樂。(說明:在優美的音樂背景下,幼兒體驗變成蝴蝶的有趣過程。)
師:漂亮的小蝴蝶們,我們做游戲去吧!
分析與評價:
優點:教學活動《毛毛蟲的故事》以形象生動的故事講述,優美的情景表演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并獲得經驗。它的最大優點在于活動中整合了很多認知、情感內容,體現了繪本教學與去他領域的整合;也體現了繪本教學與幼兒生活經驗的整合。
1、 體現了繪本教學與其他領域的有機整合
首先是與科學領域的整合。《毛毛蟲的故事》全文雖然以故事的語言呈現,
但是內容中卻隱含了序數與數的相互對應的關系,隨著故事情節的不斷深入,幼兒更進一步體會到原來第幾天毛毛蟲就吃幾個水果。
其次是與藝術領域的整合。幼兒在理解故事,感受毛毛蟲變成蝴蝶的過程中,通過優美的音樂背景,使幼兒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有一種美的體驗;另外在活動開始語言節奏的練習也是整合理念的體現。
2、 體現了與幼兒生活經驗的整合
繪本內容涉及到了很多關于水果經驗,水果其實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食物,是幼兒熟悉的、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在理解故事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根據特征猜測不同的水果,對幼兒來說并不難,而且幫助幼兒將已有的生活經驗再現出來。對生活經驗的整合很自然順暢。
不足與對策:由于整個太過于關注幼兒的參與和幼兒的情感體驗,忽略了對幼兒閱讀習慣的培養,建議在完整欣賞故事的過程中,將一頁頁翻書,輕輕翻看這些閱讀習慣滲透在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