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第四單元 環境和我們教案
說明:課前必須教會學生測量和記錄的方法。先教會孩子們自制量杯,并用自制量杯逐項測量每一次的生活用水,累積起來統計出一天用水總量。因為有些用水較難用量杯測量,如洗衣服的用水,洗澡的用水等,所以還得教給孩子們估計的方法。(如洗澡用水的測量,可先測出單位時間內水量控制一定時的用水量,再乘以時間。另外,要提醒學生家人共用的水如做飯的水要除以家人數。)或先指導學生學會水表讀數,再讓孩子們回家后在家長協助下,通過查看水表用水前后的讀數,用一天的用水量除以家里人口數,算出大致的個人的用水量。應向學生強調一定得腳踏實地地去做測量,細心地統計并記錄,不可盲目地估計。
2、布置部分有條件學生上網或從書本中查閱“我國水資源狀況”的有關信息。
【教材運用】
說明:在這一課的設計中,我把“刷牙的對比實驗”選在課堂進行。也許,大家會覺得一個開著水龍頭,一個不開,結果是顯而易見,完全沒有必要一定得做出來。但我想,孩子雖然能認同這種差異,卻不一定能知道這種差異到底有多大,在沒有一定感性認知之前,是很難達到“要在行動上引起重視”的共鳴的。所以,我覺得這個實驗不能省。也曾考慮到教室用水的不便,尤其有的教室可能并不具備水龍頭,也曾考慮課前將這個對比實驗進珩錄像,在課上放給學生看。但仔細想來終不如課上就讓存在這兩種用水習慣差異的同學現場來做實驗,更有說服力和震憾力。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自制量杯一個(透明玻璃杯或塑料杯貼上刻度),用于家中測量用水量。
2、學生收集有關水資源狀況的資料。
3、教師準備一個蘋果,一把水果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水,實際生活中,你家里出現過停水的情況嗎?回憶一下,停水或缺水的情況給家里帶來了哪些不便?
學生匯報
(說明:如果在非常活躍的班級授課,不妨現場讓孩子們模擬一下:突然停水時,人們處在那種情境中的語言和情緒,這樣能很好地激發孩子們的思維創造力和表現力。)
小結:由此可見,淡水是我們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必需品。那么,我們每人每天到底要用多少水呢?上節課老師布置大家回家做一次認真的測量與統計,下面請幾位同學匯報一下。
二、“我”一天用了多少水
1、小組組內交流各人測得自己一天用水量的多少,記錄最多的用水量和最少的用水量。
2、每組派一代表匯報,本組當中一天用水量最多的是誰?用水量最少的又是誰?
3、指名讓一兩個組當中用水量最多和用水量最少的同學分別站起來說自己測量用水量的方法及結果。
設計說明:這時候要求用水量差距較大的孩子來做方法及結果的介紹,一是看他們的測量方法是否科學合理,因為方法的科學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結果的科學性,準確度。而且讓用水量差距較大的孩子來進行比較,實則是為后面找原因做鋪墊。
注意事項:每個學生代表匯報的數據老師都應及時記錄在黑板上,為后面的用水量比較提供依據。有條件的學校還可直接將學生的記錄表在實物投影儀上呈現。
三、同學之間用水量的比較
1、提問:從同學們匯報的這組數據中,大家發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并匯報
小結:從同學們的匯報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些同學不僅個人用水量不同,他們的家庭用水量也不一樣,而且有的差距還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