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案例(通用3篇)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案例 篇1
設計意圖:
1、合作。新課程理念倡導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如第5小節引發學生討論:為什么溝渠里的積雪化得快的是北,雪化得慢的是南?在學生有合作需求的基礎上生成,迎合了學生,體現出課堂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2、交際。注重教師和學生語言的融合,創設各種情境進行交際,如:教學第二段時,教師扮演迷路的小孩,學生當太陽指點方向;又如:教學第三段,讓學生當北極星考一考學生怎樣辨別方向。
3、感悟。從整體上感悟,讓學生自讀自悟、圈圈劃劃。其次根據低年級學生特點,采用看、讀、聽、想、演等手段讓孩子感悟詞語、句子、意境……
4、拓展。重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通過鉆研、利用教材,引導學生走向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如:教學“太陽”指點方向時,通過當太陽幫迷路的小孩指點方向的游戲,巧妙地把太陽在早上、傍晚時所指方向蘊含其中,并積累詞語“旭日東升”“夕陽西下”;再如對“忠實”這一詞語的理解;最后提出的“你還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針?”。
學習目標:
1、學習2—5小節的內容,知道詩歌中四種辨別方向的方法。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體會大自然的奧秘和情趣。
3、掌握一些辨別方向的方法,養成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課前準備:
課件(演示方向,利于學生的理解) 收集辨別方向的資料
教學流程:
一、猜謎激趣,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謎面:身體圓又圓,像鐘不是鐘,出門隨身帶,迷路不發愁。
師:猜一猜,這是什么?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嗎?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一)、自由讀課文的1—6小節,想想課文告訴我們大自然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針?用“ ”劃出。
(二)、指名交流匯報,師板書: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
三、引導學文,滲透學法
(一)、讀一讀:指名讀課文第二小節。想一想:這里天然的指南針是什么?(太陽)
(二)、說一說:太陽怎樣幫我們辨別方向?(課件演示)
1、做實驗:
手電筒筆桿讓學生用手勢指出方向
2、互動游戲:
老師迷了路,你們來當太陽,幫我指明方向。
師邊走邊說:這是什么地方啊?我迷路了,太陽公公(姐姐),太陽,請你給我指方向!
學生回答,
學生之間互動。
(三)、議一議:
1、質疑:這段話里有疑問嗎?
比如:太陽中午的時候為什么在南邊?(課件演示)
拓展:如果是早上的太陽,你能辨別方向嗎?(學習詞語:旭日東升)傍晚的太陽呢?(夕陽西下)
比如:太陽為什么是忠實的向導?
理解“向導”“忠實”,因為太陽都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中午的時候在南邊,按一定的軌跡運轉,是可以信任的,可靠的,所以說是忠實的向導。
拓展:我有一個真正的朋友,我高興時他會跟我分享快樂,我遇到困難他會伸出援助之手,可以把他稱作忠實的( )
新中國的衛士,不管嚴寒酷暑,還是刮風下雨下雪,都保衛著祖國,可以稱作忠實的( )
你也能舉幾個例子嗎?
2、朗讀指導。
(四)、背一背:讀第二小節并練習背誦。指名背,比賽抽背等多種形式。
(五)、小結學法,并自學:剛才我們用讀、說、議、背的方法學習了第2小節,現在我們用同樣的方法,來自學3、4、5節詩歌的內容。可以用讀的形式來學習,也可以自己發揮想像創造出別的學習方法,如:演一演、畫一畫。
四、合作學習,設疑解疑
(一)、學生自學,師巡視輔導
(二)、指名匯報3、4兩小節
第3小節:
1、你有什么疑問?
比如:怎樣找到北極星?(課件演示)
為什么是指路燈?(理解“永遠”)
根據學生的匯報相機板書:黑夜 北極星(北)
2、游戲互動:
師戴上星星頭飾作“北極星”,走到教室的各個地方,學生用手勢指出“東、南、西、北”
3、朗讀展示
用你的聲音來展示北極星的樂于助人。
第4小節
1、自由讀
2、“大樹”自述指點方向的方法:
戴上樹枝帽,上臺把自己的方法介紹給大家。
3、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問“大樹”嗎?
比如:為什么枝葉稠的一面是南方,稀的一面的北方?“教學詞語:南稠北稀”
根據學生的匯報相機板書:陰雨天 樹葉稠(南) 樹葉稀(北)
(三)、設疑學習第5小節
學了第5小節后,你知道哪邊的雪化得快,哪邊的雪化得慢?
學生有了兩種意見,這時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討論,利用課件演示,(出示有積雪的溝渠圖并對應有積雪的屋頂圖),使學生達成共識。
五、朗讀感悟,合作演讀
(一)、訓練朗讀。感悟這些天然的指南針是如何來告訴我們方向的。
(二)、師生合作引讀,背誦。
師當迷路的小孩(哭):怎么都是樹呀?怎么沒有路了?我回不了家了,怎么辦呀?
(生)太陽:孩子,別哭別哭,我來幫助你。現在是中午,你看我照著大樹,大樹的影子指的就是北方。
(生)北極星:別哭別哭,到了晚上,如果天晴,你只要找到我,就知道北方在哪里了。
(生)大樹:我也能來幫助你,你看我的樹葉,一面陽光充足,枝葉茂盛,一面很少見到陽光,樹葉稀少。稠的一面是南方,稀的一面就是北方。
(生)積雪:如果是冬天,你只要看看我就行了,南方太陽光強,北面的積雪化得快;相反,南面的積雪化得慢。
(師)迷路的小孩:哦!明白了,謝謝你們,再見!
(三)、指名小組合作上臺表演。
六、總結全文,拓展訓練
(一)學了這首小詩,你明白了什么?
板書:細細觀察,多多思考——總結
(二)你還知道哪些辨別方向的方法?(引導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材料)
(三)課外作業:寫詩,學著課文的樣子把你知道的辨別方向的天然指南針編成詩。
板書設計: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中午 太陽(南) 樹影 (北)
黑夜 北極星(北)
陰雨天 樹葉稠(南) 樹葉稀(北)
下雪天 化得慢(南) 化得快(北)
細細觀察,多多思考——總結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案例 篇2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篇課文寓許多在大自然中辨別方向的科學知識于詩歌的語言中,讀起來瑯瑯上口,又十分好記,學生學起來興趣十足。雖是一篇老課文,但每一次在教學時,我都有新的想法。特別是中間2-4(5)小節的教學,我就看到許多不同的設計,特別是以前聽到的兩個教學案例,又使我產生了許多感思。
案例一
生讀第二小節,找找天然的指南針指什么?
生:天然的指南針指的是太陽
師:課文中的兩個“它”又指什么?
生:這兩個“它”指的也是太陽。
師:你有什么不懂的詞語嗎?
生:忠實、向導。
生:忠實是忠誠的意思。
生:向導是帶路的人。
師:為什么說太陽是個忠實的向導呢?
生:太陽能在天空中給我們指點方向,所以說太陽是個忠實的向導。
生:中午,太陽的位置在南方,樹影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
教師引讀這一節。
學生齊讀這一節。
由扶到放學習第3、4小節。
案例二
默讀2-5小節,思考什么時候,我們可以找到哪一種天然的指南針?
學生默讀后完成填表。
什么時候
天然的指南針
師:為什么它們可以作為天然的指南針呢?說說理由,選自己喜歡的一種指南針學習,可以和周圍的小伙伴商量一下。
生:我知道中午的時候,太陽在南,樹影指著北方,太陽就是天然的指南針。
師引生讀這一節。
生1:我有問題:為什么說太陽是個忠實的向導呢?
生2:我知道向導是帶路的人,忠實的意思不知道。
師:有誰知道?
生:大概是忠誠的意思吧。
師:對啊,忠實就是忠誠可靠的意思,那么太陽怎么是忠實的向導呢?
生1:太陽不會指錯方向的,中午的時候,它一直在南邊。
生2:還有,地上的樹影指的是北方。
生3:只要有太陽,到了中午,太陽在南邊,地上的樹影正指著北方,所以說太陽是個忠實的向導。
生4:早上,太陽也總是從東方升起來的。(掌聲)
師:大家說得真好,誰再來讀一讀。
……
隨機學習3、4、5節(第5小節為新教材增加的一節)。
反思: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要構建開放的課堂。案例一中,教師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設計的環節教下去,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被扼制了,課堂的氣氛自然不活躍,學生亦步亦趨地跟著,思維的火花沒有迸現,教師與學生基本呈現一種一問一答式的互動狀態,教學環節的安排上雖然環環相扣,但忽視了學生主動地學習、發現和探究,看似有條不紊,卻沒能讓學生的主動精神和探索精神得到很好的體現,實則缺乏活力。案例二中,教師雖沒有設計大量的問題,但由于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機會和自由選擇的空間,同時加強了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避免了繁瑣的分析,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活躍了,十分主動地參與了。教師并沒有直接把問題一一拋下去,而是引得學生在讀中產生疑問,教師從旁點撥,所謂“從旁指點桃源路,引得漁郎來問津”, 這時,教師又不急于解答,而是讓學生來解決,師生、生生都得到了有效的互動,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2-5小節的設計,看來是費了心思的,先讓學生自定讀書方式,通讀全文。想想課文講了哪幾種天然的指南針?學生可以自由讀,默讀,也可以合作讀等,學生全都參與進來了,匯報后再讓學生思考“什么時候,我們可以找到哪一種天然的指南針?”學生默讀后完成填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思維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尋求答案。學生可以選自己喜歡的一種指南針學習。學生就有了選擇的機會,學習的方式也可以選擇,練讀、評讀、仿讀、討論都可以,這樣,學生學習積極性就高了。在這個教學設計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合作中主動地學、有效地學。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案例 篇3
“幼稚”、“不懂事”常常是大人們對孩子的定式評價,其實不然。兒童具有極強的好奇心,他們感官所涉獵之物都能很快珍藏在心中。他們善于想象,有許多奇思妙想,一觸即發。
課例:
孩子們,要是我們在野外迷了路還有什么好辦法?在學習《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首兒歌后我問道。孩子們的回答讓我目瞪口呆。
生:可以看樹樁上的圓圈。圓圈寬的一邊是南邊,窄的一邊是北邊。
師:那圓圈叫年輪。
生:也可以看樹皮,樹皮粗的一邊是南邊,細的一邊是北邊。
生:果子也能告訴我們方向,有一次我吃一個歪梨子。奶奶說大的這邊朝南。
生:還可以看石頭。
師:哦,怎么看?(我驚訝極了)
生:石頭上青苔厚的是南。
生:(搶話)蘑菇也是大自然的指南針......
課后孩子們把他們的這些話整理成一首詩: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萬別慌張,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針,
會幫助你辨別方向。
樹樁是個忠實的向導,
一圈圈年輪能告訴我們,
年輪寬的一邊是南,
年輪窄的一邊是北。
樹皮也是我們的好幫手,
仔細看看樹皮,
樹皮粗的一面是南,
樹皮細的一面是北。
青苔是大自然的指南針,
看看石頭上,
青苔厚的這面是南,
青苔薄的那面是北。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萬別慌張,
大自然有許多天然的指南針,
需要你細細觀察,多多去想。
【反思】
二年級學生能想到這么多辨別方向的辦法?真是不可思議啊!孩子們的求知欲、表現欲、創造欲猶如干柴,一旦賜予火種便熊熊燃燒。這節課如果我視孩子為“幼稚”,懷疑他們的創造力,只求他們讀懂詩歌,會寫生字,組詞造句,孩子們蘊藏的知識怎么可能被挖掘出來,重新組合創造出他們自己的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