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廬山瀑布說課稿(精選3篇)
望廬山瀑布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學生
古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望廬山瀑布》是李白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教學對象是三年級學生,他們已學過不少古詩,初步掌握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感悟語言,體會感情,欣賞意境,培養感悟能力、表達能力和實踐能力。根據學生實際、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理解古詩內容,弄懂詩句意思,了解祖國河山的壯美。
2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4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了解詩歌描繪的景色,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把學生引入詩的意境。
二 說教法及教學手段
為了使學生能學得快活,學得輕松,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我采用“創設情境——質疑釋疑——品味吟誦——遷移拓展”的方法進行教學。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我制作了有關課件,把瀑布的影視文件、能調動學生情感的優美的音樂,詩中比較難懂的詞句等制成了課件,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詩情畫意。
三、說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我采取“讀一讀,想一想,問一問,說一說”的學習方法,采用自學----質疑全班討論交流的形式來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朗讀始終貫穿于課堂的全過程;“想”,想自己悟到了什么,聯想到了什么;“問”,問自己不懂的地方;“說”,說自己的獨到見解。學生始終在我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獲取知識,積累語言,在反復的多形式的朗讀中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四、說教學過程
針對教材,結合學生實際,《望廬山瀑布》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教學分以下幾步進行:
第一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伊始,以讓學生回憶廬山云霧 廬山給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學生在學習《廬山的云霧》時已親眼目睹了廬山云霧的變幻莫測和廬山那俊秀的面容,然后將學生的情緒帶入本詩的學習,以下調動了學生的興趣。
第二步:質疑釋疑,感悟語言美
陳獻章先生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苯虒W中,我把時間留給學生,先讓學生回憶學習古詩地方法,并相機出示:
1 知詩人
2解詩題
3 明詩意
4悟詩情
5 背誦、欣賞
根據學習方法我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自讀、自悟,感悟詩歌語言的精髓。我又相機設計了以下環節:
1自學提綱:
1)讀古詩(要求正確、流利)自學生字詞
2)結合課文插圖,借助注釋 字典或聯系詩句,理解詞語的意思,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3)哪些地方自己還不明白,有質疑的地方可以提出來。
出示自學題后,留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靜下心來自學
2、自學后組織學生集體交流。
交流匯報過程中,不要強求答案統一,相信學生,尊敬學生,關愛學生,肯定學生的思想成果,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發展、創新為本,”運用多媒體,相機引導學生的思維,創造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激發學生審美的情感。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悟,獨特的體驗,獨特的理解。讓學生暢所欲言,無所顧忌。
估計這些詞句學生理解會有些困難。如:“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用“生”不用“升”,“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用“疑”不用“像”,為什么是“紫煙”等? 對于這些問題,我采用不同方法,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解決問題。
如:幫學生理解“生”,我這樣引導:我們發現李白寫了一個錯別字,他把“升起”的“升”寫成了 “生”。同學們快看看,李白是寫錯別字了嗎?(相機出示香爐峰理解:沒有,這里的“生”是“產生”的意思,李白是說香爐峰產生了紫色的煙霧,而不是升起了煙霧。)
幫助學生理解“疑”,可引導學生回憶靜夜思中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讓學生自己悟出。
理解“紫煙”,則可調動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聯系日出時的云彩顏色來理解,悟出那是香爐峰上的水氣蒸騰而上,在太陽光映照下,顯示出迷人的顏色。
第三步:品味吟誦,欣賞意境美。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采用兩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分別是:1緊扣詞句品意境., 2想象漫游品意境
1、緊扣詞句品意境
讓學生自由讀全詩,說說朗讀的過程中,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感悟古詩精湛的語言藝術,指導反復誦讀,欣賞意境美。教師相機重點引導學生品味下列字詞:
生:先產生再升起,把煙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升起的紫煙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掛:瀑布本是流動的,作者卻巧妙地將動態定格,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的美麗壯觀。同時,也只有大自然能掛起如此氣勢磅礴的瀑布,其中不正隱含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由衷贊美嗎?
飛、落:寫出了瀑布凌空而出,噴涌而下。
“直”是說香爐山很陡。
“三千尺”是高
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通過品味,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正是通過寫自己所看到的,所聯想的,表現了瀑布磅礴的氣勢。
2.想象漫游品意境
在學生品味了古詩的語言美后,我出示瀑布的影象,引導學生對照錄象,結合自己所有的情感體驗、積累的語言材料,說說最想說的話?學生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必將爭先發言。再次帶領學生以飽滿的情緒,朗誦背誦古詩。
第四步:遷移拓展,感悟積累。
看了廬山瀑布那宏偉的氣勢,我趁勢話鋒一轉:瀑布不但看起來美,吟誦起來更美,所以許多文人墨客都寫下了許多描寫瀑布詩句,下面欣賞:
出示葉圣陶的《瀑布》,學生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同時也喚起了學生已有的對瀑布的情感體驗。
語文教學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體,以語文實踐活動為雙翼,展開教學活動,使我們的小課堂得到無限的拓展和延伸,架設起課內、課外有機連接的橋梁,構建起語文教學大課堂的課程體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相機板書下列內容,以幫助學生領悟古詩的語言藝術,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古詩的方法。
飛 直 三千尺 喜愛 贊美
疑 銀河
總之,本課的教學我力圖建立一個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的課堂結構,建立起師生的平等、感悟的課堂,對話與實踐的課堂,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自我成長、自我完善,在語言的感悟和積累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有所提高。
望廬山瀑布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五組、第17課的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望廬山瀑布》是“詩仙”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下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抓住了瀑布的動態美,用夸張、比喻的修辭方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壯與美麗,品讀全詩,短短28字,“有聲有色”、 “有動有靜”、“有景有情”,充分體現了詩人浪漫主義的風格。盡情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通過學習本詩能夠大大增強學生的愛美情趣。
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大膽且獨立,喜歡讀書和表演,但語言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時間比較短。這首古詩語言瑯瑯上口,便于記誦,也可能多數同學已會背,但詩意不一定理解,教師在教學時適時進行點撥,要求不宜過高,不搞字字落實,只要能說出詩意即可。注意體會詩的意境,是低年級古詩教學中的難點。
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對低段的古詩教學,要求與高段的有很大不同,一二年級只要求學生大致了解詩意,能熟讀成誦就行了。因此,我以新課標為指導思想,根據古詩特點和學情,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學會廬、瀑、爐、疑四個生字,理解詩句內容,能想象詩文所描繪的情境,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過程與方法:在教學中,合理利用電教手段,通過自主學生字,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和記字方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培養學生朗誦古詩的能力;通過文白對讀,了解詩意;通過品評詩句,體會詩句的意境和韻味。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激發學生對詩歌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愛美情趣。
教學重點:認識生字,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根據詩句想象畫面,體會詩句意境。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談話
欣賞廬山風景,導入課題,引入廬山,了解廬山,在最短的時間里拉近學生與廬山的距離,為揭示課題作準備。
一邊是外校老師,一邊是二年級的孩子們,彼此陌生的雙方,怎樣才能消除陌生感,拉近距離,以便有一個良好的情緒狀態進入學習呢?小孩子天性好玩,我抓住這一特征說:今天,老師要帶你們一起去游山玩水。誰聽了“游山玩水”會不開心、興奮呢?一組組廬山風光圖片,迷人的風景配上優美的音樂,讓人心曠神怡,立刻營造出了一個無比和諧的氛圍。而這一組圖片由廬山風光到香爐峰景色,最后定格到瀑布。整體領略廬山風情后,把孩子們的視線定焦在廬山瀑布上。這一舉措,在最短的時間內拉近了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廬山之間的距離,為揭示課題作好了鋪墊。
二、揭題
師生齊讀詩題《望廬山瀑布》,學習本課要認讀的“廬”和“瀑”兩個生字,并結合剛才觀察的畫面,在讀準“廬”、“瀑”字音的同時,了解“廬山”和“瀑布”相關的資料。
三、初讀導入,自主識字,把古詩讀正確.
本環節教學讓學生初讀全詩,自學生字。
。1)讀準字音,識記生字;
。2)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生字;
(3)指導寫“爐”字。本詩中出現的生字不多,但出現了廬山的“廬”和香爐的“爐”這兩個同音形近字,學生很容易混淆。因此,引導學生重點比較這兩個字的字形,理解香爐的意思。指導學生看圖片不僅理解了香爐的意思,還知道了香爐峰的由來。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來指導學生書寫“爐”字。
通過開展3種學習活動,培養學生進行自主識字的能力和記字的方法。
四、讀通詩句,讀出節奏
學生會讀了詩句并讀正確了,這只是達到了最基本的要求。古詩是有節奏和韻律的,因此,第二步讀,就要指導孩子們讀出詩句的節奏和韻律之美。本教學環節通過畫停頓記號范讀、指名讀、比賽讀、小組評議等形式,培養學生朗誦古詩的能力以及正確朗誦詩歌的技巧。
五、詩文對照,理解詩意
為了打破傳統的逐字逐句、枯燥乏味的串講模式,我別出心裁地出示《望廬山瀑布》的白話版,即把《望廬山瀑布》的詩意以散文的優美語言呈現出來,讓孩子們來個文白對照,在孩子們多種形式的文白對讀中,古詩的意思意境在孩子們的頭腦中慢慢開始清晰。這一教學活動與我們常提的結合注釋理解詩意的實質是一樣的,但文白對讀的方式,詩意以一個整體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保留了詩歌完整的意境美,避免了把詩分解得支離破碎,從而失去詩的意境美和整體感。
六、想象畫面,讀出韻味
這一教學環節,以“你最喜歡這首詩的哪一句,為什么?”這一問題統領,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他們張揚個性,暢所欲言。在學生回答“為什么喜歡”的基礎上,讓全班學生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既是將文字還原為畫面,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也是更進一步通過想象畫面來體驗詩句的意境美。由此,再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把詩的意境讀出來。這一遍朗讀,才能讀出詩之韻味。
七、熟讀成誦,總結學法。
背誦全詩,是本課重要教學目標之一。經過初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等多個環節,一遍一遍不同形式的朗讀之后,大部分同學應該已能背誦。這時,老師在此基礎上總結學習本詩的方法,授之以漁,以便讓學生在以后的古詩學習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說板書設計
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由兩大版塊組成,目標方法板塊和內容板塊。目標板塊是提煉出的學習本詩幾大環節要達到的目標,也是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內容版塊是提煉出的瀑布特點和詩歌的寫作手法。板書簡明扼要,一目了然。
說教學反思
這堂課上下來,學生由不會讀到讀正確,讀出節奏,讀出韻味,直至熟讀成誦,孩子們的變化是巨大的,收獲是豐碩的。他們不僅讀準了生字,寫好了“爐”字,還了解了古詩學習的步驟和方法。孩子們在這層層遞進的學習、朗讀中體會到了學習古詩的快樂,至始至終他們都是那樣的興致勃勃。我真正的關注到了學生的發展, 我感受到在課堂中教師對學生豐富多樣的激勵評價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大拇指就能讓孩子們精神抖擻,讀的此起彼伏。“你真聰明、真乖、真有眼力、你太棒了”讓孩子們信心十足。
但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堂課還可以上得更好,我覺得如果在文白對讀之前能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對詩的粗淺的感受并提出不懂的,再讓學生自己在文白對讀中解決疑問,就更好了!對于李白的生平介紹,我們在備課時也有過討論,認為這首詩已經是學生學習李白的第三首詩,對于李白,前面的老師已經介紹過了,當然如果時間允許,也可以讓孩子們談談自己對李白的了解。
望廬山瀑布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望廬山瀑布》,它是二年級語文第17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溫主義詩人李白的作品。課文是精讀課文,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通過學習能夠豐富學生的古詩積累,培養語感;了解祖國山河的壯麗,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接觸學習了一些古詩,尤其是對唐詩、對李白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古詩的學習方法,積累了一些古詩詞的知識。
但由于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理解力不能成熟。所以在設計教學時盡量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
我認為這節課的(一)知識與能力是
1、會認“廬、瀑、爐、疑”4生字,會寫“爐、煙、銀、流”4個字。
2、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ǘ┻^程與方法是
將學習課文與旅行相融合,通過旅途中的各種活動反復訓練學習課文。
。ㄈ┣楦小B度與價值觀是
在學習中養成讀書、識字、寫字的良好習慣;喜歡學習古詩,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會認“廬、瀑、爐、疑”4生字,會寫“爐、煙、銀、流”4個字;能背誦古詩。是這節課的重點,而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秀美、神奇是這節課的難點。所以上課時給學生展示大量的圖片,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幫助他們克服這個難點。
我將這節課設計成在去旅游地的車上導游引導游客做各咱競賽活動的過程。將教學內容與活動相機結合,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本課內容。開展的活動有:談論圖片、我會讀、書法比賽、欣賞歌曲、朗誦比賽、有獎答題、古詩文比賽等。談論圖片通過投影三幅圖片激發學生想要去這個地方旅游的興趣。然后投影火車及老師的圖片將學生帶入到旅游車的情景中,教師變成了導游而學生成和游客。通過列車廣播員的介紹,讓學生明白今天的目的地廬山及廬山的相關情況。這實際是本節課的導入部分。
因為要去廬山旅游,這時導游也就是老師就要求學生要了解廬山有關的字詞,通過我會讀,一是檢查學生課前對本課生字的預習情況,二是通過教師范讀,小老師領讀,學生齊讀,開火車讀等形式讓學生學會本節課要認識的字。這是檢查預習部分。
書法比賽,是通過學生讀字/教師在黑板上書寫,學生跟教師書空,邊寫邊說筆畫/學生代表到黑板上書寫,其他同學在田字格本上書寫/組長檢查書寫,寫的好的畫笑臉,寫的不好的畫哭臉等形式讓他們學會本節課要會寫的字。
欣賞歌曲,讓學生在車上休息放松一下的同時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教師適時介紹這首歌的相關情況,然后引出下一個活動朗誦比賽。
朗誦比賽通過錄音的講解及觀看圖片,讓學生大體了解這首的意思,然后通過學生試讀/聽錄音讀/跟錄音讀/學生齊讀/分小組讀等形式讓學生練習掌握本課,然后小組推選代表參加班內朗誦比賽,教師對優秀者給予表揚和獎勵。這實際是學習課文內容的過程。
有獎問答實際是本節課的當堂達標測試,根據本課內容我設計了有針對性的練習題,學生通過憑門票參加問答贏取獎品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進一步鞏固本課所學的內容。
我會讀,是本節課要求學生認識的字,看拼音寫詞語是本課要求學生會寫的字,第3題是背誦本課,第4題是古詩填空,第5題是運用所學。
最后的古詩文比賽是讓學生在課下收集有關的古詩文,然后進行比賽的活動,這實際上是布置的課后作業。
導入課題和檢查預習是3-4-5教學模式中的課前延伸部分,學寫生字、初步感知課文、學習課文、達標測試是課內探究部分,課后作業就是課后提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