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海》教學反思(通用13篇)
《趕海》教學反思 篇1
《趕海》教學反思
《趕海》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文章。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舅舅去趕海的事,生動展示了趕海的無限樂趣,表露了作者對大海、對生活的熱愛。
對于大海,學生并不陌生,有的自己親眼目睹過大海的雄姿,有的在電視或書上見到過,但大海給他們的印象只是表面的,如“一望無邊的大海”、“遼闊的大海”、“波濤洶涌的大海”等等,那趕海是怎么回事呢?不少學生都很難理解,那怎樣讓學生理解趕海并體會到趕海的樂趣呢?我想應該抓住文本語言,借助多媒體、朗讀等多種形式,啟發(fā)學生想象,從而感悟趕海的樂趣。
第三自然段是全文重點,圍繞“趣”字,讓學生找找文中“為了表現(xiàn)趕海的趣,作者抓住了哪幾件事來寫的?”學生很迅速找出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龍蝦”。“這幾件事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件?為什么?比較詳細的是哪一件?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通過這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從不同的角度去感悟趕海的快樂。有趣的幾個情境,還讓小組的同學進行表演,使學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體驗。尤其是抓住幾個語氣詞的朗讀,從而既體會到樂趣,又理清了課文的條理,并教會學生在平時開展活動進行習作時也要像課文一樣有條理的寫清每一件事。
在“鬧”字的理解上,雖然我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去體會,但指導不到位,沒有引導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感覺,反而是后來的環(huán)節(jié)中提到了;還有在“追趕浪花”這一趣事上,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想象浪花不時回頭,小作者追浪花會和浪花相碰的情景,這才是追浪花的樂趣呢,我竟然沒有讓學生去想象,這說明我在備課時,有些細節(jié)方面沒有關注到。
我的教學語言雖然生動有趣,但是有時口語太多,教學語言還不夠精煉。
《趕海》教學反思
《趕海》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文章。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舅舅去趕海的事,生動展示了趕海的無限樂趣,表露了作者對大海、對生活的熱愛。
對于大海,學生并不陌生,有的自己親眼目睹過大海的雄姿,有的在電視或書上見到過,但大海給他們的印象只是表面的,如“一望無邊的大海”、“遼闊的大海”、“波濤洶涌的大海”等等,那趕海是怎么回事呢?不少學生都很難理解,那怎樣讓學生理解趕海并體會到趕海的樂趣呢?我想應該抓住文本語言,借助多媒體、朗讀等多種形式,啟發(fā)學生想象,從而感悟趕海的樂趣。
全文共五個自然段,文字優(yōu)美,富有情趣。教學第一自然段時,通過播放學生熟悉并喜愛的歌曲《大海,我的故鄉(xiāng)》,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學生對大海的向往和回憶,抓住“每當……便……”的句式,體會趕海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第二自然段一個“鬧”字特別有趣,童年時代都喜歡玩、鬧,帶有一種興奮的心情。通過師生對“鬧”的表演,使感受到趕海的快樂和有趣。
第三自然段是全文重點,圍繞“趣”字,讓學生找找文中“為了表現(xiàn)趕海的趣,作者抓住了哪幾件事來寫的?”學生很迅速找出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龍蝦”。“這幾件事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件?為什么?比較詳細的是哪一件?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通過這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從不同的角度去感悟趕海的快樂。有趣的幾個情境,還讓小組的同學進行表演,使學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體驗中講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尤其是抓住幾個語氣詞的朗讀,從而既體會到樂趣,又理清了課文的條理,并教會學生在平時開展過活動進行習作時也要象課文一樣有條理的寫清每一件事。
第四自然段略寫,寫的是趕海之后海邊的“平靜”,習作寫活動時很多學生結尾都是“今天真開心呀”,教會學生寫活動之后平靜下來做什么了,能給文章一個很自然的結尾。
第五自然段又播放音樂,讓學生感受到趕海的樂與美,首尾呼應。
學習課文,既要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的樂趣,同時又要教會學生寫作表達能力,這才是語文課應該教給學生的。
《趕海》,真美!
自02年下半年開始用蘇教版的教材,我總有一種感覺:蘇教版的文章真美!尤其在教學《趕海》這篇課文上感受頗深。
和學生一起學習《趕海》這篇課文時,因為事先預習了,所以在此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就把這課的生字掌握了。我們很快就進入了課文的分析上了。
學生對這篇美文開始就有好的感受,這篇文章課后不要求背誦,班上竟然有人主動地背了,一調查,42名學生,有34名同學都背了一兩小節(jié),有3名同學背得差不多了。這篇課文也是挺長的,學生沒有畏懼,這點我還真沒想到,學生給我這么個驚喜,我太高興了!
我們學習的重點自然放到2、3小節(jié)。在這兩小節(jié)中作者對看到的和玩的內容寫不少,對心中的感受沒有寫明了,大概是留給我們小讀者們體會的吧。首先分析第2小節(jié)的“鬧”字,我們換了好幾個字感受了,看能不能用其它的字代替“鬧”,有人說換“嚷”,有人說換“拖”,有人說換“拉”,有人說換“吵”……
學生眾說紛紜,跟原句仔細一比較,都覺得不如“鬧”好,“鬧”字包含有那些動作,“鬧”字更表現(xiàn)出作者的調皮,“鬧”字跟一般的“鬧”的意思不一樣,這是可愛的“鬧”……說得多好!在第3小節(jié)中,單個的表現(xiàn)情感的字有好幾個。“嘿”“咦”“哦”還有連在句子中的如“哩”“哎喲”等,這些字的大量運用真是讓人不感受趕海的“趣”都不行。我們經(jīng)過這幾個小隊讀這一小節(jié)的比賽之后,經(jīng)過聯(lián)系生活理解這些字的意思之后,經(jīng)過分析為什么讀這些字要變輕聲之后,學生更能體會到趕海的“趣”了。有一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我問他有什么問題沒有,他大聲地說了句:“老師,我覺得這是我們學過的最美的課文。”聽了他說的話,我不禁細想了一下,是呀,我教學幾年,還真是對這篇文章最有感覺呢。當時,我就想了,我回去之后,得趕緊把這種感覺留住。我覺得真的要感謝作者,他用了這么好的字詞,引得學生再找不到另外的字詞來與他相比;真的要感謝編者,選了這么好的文章,讓學生能從此處進行推敲感受。我感覺學生經(jīng)過一翻激烈的爭論,已經(jīng)感悟到了文章用詞的妙處。多美的文章!
接著我們又討論:我興奮極了,飛跑著追趕遠去的浪花。反復讀了此句,學生感受到了追趕浪花的那種興奮。我問了一句,他能追上浪花嗎?
學生展開討論,結果當然是追不上。浪花到海里去了,能追到海里去嗎?我又問了一句,那“我”為什么要去追呢?是呀,為什么要去追呢?我發(fā)覺問出去之后,糟了,這個問題問難了,學生不一定能感悟得出來的。沒想到的是立即有五、六個學生舉手了。我此時也十分興奮,這是學生帶給我的。
學生說了好幾個答案,其中“我追不到浪花,可是從中卻感到很快樂。”“我追不到浪花,去追到了一種滿足”這兩個答案是最讓我最滿意的。我真的沒想到學生還能說出這樣的話來。這就是對追趕浪花過程的一種體驗。任何事其實我們不一定很注重結果的,我們更應該看重的是過程,小鳥在天空飛過,未留任何痕跡,可是它飛過,它體驗過飛行的快樂。這樣的道理有時成人都不一定能理解的,此時學生卻體會到了,真了不起。我除了對他們佩服之外,擁有的還是佩服。文字中蘊藏著哲理,生活中蘊藏著哲理。多美的文章!
我常常聽說,文章有外在的美和內在的情感。這篇文章外在的美當然就是作者的所見所聞及由此而帶來的趣味性,那內在的情感是什么呢?
學生都知道,那是對大海的喜愛,對大海的深受,對大自然的喜愛……有一位學生卻跟別人不一樣,他說:“我覺得是表達了作者對大海的喜愛,對母親的贊美。”我聽了詫異了,這怎么理解呀?又追問,原來是這樣。他把大海比作母親,海中的島嶼比作子女,海浪沖擊到石頭上那是媽媽對孩子的撫摸,浪花就是媽媽的笑容……聽了不覺得笑了起來。我們暫不談這樣的說法對與不對,但憑學生的這種想法我就得給他個最好的表揚。在我理解,這可以算是創(chuàng)新了。“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xiāng)……”有這樣美的句子作開頭,作結尾,學生能不聯(lián)系生活進行想像嗎?從這樣的想像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常說要理解生活,要享受生活,我認為這不能不算是理解生活、享受生活中的一種了。
教了這篇文章,我實在掩飾不住內心地激動想說上幾句:感謝作者,寫出了如此的美文;感謝編者,用上了如此的美文。真美!
另:
教完了這篇課文,加深了我對生活的理解,加深我對寫作的理解,以前的日子總是不在意地讓智慧的光芒從身邊閃過,現(xiàn)如今才發(fā)覺,邊聽著笛子曲,邊在鍵盤上用靈活的指頭擊打我的智慧是那么幸福的一件事。課堂是一眼泉,一眼永不干涸的泉,只要教學,就會發(fā)現(xiàn)。我又在等待著自已的新發(fā)現(xiàn)。
《趕海》教學反思 篇2
《趕海》是蘇教版第六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著舅舅趕海的一件事,抒發(fā)了“我”熱愛大海,熱愛童年生活的真摯情懷。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淺顯,文字充滿童趣,在教學時主要通過指導學生朗讀來領會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語感。
一、 激情入境
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和認真閱讀的習慣,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就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全身心地、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新知識的活動中去。
一開課,我就出示了有關大海的優(yōu)美畫面,喚起了學生對大海的美好印象,接著讓學生用一個詞來表達對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課題“趕海“,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的詞匯量,又為學習課文作了鋪墊,同時也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
二、 以讀感知
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反復讓學生進行朗讀,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
在讀書前,學生已經(jīng)針對課題進行了質疑,所以他們迫切地想通過學習來尋求解答。一開始,我讓學生自己來提出學習要求,在第一次讀書中解決了生字新詞和讀通課文。第二次讀書時,我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通過閱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理清了課文脈絡。第三次,我讓學生帶著一定的感情,配上音樂來讀書,學生進一步感悟了課文。 這樣一次一次的閱讀理解,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學生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大綱》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的煩瑣講解,又培養(yǎng)了他們獨自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同時,通過反復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淀,并將感悟品位的文字通過激情朗讀表達出來。
《趕海》教學反思 篇3
《趕海》是蘇教版第六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著舅舅趕海的一件事,抒發(fā)了“我”熱愛大海,熱愛童年生活的真摯情懷。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淺顯,文字充滿童趣,在教學時主要通過指導學生朗讀來領會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語感。
一、 激情入境
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和認真閱讀的習慣,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就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全身心地、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新知識的活動中去。
一開課,我就出示了有關大海的優(yōu)美畫面,喚起了學生對大海的美好印象,接著讓學生用一個詞來表達對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課題“趕海“,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的詞匯量,又為學習課文作了鋪墊,同時也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
二、 以讀感知
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反復讓學生進行朗讀,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
在讀書前,學生已經(jīng)針對課題進行了質疑,所以他們迫切地想通過學習來尋求解答。一開始,我讓學生自己來提出學習要求,在第一次讀書中解決了生字新詞和讀通課文。第二次讀書時,我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通過閱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理清了課文脈絡。第三次,我讓學生帶著一定的感情,配上音樂來讀書,學生進一步感悟了課文。 這樣一次一次的閱讀理解,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學生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大綱》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的煩瑣講解,又培養(yǎng)了他們獨自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同時,通過反復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淀,并將感悟品位的文字通過激情朗讀表達出來。
《趕海》教學反思 篇4
《趕海》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文章。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舅舅去趕海的事,生動展示了趕海的無限樂趣,表露了作者對大海、對生活的熱愛。
對于大海,學生并不陌生,有的自己親眼目睹過大海的雄姿,有的在電視或書上見到過,但大海給他們的印象只是表面的,如“一望無邊的大海”、“遼闊的大海”、“波濤洶涌的大海”等等,那趕海是怎么回事呢?不少學生都很難理解,那怎樣讓學生理解趕海并體會到趕海的樂趣呢?我想應該抓住文本語言,借助多媒體、朗讀等多種形式,啟發(fā)學生想象,從而感悟趕海的樂趣。
全文共五個自然段,文字優(yōu)美,富有情趣。教學第一自然段時,通過播放學生熟悉并喜愛的歌曲《大海,我的故鄉(xiāng)》,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學生對大海的向往和回憶,抓住“每當……便……”的句式,體會趕海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第二自然段一個“鬧”字特別有趣,童年時代都喜歡玩、鬧,帶有一種興奮的心情。通過師生對“鬧”的表演,使感受到趕海的快樂和有趣。
第三自然段是全文重點,圍繞“趣”字,讓學生找找文中“為了表現(xiàn)趕海的趣,作者抓住了哪幾件事來寫的?”學生很迅速找出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龍蝦”。“這幾件事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件?為什么?比較詳細的是哪一件?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通過這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從不同的角度去感悟趕海的快樂。有趣的幾個情境,還讓小組的同學進行表演,使學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體驗中講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尤其是抓住幾個語氣詞的朗讀,從而既體會到樂趣,又理清了課文的條理,并教會學生在平時開展過活動進行習作時也要象課文一樣有條理的寫清每一件事。
第四自然段略寫,寫的是趕海之后海邊的“平靜”,習作寫活動時很多學生結尾都是“今天真開心呀”,教會學生寫活動之后平靜下來做什么了,能給文章一個很自然的結尾。
第五自然段又播放音樂,讓學生感受到趕海的樂與美,首尾呼應。
學習課文,既要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的樂趣,同時又要教會學生寫作表達能力,這才是語文課應該教給學生的。
《趕海》教學反思 篇5
一、做得比較好的方面:
1、在執(zhí)教這篇課文時,我一直立足于本課的“趣”,設計了多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們去讀趣、找趣、品趣、說趣、演趣。因此,本節(jié)課的優(yōu)點是課堂氣氛和諧,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學生敢說、敢評、敢演、敢問,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2、把學生帶入情境。一開始上課,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鄉(xiāng)》這首歌曲,優(yōu)美的旋律縈繞在課堂里,立即讓學生們的思緒插上了翅膀,她們想到了美麗的大海,想到了在海邊捉貝殼的情形,于是也“鬧”著趕快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我就出示了有關大海的優(yōu)美畫面,喚起了學生對大海的美好印象,接著讓學生用一個詞來表達對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課題“趕海”,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的詞匯量,又為學習課文作了鋪墊,同時也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
3、抓住趕海“趣”字,再現(xiàn)趕海的快樂。文中描寫了追趕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蝦幾件事,我便采用讓學生讀讀、想想、演演、再讀讀的方式去再現(xiàn)課文的情境。如有個孩子在做完“摸”的動作后,讀“摸海星”這段時,讀得特別慢,我笑著問他:為什么這樣讀?并通過對比讀,更能體會那一聲摸到海星后“嘿”的驚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蝦”重點部分時,除了讀之外,還加上了生動的表演,其實孩子們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過不同的表演讓孩子們體會文中“威風的大蝦再也神氣不起來了!”的句子,學生們在興致勃勃中對動詞“捏”的準確使用更心領神會了。當然我所指名表演的.是班上比較有表演天分的學生,他的一聲“哎喲”以及不停地甩手等,為課堂增添了好的氣氛,在“捏大蝦”我讓他伸手頭頂扮大蝦,并說說大蝦的想法,好多學生暢所欲言,精彩的語句給課堂帶來了歡樂的氣氛。
4、以讀感知。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反復讓學生進行朗讀,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這樣一次一次的閱讀理解,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學生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大綱》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的煩瑣講解,又培養(yǎng)了他們獨自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三年級的語文學習,其實讀還是最重要的,沒有反復的閱讀,沒有進入情景的朗讀,文章不能走進學生內心,學生就很難理解課文。因此,我利用多種形式、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讀,讓學生在美美地讀中品味《趕海》的情趣。
同時,通過反復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淀,有利于以后寫作水平的提高。
二、做得不足的方面:
1、教學時重視了各種形式的讀,但品詞品句部分做得不夠。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注重教會學生“品詞品句”的方法。使學生學以致用。
2、引導學生說趣做得不夠。課文后面有一題是“說說在你童年的記憶里,發(fā)生過哪些趣事?”本來打算在課中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打開想象的閘門,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發(fā)揮想象,口頭練說,課外與課內有機結合——說說自己童年的趣事?然后再把它放在課后進行小練筆,這樣效果就會更好些。但因為前面花的時間較多,后面時間較緊,因此,我最后就把這個環(huán)節(jié)省略了。
3、課文中有許多動詞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應該引導學生品味,然后結合寫作,讓學生懂得以后在寫作中可以通過使用動詞這種形式把文章寫得更具體、更生動有趣。
4、在“鬧”字的理解上,雖然我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去體會,但指導不到位,沒有引導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感覺,反而是后來的環(huán)節(jié)中提到了;還有在“追趕浪花”這一趣事上,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想象浪花不時回頭,小作者追浪花會和浪花相碰的情景,這才是追浪花的樂趣呢,我竟然沒有讓學生去想象,這說明我在備課時,有些細節(jié)方面沒有關注到。
5、我的教學語言雖然生動有趣,但是有時口語太多,教學語言還不夠精煉。
不過這節(jié)課還是有許多收獲,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不也是進步嗎?
《趕海》教學反思 篇6
一、教材簡析:
1.整體課文分析
《趕海》是蘇教版三年級的一篇課文,文章以倒敘的方式為我們回憶了“我”在童年時代跟舅舅趕海的“趣”事。
2.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借助具體語言,感受“我”童年趕海時的樂趣,激發(fā)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點及難點:借助具體的語句體會趕海的樂趣,積累運用語氣詞,動詞。
二、設計思路及理念:
《趕海》一文雖然文字輕松、語言活潑,但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如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融入到課文描繪的情境中去,就成了我們最值得研討的地方。因此,在執(zhí)教這篇課文時,我緊扣“趣”字,設計問題:這么多有趣的事,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件?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營造出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另外,通過欣賞歌曲《大海啊,故鄉(xiāng)》、圖片展示形態(tài)各異、五彩繽紛的海星、海螺,拉近學生與大海的距離,讓學生很快的融入到課文中。整節(jié)課的實施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們去讀趣、找趣、品趣、說趣、演趣、寫趣,使課堂氣氛和諧,充滿了生命活力,教師鼓勵下的學生敢說、敢評、敢演、敢問,真正做到了師生互動、課堂靈動。
三、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板書:追浪花)
1.課前播放<大海啊,故鄉(xiāng)>.閉眼邊欣賞邊想象畫面.
2.你腦海中浮現(xiàn)了什么樣的畫面?(學生發(fā)揮想象)
3.美妙的歌聲仿佛又把我們帶到蔚藍的海邊.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再次跟著小作者一起去趕海.(板書課題,齊讀)
[設計理念]情境導入。鼓勵孩子插上了翅膀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想象大海的畫面,喚起了學生對大海的向往,自然地引入課題“趕海”,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思維,又為學習課文作了鋪墊,同時也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
二、初讀課文——找“趣”
過渡:潮退了,告別了可愛的浪花,小作者又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1.打開課文,快速地讀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總結,相機板書:抓海星 捉螃蟹 捏大蝦)
2.默讀你最感興趣的事情,畫出讓你覺得有趣的字詞,句子甚至是標點符號!然后再大聲地讀一讀最喜歡的片段。
三、品讀課文,體驗“趣”
(一)、抓海星
1.引導學生讀好“摸呀摸呀”。
以讀代講:你為什么把“摸呀摸呀”讀那么慢啊?
這樣摸會把小海星嚇跑的.
2.想看看可愛的小海星嗎?(出示圖片)
3.指導感情讀出喜愛之情。
鼓勵性的評價: 你笑著讀這個”嘿”這句話,讀得真棒
4.讓我們學學他,邊笑著讀邊加上你的動作,一起來感受下摸海星的樂趣!齊讀
小結:這短短的一句話,我們從一個動作”摸呀摸呀”、一個語氣詞“嘿”、甚至一個不起眼的小感嘆號都感受到了一幅生動有趣的畫面。我們文中像這么有趣的畫面還有很多呢,你還覺得哪件事特別有趣呢?
(二)、捉螃蟹
1.指名讀覺得有趣的句子.
質疑:那個低著頭的小伙伴在尋找什么? ---捉螃蟹
2.同學們,螃蟹好捉嗎?
從文中哪兒看出來這家伙一點兒都不好對付? ---東逃西竄
3.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表演東逃西竄.
4.為什么要東逃西竄呢? ----不愿意乖乖地被人捉住。
順勢理解“不甘束手就擒”的意思
5.想象此時螃蟹的心理---慌張 惶恐 恐慌 緊張
引導讀出螃蟹的內心.
(想象畫面邊讀邊加上動作.)
6.演趣。同桌兩人合作,多讀讀嘗試表演。(教師指導)
7.指名表演。老師也想湊湊熱鬧讀旁白.
師生對話:
a.他為什么只努努嘴兒,不作聲? ----怕螃蟹跑了
b.問表演的學生:捉到了嗎?
c.被螃蟹夾疼嗎?那以后還敢不敢捉了?
小結:同學們,努著嘴兒的小伙伴,四處逃竄的螃蟹,以及那“哎呦”一聲的疼痛大叫,都讓我們體會了捉螃蟹的樂趣,你們能通過朗讀讓人感覺到其中的樂趣嗎?如果邊讀邊想象捉螃蟹的畫面,就會讀得更好了
(指名讀,評價.齊讀)
(三)、捏大蝦
1. 讀趣。
對比句子:
咦,怎么我的腳也癢癢的?低頭一看,哦,原來是一只大蝦在逗我呢!
怎么我的腳也癢癢的?低頭一看,原來是一只大蝦在逗我。
a. 指名對比讀.你喜歡哪句?為什么?
b.指名讀“咦”的句子,讀出了什么感受?---疑惑
“哦”的句子讀出什么感受?---恍然大悟
2.分組,男女生對比讀.
3.大蝦是怎么逗我的? 抓住“逗”字體驗“趣”。
b.讀這句時你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只怎樣的大蝦? ---威風凜凜、神氣、得意
從哪兒感受到它的威武了?----“搖擺”
c.隨機指導讀出相應的感受
d.伸出雙手,當作長須,加上表情品讀大蝦的神氣
e.難怪作者說它活像“戲臺上的一員武將”呢!
(多媒體出示大蝦和武將,談相似之處,將_____比作______感受比喻句的妙用。
f.這大蝦的樣子還真有點嚇人呢,小作者怕嗎?從哪兒看出來?
g.知道朗讀:重點抓住以下詞語指導朗讀,預設:
(1).“輕輕”
評價:你太用力了吧,會把大蝦嚇跑的.
你捏的可真小心啊.
(2).“只一捏”
評價:你捏的太辛苦了,不該是“只一捏”
你捏的真輕松
(3).“再也”
評價:都成俘虜了,你怎么還這么神氣呢?
h.大蝦成了你的俘虜,你能用上語氣詞對它說句話嗎?
哈哈,看你還怎么神氣.
嘿嘿,看你往哪里逃.
i. 讀到這里,很多同學手里和心里一定也已經(jīng)癢癢的了,讓我們伸出手來,一邊讀,一邊捏一捏這只大蝦。齊讀捏大蝦部分。
[設計理念:]引導學生讀讀、想想、演演、再讀讀的方式去再現(xiàn)課文的趣味。通過各種語言評價方式,多種形式的讀,不同形式的表演引導,鼓勵學生各自獨特的體驗,激發(fā)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總結趣事,延伸海“趣”
過渡: 1.(聯(lián)系板書)剛才我們同小作者和他的小伙伴們一起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蝦,沙灘上其他人在干什么呢?
2.出示句子: 這時,沙灘上已經(jīng)有很多人了,他們有的捉螃蟹,有的撈海魚,有的撿貝殼……
a.這句話讓你感受到什么?(人多,熱鬧)
b.從哪兒感受到的?”有的…有的…有的…”
c.揭示排比句: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似排列的句子
3.指導區(qū)分讀出節(jié)奏快慢,聲音高低,感受人多,熱鬧
4.其實還有很多趣事藏在省略號里呢,我們大家一起來邊看圖邊想象。
5.填上合適的動詞,出示:
_拾_海螺 _撈_海蠣子 __捉_海參 __撈_海帶 各種海魚和生物都可能被海水帶上來
(過渡):趕海除了可以讓我們大飽口福,還可能撿到許多精致的貝殼海螺等,做成掛件,風鈴呢
[設計理念]:既認識了省略號的作用,加強了學生對表示動作的詞的概念,又利用插圖,發(fā)揮想像,練習了說話。
5.總結:這些趣事真讓人回味無窮.同學們,老師想跟大家一起來讀讀第三自然段,享受下趕海的喜悅,好嗎?(播放音樂)
(五).回歸大海,回味趣事
(過渡:)快樂的時光總過的很快,不知不覺,太陽偏西了,趕海的人們三三兩兩地離去,每個人的籮筐里都沉甸甸的,這時的大海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
1.生自由讀第四自然段(出示晚圖)
你腦海里浮現(xiàn)了什么樣的畫面呢?---平靜的美
柔和的晚霞,輕柔的海風, 真是舒服極了.我又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最愛的的歌.
引讀:小時候,媽媽對我講……
這支歌兒在文中一共出現(xiàn)了幾次?
a.開頭提到,結尾再次提到,這就叫----首尾呼應.
b.小作者為什么這么喜歡這支歌呢?
出示練話:每當我唱起這支歌,便想起童年趕海_________的趣事.有趣在哪兒?----(變化板書:由“?”變成“……”)
過渡:趕海,給小作者帶來很多很多樂趣,在你童年的記憶里哪些事給你帶來樂趣了呢?
三.總結全文,拓展寫“趣”
(聯(lián)系板書,過渡):趕海趣事真多啊,可小作者只選了兩件事,通過有趣的動作,大蝦、螃蟹可愛的樣子,以及妙趣橫生的語氣詞,向我們展現(xiàn)其中的樂趣,其他只是一筆帶過。這樣由總到分和詳略適當?shù)膶懽鞣椒ê苤档梦覀儗W習。
小練筆:在 ____上填上準確的動詞或生動形象的樣子,在( )中添加恰當?shù)恼Z氣詞,說一說挖海螺的趣事!
來到海邊,( ),沙灘上好多人啊!他們有的___ ,有的___ ,還有的___ ……我___ 開一塊塊石頭,仔細找,( ),好多五顏六色,形態(tài)各異的海螺 ___ 在沙子里。___!它們有的像___有的像___還有的像___,我只輕輕一挖, ( ),它們就全成為我的“戰(zhàn)利品了”.
(適時出示海螺圖片,便于學生了解海螺的形狀)
總結寫法:今后作文中可多學學這些寫作方法寫一寫自己童年的趣事,
同學們,童年趕海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樂趣, 難忘童年,難忘趕海,難忘大海, 讓我們在<大海啊,故鄉(xiāng)>這首歌中再次重溫那溫馨的日子.
板書
趕海
追浪花
總 撈海魚 撿貝殼 拾海螺 撈海帶
趣 ?(……) 抓 海星
分 捉 螃蟹
捏 大蝦
教學反思:
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每次指導學生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力爭做到在讀中理解、感悟課文。實際教學中,雖然將三件趣事的順序打亂了,但課堂反而更輕松,靈動了,擁有了主動權的學生興趣也空前高漲,思維相當活躍,充分發(fā)揮了他們的主體作用。
一、以趣激趣,趣在文字
全文共寫了六件事,卻只詳細描寫了后兩件事。“抓螃蟹”通過對螃蟹心理的猜度“不甘”引出它的動作“東逃西竄”,活脫脫的展現(xiàn)了螃蟹的狼狽,“捏大蝦”則通過大蝦被捉前后的對比:由主動的挑逗、不可一世到后來的被捉,泄氣,一切只緣于我的“只一捏”,抓住這些細節(jié),學生想不感興趣都難。
二、以讀展趣,趣在再現(xiàn)
課文語言活潑,用詞準確、傳神,尤其是第三段中的四個語氣詞,更是將作者當時的驚喜、好奇、疑問、恍然大悟等內在心理展示的淋漓盡致,因此,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情趣,入情入境,還原課本情景,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每一個學生都成為了最好的朗誦者。
三、以寫說趣,趣在表達
本文既值得我們深入淺出的推敲、學習,同時也是一篇好的范文,對于指導學生的習作大有好處。其次,文章的六件事中只是詳寫了兩三件,而略寫的部分就為我們的實踐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因此,我邀請學生學會用上一些語氣詞,恰當?shù)膭釉~和總分,詳略的手法寫一寫挖海螺的趣事,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又能促進習作水平的提高。
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在課堂上應努力營造一個寬松,愉悅,融洽的學習語文的氛圍,把學生看成自己的朋友,去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看,聽,說,讀,演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閱讀實踐;在興致盎然的閱讀實踐中,感受成功帶來的閱讀樂趣;在具體形象的閱讀實踐中,初步了解和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有效的培養(yǎng)。
盧梭說的“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也許就是這個道理吧。
《趕海》教學反思 篇7
《趕海》是蘇教版第六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著舅舅趕海的一件事,抒發(fā)了“我”熱愛大海,熱愛童年生活的真摯情懷。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淺顯,主要通過指導學生朗讀來領會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語感。下面就針對第一教時的教學談談我的設計意圖。
一、激情入境
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和認真閱讀的習慣,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就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全身心地、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新知識的活動中去。
本課一開始,我就出示了有關大海的優(yōu)美畫面,喚起了學生對大海的美好印象,接著讓學生用一個詞來表達對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課題“趕海“,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的詞匯量,又為學習課文作了鋪墊,同時也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
二、以讀感知
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說課稿《趕海》: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反復讓學生進行朗讀,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
在讀書前,學生已經(jīng)針對課題進行了質疑,所以他們迫切地想通過學習來尋求解答。一開始,我讓學生自己來提出學習要求,在第一次讀書中解決了生字新詞和讀通課文。第二次讀書時,我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通過閱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理清了課文脈絡。第三次,我讓學生帶著一定的感情,配上音樂來讀書,學生進一步感悟了課文。
這樣一次一次的閱讀理解,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學生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大綱》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的煩瑣講解,又培養(yǎng)了他們獨自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
同時,通過反復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淀,并將感悟品位的文字通過激情朗讀表達出來。
三、重視字詞教學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識字、寫字還十分重要。這堂課,我充分借助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來豐富識字教學,并留有時間讓學生當堂寫字,對于寫字姿勢正確的同學給予表揚,不正確的及時糾正,這樣做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整堂課我就是從以上幾方面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讓學生真正地做學習的主人。
《趕海》教學反思 篇8
《趕海》是一篇婉轉動人、帶有濃濃童趣、童真的課文。全文的內容也緊緊圍繞“趣”字來展開,重點描寫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蝦”等場景來展開的。語句讀來妙趣橫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一、做得比較好的方面:
1、在執(zhí)教這篇課文時,我一直立足于本課的“趣”,設計了多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們去讀趣、找趣、品趣、說趣、演趣。因此,本節(jié)課的優(yōu)點是課堂氣氛和諧,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學生敢說、敢讀、敢演,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2、把學生帶入情境。一開始上課,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鄉(xiāng)》這首歌曲,歡快的旋律縈繞在課堂里,立即讓學生們的思緒插上了翅膀,她們想到了美麗的大海,想到了在海邊捉貝殼的情形,急著趕快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
3、抓住趕海“趣”字,再現(xiàn)趕海的快樂。文中描寫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蝦幾件事,我便采用讓學生讀讀、想想、演演、再讀讀的方式去再現(xiàn)課文的情境。如有個孩子在完“摸”的動作后,“摸海星”這段時,讀得特別慢,我笑著問他:為什么這樣讀?并通過對比讀,更能體會那一聲摸到海星后“嘿”的驚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蝦”重點部分時,除了讀之外,還加上了生動的表演,其實孩子們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過不同的表演讓孩子們體會文中“威風的大蝦再也神氣不起來了!”的句子,學生們在興致勃勃中對動詞“捏”的準確使用更心領神會了。當然我所指名表演的是班上比較有表演天分的學生,他的一聲“哎喲”以及不停地甩手等,為課堂增添了好的氣氛,在“捏大蝦”我讓他伸手頭頂扮大蝦,并說說大蝦的想法,好多學生暢所欲言,精彩的語句給課堂帶來了歡樂的氣氛。
4、以讀感知。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反復讓學生進行朗讀,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這樣一次一次的閱讀理解,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學生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
因此,我利用多種形式、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讀,讓學生在美美地讀中品味《趕海》的情趣。同時,通過反復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淀,有利于以后寫作水平的提高。
二、需要改進的方面:
1、語文課上要有瑯瑯讀書聲。這里說的“充分地讀”,并非是無目的、無要求的泛讀,我們提倡的朗讀是一個要求逐漸提高,螺旋上升的訓練過程,是指有理解、有體驗、有感受、能傳情達意,包含著讀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對文本的思索與體驗的朗讀。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根據(jù)對文本的理解大膽朗讀。
2、我再一次體會到了教學機智,感受到了教師備課、精心設計各種有新意的教學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學生的“學”“悟”服務,讓學生更有興趣、更輕松地學習,豐富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讀寫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
這節(jié)課學習“追浪花”和“捉螃蟹”時,沒有徹底放手讓學生品讀和感悟,多少有點牽著學生鼻子走過場的痕跡,令人遺憾。在今后的教學中,還需進一步深鉆教材,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趕海》教學反思 篇9
《趕海》是一篇婉轉動人、帶有濃濃童趣、童真的課文。在文中,一直縈繞在耳邊的就是那首動人的歌曲“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xiāng)……”對呀,小作者對大海的這一份依戀、這一份濃情、這一份長大后仍揮之不去的大海情結,就構成了這飽含深情的趕海……
在執(zhí)教這篇課文時,我一直立足于本課的“趣”,設計了多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們去找趣、讀趣、品趣、說趣、寫趣,讓他們在美美地品讀完本課之后仍戀戀不舍。反思我的教學,在此重溫一些課堂上的設計思路。
1、開課激趣、帶入情境。首先,在學生們進入課堂時,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鄉(xiāng)》這首歌曲,優(yōu)美的旋律縈繞在課堂里,立即讓學生們的思緒插上了翅膀,她們想到了美麗的大海,想到了在海邊捉貝殼的情形,于是也“鬧”著趕快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
2、抓住趕海趣事,再現(xiàn)情境。文中描寫了追浪花、摸海星、捏大蝦、抓螃蟹幾件事,我便采用讓學生讀讀、想想、演演、再讀讀的方式去再現(xiàn)課文的情境。如有個孩子在做完“摸”的動作后,讀“摸海星”這段時,讀得特別慢,我笑著問他:為什么這樣處理?他說:摸海星可不容易,我得留點神,否則海星就溜走了!說得太好了!其實孩子們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更能體會那一聲摸到海星后“嘿”!的驚喜了!“捏”讓孩子們比較“捏”與“按”的不同,通過不同的力度讓孩子們體會文中“威風的大蝦再也神氣不起來了!”的句子,學生們在興致勃勃中對動詞“捏”的準確使用更心領神會了。
3、拓展說話,引導說趣、課外寫趣。在文中我引導學生打開想象的閘門,思考:海灘上的人們有的在 ,有的在,多么!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發(fā)揮想象,口頭練說,課外與課內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趕海》教學反思 篇10
一、欣賞歌曲,導入課文
1、我們來聽一首歌,播放“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xiāng)┄┄”
2、這是一首贊美大海的歌,這動聽的歌仿佛把我們帶到了海邊。那藍藍的海水,潔白的浪花,金色的沙灘,五彩的貝殼……多么令人向往呀!上節(jié)課老師和大家一起初步學習了這一課,誰來說說趕海給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板書:趣
二、感受趣味,體會寫法
師:輕輕打開課本,想一想作者給我們仔細介紹了哪些趣事。
板書:追浪花 摸海星 捉螃蟹 捏大蝦
師:這節(jié)課我們體會作者怎樣把這些事寫具體,寫有趣的。選自己喜歡的事,找一找從哪些詞語里看出“趣”的。小聲讀一讀。
片段1“追浪花”
你喜歡這里的哪個地方?這是寫浪花樣子的句子。如果這樣寫:只有浪花還翻卷著,然后慢慢退去。怎樣?老師告訴你這是一個擬人句,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個句子。
片段2 “抓海星”
出示描寫“抓海星”的句子,
生:(讀)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師:你從哪兒看出有趣?板書:摸呀摸呀 這個同學會從動詞中體會里面的趣味。把這個詞語畫上。你覺得抓海星容易嗎?
師:摸海星不容易,所以要專心地摸。你再讀一讀這句話。
師:哪個字最能表現(xiàn)“我”摸到海星之后的心情?別人都沒有耐心,只有你有耐心摸到了,并且還是一個五顏六色的海星,此時你的心情怎樣?你要是笑著讀這個“嘿”字,會讀得很好。你試試。
師:這只小海星很狡猾,趁你不注意,它突然身子一扭,從你手里滑落了,又鉆進海水里了。誰再來抓一次?
師:這次捉住了嗎?
生:捉住了。
師:這次可要抓牢了。
師:分男女生讀。
片段3:“捏大蝦”
生:(讀)咦,怎么我的腳也癢癢的?低頭一看,哦,原來是一只大蝦在逗我呢!它搖擺著兩條長須,活像戲臺上的一員武將。我輕輕伸過手去,只一捏,這武將就成了我的俘虜,再也神氣不起來了。
師: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聽清要求:把這只大蝦讀進你的腦海里。
師:這是一只 和 的大蝦。
師:你從哪個字中體會出這是一只頑皮的大蝦?板書:逗 一個“逗”字把大蝦的頑皮寫出來了。讀一遍。
師:哪句話寫出了大蝦神氣的樣子?這是一個比喻句。
生:(讀)它搖擺著兩條長須,活像戲臺上的一員武將。
師:板書:搖擺……活像……
師:為什么說它活像一員武將?看多媒體演示古裝戲里的武生形象
師:此時,這只大蝦好像在說什么?
師:這只大蝦怎么又成了神氣不起來的大蝦的呢?有一個字寫的很好。板書:捏 把這個字放在句子里,看誰能讀好。
師:假如是你捏到了這只大蝦會對它說些什么?
師:齊讀 這正是蚊子找蜘蛛——自投羅網(wǎng)。
片斷4:“捉螃蟹”
師:你覺得哪個地方寫出了趣味?“束手就擒”這個詞本來是用在誰身上?假如這個句子這樣寫:螃蟹不想被抓住,跑到這兒,跑到那兒,還有趣嗎?
師:這只螃蟹真太膽大,太猖狂了。
總結:盡管小海星那么狡猾,螃蟹那么猖狂,大蝦那么威風凜凜,可是最后它們還是成了小伙伴的“戰(zhàn)利品”,趕海實在太有趣了!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這么快,不知不覺中,夕陽已經(jīng)西下,他們披著晚霞的余暉,迎著涼爽的海風,聽著海鷗的鳴叫,背著大海送給我們的禮物,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大海。
結尾:再次欣賞《大海啊,故鄉(xiāng)》,回味趕海給我們帶來的無窮樂趣。
三、讀寫結合,訓練寫作
學完課文,不知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在這篇課文里作者用了很多動詞,抓海星的時候用了“摸呀摸呀”,捉大蝦時用了“捏”,寫浪花,螃蟹、大蝦時用了比喻句和擬人句,這不僅讓語言活潑了,還讓這些事更有趣味性。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我們不妨學一學作者的寫作方法,寫一寫我們自己的生活,把快樂與大家分享。
師:同學們都喜歡玩溜溜球,這是一位同學寫的一個玩溜溜球的片斷:
玩溜溜球真有趣。把食指套在繩子的圓環(huán)上,將溜溜球用力往下甩,“嗖”的一聲,溜溜球就出發(fā)了。到了最底端就開始轉圈圈。隨著手在空中一起一落,溜溜球就像雜技演員跳蹦極,一會兒向上,一會兒向下。
師:瞧,小作者正是用了一些動詞和比喻句,如“甩”“出發(fā)”“轉圈圈”“一起一落”,“溜溜球就像雜技演員跳蹦極,一會兒向上,一會兒向下。”把玩溜溜球寫得生動又活潑,叫人讀了之后就想趕快玩玩溜溜球。
出示:真有趣。請同學們說一說干什么真有趣。
生:拍皮球 捉泥鰍 吹泡泡 滑旱冰 游泳 ……
出示:吹氣球真有趣。
。
大家都吹過氣球,每人試著給同桌說一說。然后找兩個同學練說。
作業(yè):圍繞“做什么真有趣。”這個句子寫一段話。
板書: 趕海
追浪花:回過頭來
有趣 摸海星: 摸呀摸呀
捉螃蟹: 東逃西竄
捏大蝦: 逗 搖擺……活像……
《趕海》一課教學反思
3月20日(星期五)我參加金水區(qū)名師教研活動,上了《趕海》這節(jié)探索課,課后和金東片區(qū)各校老師參加的議課,感觸很多,收獲不少。
一、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
《趕海》是蘇教版第六冊第11課,敘述了作者童年時代跟著舅舅趕海的一些趣事,抒發(fā)了熱愛大海,難忘童年生活的真摯情懷。全文的內容緊緊圍繞“趣”和“樂”來展開,重點描寫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蝦”等有趣的場景。課文行文流暢,內涵淺顯明朗,字里行間充滿活潑和真摯,很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和情感實際。分析通篇課文,寓意簡明,可深挖的“點”不多,教學回旋余地相對較小,故采用抓朗讀訓練學生語感,引導學生領會課文生動活潑的寫作特點,以讀寫結合的方法訓練學生寫作結束的教學方式。
二、做得還比較滿意的方面
1、在執(zhí)教這篇課文時,我首先立足于本課的“趣”,開動腦筋,設計多個環(huán)節(jié),千方百計引導學生們讀趣、找趣、說趣、品趣、因此,本節(jié)課課堂聽講、課堂討論的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高漲,整節(jié)課充滿活力,令講者和聽著有回味之感。
2、先把學生導入意境。開始上課,首先播放《大海啊,故鄉(xiāng)》這首旋律優(yōu)美,意境深長的歌曲,動人的旋律回蕩在教室,接著我用優(yōu)美的語言對大海的美景進行描述,喚起學生對大海的美好印象和無限向往。在課文結束時,《大海啊,故鄉(xiāng)》的旋律又一次響起,讓學生隨著美妙音樂進入意境,再次回味趕海的樂趣。
3、創(chuàng)設閱讀場境,體味趕海快樂。文中描寫了追趕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蝦幾件趣事,我采用“有扶有放”的教學方法,巧妙設計教學情景,重點指導學生學習“摸海星”、“捏大蝦”兩個片段,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開動腦筋,讓身心沉浸在作者文字所呈現(xiàn)的意境之中。在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設計了兩個情景,一是“摸海星”,為了讓學生讀出“摸呀摸呀”的動作感覺和過程感覺,特意設計這樣的問題:“你從哪個詞語中體會到了摸海星的‘趣’?”,“你從‘摸呀摸呀’這個動詞中體會到了什么?”學生在思考中找到了“動作感覺”和“過程感覺”,再讀時效果就明顯不一樣。還有,創(chuàng)設了抓到海星之后,海星滑落到水里,讓學生反復閱讀此句,體會摸海星的不容易,這樣才能感受抓到海星后的喜悅和興奮之情。這樣的閱讀過程不僅充滿趣味,而且層層遞進,感情充沛,效果出奇,把學生引進了文本內核,最終的閱讀效果是比較精彩的。
在片段“捏大蝦”中,我又設計了“讓大蝦讀進了你的腦海里”為閱讀重點,同學們一聽說讓大蝦讀進了你的腦海里,自然會激起閱讀興趣,無限想象,結果不僅讀得專心,而且體會得也有深度,心生意境。
4、讀寫結合,培育寫作能力。創(chuàng)新是課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目標,小學生模仿能力強,課文中的某個詞語,某個句子,或者寫作技巧都是學生模仿、提高寫作技能的對象和樣板。在這篇課文里,值得學生學習借鑒的地方也不少,如課文起頭部分和結尾部分的“首尾呼應”,課文中許多動詞用得也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還有描寫事物時運用的比喻句、擬人句等。根據(jù)三年級寫作教學的重點和任務,采用讀寫結合方法,設計了圍繞“做什么真有趣。……”說一段話的訓練。由于設計精心,學生思維活躍,僅用幾分鐘練習,都能準確運用動詞以及擬人句、比喻句說出一百字左右,語言活潑,生動有趣的片段,令在場聽課老師為之感到滿意。
三、需要改進的方面:
1、語文課上要有瑯瑯讀書聲。這里說的“充分地讀”,并非是無目的、無要求的泛讀,我們提倡的朗讀是一個要求逐漸提高,螺旋上升的訓練過程,是指有理解、有體驗、有感受、能傳情達意,包含著讀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對文本的思索與體驗的朗讀。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根據(jù)對文本的理解大膽朗讀。
2.我再一次體會到了教學機智,感受到了教師備課、精心設計各種有新意的教學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學生的“學”“悟”服務,讓學生更有興趣、更輕松地學習,豐富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讀寫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
這節(jié)課學習“追浪花”和“捉螃蟹”時,沒有徹底放手讓學生品讀和感悟,多少有點牽著學生鼻子走過場的痕跡,令人遺憾。在今后的教學中,還需進一步深鉆教材,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最后,借此機會感謝各位領導、同仁給予的指導和支持。
《趕海》教學反思 篇11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23個生字,其田字格上面的11個字只識不寫。
3、初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童年時趕海的樂趣,激發(fā)學生熱愛大海、熱愛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朗讀來初步領會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出示大海的動態(tài)畫面。
2、說說對大海的印象,出示( )的大海。
3、板書:海,用海口頭組詞。
4、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是與海有關的,題目叫趕海,板書:趕。
5、齊讀課題,學生質疑。
二、初讀課文。
1、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課文,你準備怎么學習呢?
2、 出示要求:
(1) 自讀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 自學生字新詞。
(3) 標好自然段序號。
3、 檢查。
(1) 認讀生字新詞,師相機正音。
暑假 舅舅 努努嘴兒 束手就擒 夾住 癢癢的
大蝦 一捏 俘虜 偏西 滿載而歸
螃蟹 嘿 不甘 東逃西竄 哎喲
大螯 咦 吹拂 哼
(2) 你覺得課文中哪些句子最難讀,讀給同學們聽聽。相機出示難讀的句
子.
4、 同學們已經(jīng)讀通了課文,剛才你們提了許多問題,現(xiàn)在請同學們讀一遍課文,
看看哪些問題能自己解決。
5、 把你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讀讀。(配上音樂)
三、學習生字。
1、 出示生字,齊讀,說說你認為哪個生字比較難寫。
2、 指導學生記住難寫的字。
3、 指導學生描紅,注意坐姿。
四、作業(yè) 。
1、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 抄寫生字詞語。
《趕海》教學談
《趕海》是蘇教版第六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著舅舅趕海的一件事,抒發(fā)了“我”熱愛大海,熱愛童年生活的真摯情懷。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淺顯,主要通過指導學生朗讀來領會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語感。
一、激情入境
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和認真閱讀的習慣,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就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全身心地、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新知識的活動中去。
本課一開始,我就出示了有關大海的優(yōu)美畫面,喚起了學生對大海的美好印象,接著讓學生用一個詞來表達對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課題“趕海“,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的詞匯量,又為學習課文作了鋪墊,同時也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
二、以讀感知
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反復讓學生進行朗讀,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
在讀書前,學生已經(jīng)針對課題進行了質疑,所以他們迫切地想通過學習來尋求解答。一開始,我讓學生自己來提出學習要求,在第一次讀書中解決了生字新詞和讀通課文。第二次讀書時,我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通過閱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理清了課文脈絡。第三次,我讓學生帶著一定的感情,配上音樂來讀書,學生進一步感悟了課文。
這樣一次一次的閱讀理解,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學生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大綱》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 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的煩瑣講解,又培養(yǎng)了他們獨自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
同時,通過反復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淀,并將感悟品位的文字通過激情朗讀表達出來。
三、重視字詞教學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識字、寫字還十分重要。這堂課,我充分借助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來豐富識字教學,并留有時間讓學生當堂寫字,對于寫字姿勢正確的同學給予表揚,不正確的及時糾正,這樣做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整堂課我就是從以上幾方面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讓學生真正地做學習的主人。
《趕海》教學反思 篇12
3月28日上午第二節(jié)課,我上了《趕海》的第二課時,上完后,展清老師給了我很高的評價,幾個聽課的老師也一致叫好!我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真所謂“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1、本節(jié)課最明顯的優(yōu)點是課堂氣氛和諧,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學生敢說、敢評、敢演、敢問,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2、教師努力將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的學習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獲得比教材本身更豐富的知識。比如我在教學“鬧著”這個詞語時,讓學生先聯(lián)系平時自己會怎樣鬧著要爸爸媽媽去某個地方或買某個東西,再想想當時“我”會怎樣鬧呢?學生由于有生活經(jīng)驗的鏈接,把當時“我”怎么鬧著去趕海的情景表演地栩栩如生。
3、無論課堂內外,如果我們的教學僅著眼于非日常生活世界,將知識與生活剝離,斷了與生活聯(lián)系的筋脈,那知識將顯得多么枯燥乏味,學習也不再是一種自然生發(fā)與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的親歷經(jīng)驗的積累。學生的地位由“學習者”降格為“受教育者”其單向被動承受之意便凸現(xiàn)出來。
4、語文課堂應該回歸生活,讓學生在自然真實的生活中主體內化、主體自悟,真正實現(xiàn)對學生生命的喚醒,點拔與鼓舞,并促進學生主體的終身發(fā)展。
《趕海》教學反思 篇13
《趕海》是蘇教版第六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著舅舅趕海時發(fā)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抒發(fā)了“我”熱愛大海,熱愛童年生活的真摯情懷。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淺顯,主要通過指導學生朗讀來領會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語感。
上了這篇課文,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我反思如下:
一、激qing入境
1、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皇追浅:寐牭母琛#úシ舊lash動畫《趕海的小姑娘》)
2.知道什么是趕海嗎?(師介紹:大海退潮后,人們常去海邊撿貝殼、撈海帶、玩耍等,我們把這些活動稱為趕海。)
3、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第十一課《趕海》。(師板書課題)
“趕海”這種事情,對這些生長在江南的孩子來說,是很希奇的一件事情,我自己也曾經(jīng)利用假期去過一次青島,才對海有了一些印象,但也沒有充分感受到“趕海”的樂趣。所以在教學的時候,為了給學生增強一些海的感覺,我就特意在課的一開始,就播放flash動畫《趕海的小姑娘》呈現(xiàn)出有關大海的優(yōu)美畫面,同時伴有海浪海風的聲音,和優(yōu)美的歌聲。學生覺得很新奇,興趣一下子就提起來了。
喚起了學生對大海的美好印象,接著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對大海的印象,自然地引入課題“趕海”,說說對“趕海”的理解。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的詞匯量,又為學習課文作了鋪墊,同時也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
二、以讀感知
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反復讓學生進行朗讀,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力求真正做到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
過渡:“我”童年趕海時,是一個怎樣的情景呢?在趕海的過程中,“我”的心情怎樣呢?我們來細細地閱讀課文。
1、講讀第2自然段時引導學生了解這一自然段講了哪幾個意思?
①舅舅帶我去趕海。抓住關鍵詞“鬧”:我為什么“鬧”?會怎樣“鬧”?
( “鬧”,既說明是再三的要求,又體現(xiàn)兒童的特點。)
②到了海邊,“我”看到海水“嘩嘩”往下退,浪花不時回過頭來。
你想親眼看一看這樣的情景嗎?(出示浪花畫面)
看到這樣的情景,耳聽著浪濤拍岸的聲音,你想說些什么?
作者看到這樣的大海,他又是怎么寫的?指名讀。
③我興奮極了,追趕浪花。指導朗讀,讀出“興奮極了”。
小結:這一自然段講舅舅帶“我”去趕海。一到海邊,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很動人的情景,“我”興奮極了,飛跑著追趕浪花。板書:追趕浪花。
通過反復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淀,并將感悟品位的文字通過激qing朗讀表達出來,這種興奮,立刻成了孩子們自己的快樂了。
2、講讀第3自然段。
過渡:“我”和舅舅一起來到海邊時,沙灘上已經(jīng)有好多人了!他們有的——(生讀),有的——(生讀),有的——(生讀)……我也立刻加入了他們的隊伍。我做了些什么?
(1)自由讀,思考以上問題。
(2)結合交流,指導朗讀。
①“我”摸海星。(板書:摸海星)
指導朗讀。海星容易被摸到嗎?你怎么知道不容易被摸到?你讀讀看?(生讀)老師聽出來了,你把“摸呀摸呀”讀得很慢,很小心。摸到小海星真是一件開心事,老師教你一個好辦法,笑著讀這個“嘿”字,會讀得很好。你試試?
②“我”捉大蝦。(板書:捉大蝦)
“我”又是怎么捉大蝦的?讀一讀,用小括號括出有關句子。
指名讀。指導讀:你讀得真好!尤其是1、2兩句。(出示文字:“咦……逗我呢!”)繼續(xù)引導學生認識大蝦的樣子并指導讀好“咦”和“哦”這些句子,體會其中的樂趣。
③小伙伴捉螃蟹。
過渡:“我”摸到了海星,捉住了大蝦,心里美滋滋的。小伙伴們在干什么呢?他們也像“我”一樣覺得有趣嗎?
結合回答,出示伙伴抓螃蟹的句子:“原來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東逃西竄哩。”
指導朗讀。看看這只大螃蟹,它可不好惹,正想著辦法四處逃竄呢!誰來讀?(指名讀)所以,小伙伴只努努嘴兒,可不能驚動了它。
(3)小結。
同學們,“趕海”是多么有趣呀!(板書:趣)“我”摸到了小海星;還親手俘虜了一只大蝦,小伙伴雖染被螃蟹夾住了手,但還是很開心!
這里我重點抓住了“趣”這個詞,讓學生在課文中讀讀,感受哪些地方你覺得很有趣。這樣學生邊讀課文邊學習課文,邊在教師的指導下朗讀課文,感受“趕海”的樂趣,我在學生的臉上感受到了他們的興趣,和他們對大海的向往。
3、講讀第4、5自然段。
(1)細讀第4自然段,展開想象,重點理解“三三兩兩”。
過渡:快樂的時光總是很短。太陽偏西了,我們不得不回家了。瞧,每個人的背簍里都沉甸甸的,有些人已經(jīng)唱著歌走上了回家的路,可有些人還舍不得離開呢,走走停停,還有的人還在繼續(xù)撿東西呢。書上用了哪個詞來形容這幅畫面的?“三三兩兩”。(板書:三三兩兩)你可以從中體會到什么呢?(流連忘返,說明趕海的確有趣)
(2)細讀第5自然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想一想作者是怎么表達感情的。
走在夕陽照耀下的軟軟的沙灘上,帶著自己親手抓來的海星,大蝦,“我”的心里裝著喜盈盈的滿足。迎著腥咸的海風,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最愛唱的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會唱的可以跟著一起唱。(播放歌曲《大海啊,故鄉(xiāng)》)
三、講讀第1自然段
這首歌多美啊!現(xiàn)在,每當我聽到這首歌,便會想起童年時趕海的那件往事。
四、總結全文【感謝您瀏覽第一范文!請輸入課題關鍵字搜索更多資料!
今天,我們跟著童年時代的作者一起到海邊趕了海,感受了濃濃的趕海樂趣。如今,每當我唱起《大海啊,故鄉(xiāng)》這首歌,便會情不自禁地想起趕海時“抓蟹”、“捉蝦”的情景,真是趣味無窮。
學習完課文后,學生們都說自己真希望自己也生活在海邊,我就和學生一起來學習唱《大海呀,故鄉(xiāng)》,學生聽得很認真,學得很認真,我很感動:教師精心準備后的課,學生自然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