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句子復習教案(精選4篇)
二年級語文句子復習教案 篇1
排列句子
【備考點】
會把錯誤的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順的話,整理錯亂的句子的關鍵在于分析句子之間的關系,確定應按什么結構排列。
【應考點】
1、把要排列的幾句話默讀一兩遍,看看主要意思是什么。
2、用“排除法”找出首句。
3、再讀剩下的句子,思考整篇文章的寫作順序和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寫作順序:時間先后、事情發展、地點空間轉換等)
【鏈接考題】
把下面排列錯亂的幾句話,按一定的順序重新排列。
1、他想:這是誰丟的,真不講衛生。
2、她看見地上有一團白白的東西。
3、忽然,他看見有幾個小同學在打掃操場,學習雷鋒爭做好事。
4、下課了,小麗在操場上玩。
5、她連忙回頭,不好意思地拾起了剛才看到的那一團廢紙。
6、想著她就若無其事地走了。
7、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團白紙。
(分析)解答此題應先仔細讀句子,了解其大意,思考間關系和寫作順序。經過閱讀分析,我們知道這段話是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定的。一般說來,按照事情發展順序定的文章,應先交代時間、地點,那么我們就確定其中的第4句為第一句。接著“他看見地上有一團白色的東西”,這會是什么呢?——“原來是一團廢紙”,后來事情就順理成章地發展了。排完以后,再按正確的順序讀一讀,如果不正確,再修改。
(答案)
【專項突破】
一、把下列幾個錯亂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順的話。
( )1、多少靜靜的深夜啊,老師還在燈下備課、批改作業。
( )2、如果將來我能取得一些成績,那我要說,是老師用身軀為我架起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橋梁。
( )3、他們普通而平凡,但他們擔負著培育下一代的重任。
( )4、那作業本上條條批語、個個紅勾,不全都凝聚著老師的心血嗎?
( )5、他既不像著名科學家那樣馳名中外,也不像電影名星那樣引人注目。
( )6、老師啊,您為我們無私地奉獻了一切。
( )7、老師把一批批學生送到各個工作崗位,而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卻像火炬一樣燃燒自己。
( )8、我贊美橋,更贊美我們敬愛的老師,老師像橋一樣樸實。
( )9、老師像橋一樣辛勤。
( )10、老師像橋一樣無私。
二、把下面錯亂的幾句話按一定順序重新排列,在括號里填上序號,并注明依據。
( )1、周瑜的兵船跟在后面。
( )2、黃蓋向曹操假投降。
( )3、選有東風的一天作為進攻時間,并在船上裝上引火用的東西。
( )4、周瑜帶兵從后面追殺。
( )5、黃蓋接近曹操兵船時下令點火,讓火船沖進曹營。
二年級語文句子復習教案 篇2
【活動設計背景】
這是一節語言課,主要是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由于我班的大部分學生這學期剛入園,剛入學時,相當一部分學生還不會說普通話,更不用說用普通話來表達自己的意愿了。如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都有較大提高,但是,看圖說話還有一定的欠缺,因此我設計這一節課...
【活動目標】
1、學習用“…在…“的句式說一句完整的話。
2、培養學生大膽表述能力,學會認真傾聽。
3、樂意在集體活動中發言。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用“…在…“的句式說一句完整的話。
2、培養學生大膽表述能力,學會認真傾聽。
【活動準備】
掛圖四幅。
毛巾、牙刷、杯子、書包等。
各種動物頭飾,音樂《我愛我的小動物》,“在”字大字卡。
【活動過程】
一、聽音樂引入課題。
1、教師和學生一起聽音樂,做律動。
2、教師提問:“剛才我們在干什么?”引出課題
“…在…”
3、教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用“在”字說一句完整的話。
二、看圖說話。
1、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第一幅掛圖,說一說,小動物在做什么?讓學生用“…在…”句式說一句完整的話。
2、逐一出示后三幅圖,讓學生用“在”字繼續說一句話。
3、請學生認真觀察教室里布置的圖片,鼓勵學生用“…在…”的句式描述墻壁上的小動物在干什么?
三、師幼表演,用“…在…”的句式說一句話。
1、教師放音樂跳舞。學生觀察教師的表演用“…在…”的句式說一句話。
2、請一部份學生利用毛巾、牙刷等實物進行表演,另一部分學生根據表演的內容,用“…在…”句式說一句話。
四、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先喜歡的動物頭飾做相應的動作,并用“…在…”的句式說一句話。
五、總結。
【教學反思】
分析:由于年齡特點的緣故,小朋友對新穎的教具非常感興趣,教具做的好壞,這對上課有直接的聯系。同時教師只要做到有效的引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都能達到有效的提高。通過這堂教學活動,讓我明白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做好充分的準備,制作新穎的教具,教學效果還是讓人比較滿意的。
二年級語文句子復習教案 篇3
設計背景
藍天上有小鳥在飛翔,草地上有小羊在吃草,小河里有小魚游來游去。
活動目標
1.在游戲中感受優美的詞語,并能較清楚完整地擴編句子。
2.激發學生對詞語的興趣,能勇敢地在大家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
3.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學生能注意傾聽同伴的講話。
4.鼓勵學生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5.鼓勵學生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能用優美的詞語擴編句子。
教學難點:能夠清楚、完整地擴編句子。
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課件、圖片、錄音機、磁帶。
活動過程
一、隨音樂走進教室
小朋友們,和老師一起來上課你們高興嗎?(高興)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拍拍手吧!
二、基礎部分
出示課件,引導學生觀察,并用優美、好聽的詞語說不同的句子。
(1)引導學生能在原來句子的基礎上進一步描述小鳥在做什么?(小鳥在飛)
小鳥在什么地方飛?(小鳥在天上)
小鳥在什么樣的天空中飛?(小鳥在藍藍的天空中飛)
美麗的小鳥在藍藍的天空中怎樣飛?(自由自在)
(2)以同樣的方式完成其余兩種擴句練習。
2、擴展練習游戲“比我說的好”。
以圖片的形式讓學生進行擴句練習
3、活動延伸
以談話的形式讓學生用好聽的詞語來說話。
4、進一步延伸練習,并教育學生要愛護小動物。
小朋友,老師這里有好多的小動物,它們因為太貪玩,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我們小朋友來幫助它們好嗎?
三、小朋友們真有愛心,用了優美、好聽的詞語幫小動物找到了家,現在我們到室外活動一下吧,看看敬愛有哪些東西,可以用更美的詞語來表達。——隨音樂聲走出教室。
二年級語文句子復習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讀節奏劃分的方法。
2、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加深對文言文課文內容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能正確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讀節奏劃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考點說明
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就是根據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語調的抑揚;一是句中短暫停頓,它是以詞或詞組為單位,根據句子成分之間的內在關系來劃分的語氣停頓。
正確地進行句中停頓,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詞意和語法結構為前提的,因此解答這類題時可以先將句子翻譯出來確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結合緊密的文字,看成一個“意義單位”,“單位”與“單位”之間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頓;在分析語法結構時可先抓動詞,把跟動詞有關的前后各詞聯系起來,觀察句子的整體,往前找主語,往后賓語,再旁及其它成分,這樣就可以確定句子的語法結構,依此確定句中停頓。
二、知能圖譜
讀是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頓,特別是文言文中的閱讀停頓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有以下六種情況注意停頓。
1、主謂之間要停頓。
2、謂賓之間要停頓。
3、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4、“古二今一”之間要停頓。
5、關聯詞后面要停頓。
6、總領性詞語后面要停頓。
三、方法指導
確定節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
1、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后面應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發語詞和關聯詞主要有以下這些:
句首發語詞:如“至”、“若”、“至若”、“夫”、“若夫”、“蓋”、“然”、“則”“然則”、“豈”、“豈若”、“宜”、“誠宜”、其等。
關聯詞:且、雖、因、“惟”、“故”等。
誦讀時,這些詞語后面都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后面的文字連讀。
2、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如:
①故天將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戰。
③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詞,“給”的意思“是”是代詞,“這”的意思,它們都應分開來讀。例②中“可以”是兩個單音詞,“可”是能愿動詞,“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詞,“用來”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間”,“中”是“中間”,“間”是“夾雜”。
3、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謂短語作賓語,不能讀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爭/奔走焉。“爭”是“奔走”的狀語,應該分開讀。
③佳木/秀而繁陰。
④問/今是何世
⑤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動作的發出者,陳述的對象,它與后面謂語部分之間應作停頓。例④⑤中的動詞“問”、“刻”與其支配的對象之間也要作停頓。
4、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要連讀,即名詞作狀語時,一般在該詞前停頓,且不能把狀語與中心詞讀開。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語,“犬”在句中作狀語,修飾詞“坐”,譯為“像狗一樣”;例②中的“山”修飾中心語“行”,“山行”譯為“在山上走”,它們都應連讀。
5、“而”字后應該停頓。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頓,也就是說,“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詞語分開讀,應該連讀。
①“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形容詞(或副詞)與動詞,即“形容詞(副詞)+而+動詞”,這時前邊的形容詞或副詞充當狀語,起修飾后面的動詞的作用,不能分開讀。
②“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兩個動詞,即“動詞+而+動詞”,那么爾表示順接,也就是說,前面一個動作發生了,后面的動作緊接著就發生了,這時“而”后面就不能停頓,應和后面的動詞連讀。
③“而”連接詞性相同的兩個詞語(即兩個名詞、兩個動詞、兩個形容詞),表示并列,相當于“而且”、“又”、“和”或不譯,這時“而”后不應該停頓。例如: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④表示承遞關系,相當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譯。例: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聞而愈悲。⑤⑥
6、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的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黃昏之時,原句是主謂結構,如讀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讀出了另一種理解。)
②瞻余馬首/可也。如果讀成“瞻余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為原句是主謂結構,在“可”后停頓,就改變了原意。
③“問/今是何世”,原句是動賓結構,賓語是一個主謂短語,如讀成“問今/是何世”,讀成了主謂句,就讀破了。
④“兩三點雨/山前”,若讀成“兩三點/雨山前”就讀破了,原句是倒裝句。
7、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動詞謂語“鼓”,應略停,以體現謂語的省略,不能讀成“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8、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如:
作亭者誰,盧陵/歐陽修也。盧陵是地名,后面應該停頓。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后停頓。如:
余聞之也/久矣。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也”不是謂語前的副詞狀語,不能讀成“余聞之/也久”,“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10、利用對文意的理解來確定停頓。在朗讀文言文時,要根據語境理解文意,只有確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準確地停頓。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例①意思是“醫生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作為功勞”,這樣,讀時就可以分別
把“醫之好治不病”和“以為功”讀在一起,即“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例②的意思是“處在朝庭的高位上,就為它的人民擔憂”這樣,句中的停頓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11、詩句節拍間要停頓。古詩的朗讀有其規律性,一般說來是兩字一停頓,即按音節停頓。如:
①幾處/早鶯/爭/暖樹
②天門/中斷/楚江/開
也可以按意義單位停頓,如上面的兩句可讀為“幾處早鶯/爭暖樹”、“天門中斷/楚江開”。
文言文的朗讀停頓,涉及到文字、詞義、語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只要我們掌握一些古詩文的朗讀停頓知識,并誦讀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養提高自己的語感,熟練地處理文言文的朗讀停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