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廬山瀑布說課稿
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五組、第17課的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望廬山瀑布》是“詩仙”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下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抓住了瀑布的動態美,用夸張、比喻的修辭方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壯與美麗,品讀全詩,短短28字,“有聲有色”、 “有動有靜”、“有景有情”,充分體現了詩人浪漫主義的風格。盡情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通過學習本詩能夠大大增強學生的愛美情趣。
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大膽且獨立,喜歡讀書和表演,但語言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時間比較短。這首古詩語言瑯瑯上口,便于記誦,也可能多數同學已會背,但詩意不一定理解,教師在教學時適時進行點撥,要求不宜過高,不搞字字落實,只要能說出詩意即可。注意體會詩的意境,是低年級古詩教學中的難點。
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對低段的古詩教學,要求與高段的有很大不同,一二年級只要求學生大致了解詩意,能熟讀成誦就行了。因此,我以新課標為指導思想,根據古詩特點和學情,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學會廬、瀑、爐、疑四個生字,理解詩句內容,能想象詩文所描繪的情境,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過程與方法:在教學中,合理利用電教手段,通過自主學生字,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和記字方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培養學生朗誦古詩的能力;通過文白對讀,了解詩意;通過品評詩句,體會詩句的意境和韻味。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激發學生對詩歌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愛美情趣。
教學重點:認識生字,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根據詩句想象畫面,體會詩句意境。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談話
欣賞廬山風景,導入課題,引入廬山,了解廬山,在最短的時間里拉近學生與廬山的距離,為揭示課題作準備。
一邊是外校老師,一邊是二年級的孩子們,彼此陌生的雙方,怎樣才能消除陌生感,拉近距離,以便有一個良好的情緒狀態進入學習呢?小孩子天性好玩,我抓住這一特征說:今天,老師要帶你們一起去游山玩水。誰聽了“游山玩水”會不開心、興奮呢?一組組廬山風光圖片,迷人的風景配上優美的音樂,讓人心曠神怡,立刻營造出了一個無比和諧的氛圍。而這一組圖片由廬山風光到香爐峰景色,最后定格到瀑布。整體領略廬山風情后,把孩子們的視線定焦在廬山瀑布上。這一舉措,在最短的時間內拉近了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廬山之間的距離,為揭示課題作好了鋪墊。
二、揭題
師生齊讀詩題《望廬山瀑布》,學習本課要認讀的“廬”和“瀑”兩個生字,并結合剛才觀察的畫面,在讀準“廬”、“瀑”字音的同時,了解“廬山”和“瀑布”相關的資料。
三、初讀導入,自主識字,把古詩讀正確.
本環節教學讓學生初讀全詩,自學生字。
(1)讀準字音,識記生字;
(2)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生字;
(3)指導寫“爐”字。本詩中出現的生字不多,但出現了廬山的“廬”和香爐的“爐”這兩個同音形近字,學生很容易混淆。因此,引導學生重點比較這兩個字的字形,理解香爐的意思。指導學生看圖片不僅理解了香爐的意思,還知道了香爐峰的由來。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來指導學生書寫“爐”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