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時 在時鐘發明之前
第二課時 在時鐘發明之前教學目的:1、了解人類社會在沒有發明時鐘之前計量時間的方法。2、思考和理解太陽鐘計時的原理。3、制作一個“太陽鐘”,并發現太陽鐘的弊端。教學重點:知道太陽鐘計時的計量方法。教學難點:設計、制作一個“太陽鐘”,教學準備:收集古人十二時辰劃分的資料,以及關于用太陽光的影子計時的日晷的資料。 自制日晷模型;立竿。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現代人用哪些計時方法?古人沒有現代人用的鐘表,他們是用什么來計量時間的呢? 二、探究過程 1、用太陽來計時。 (1)知道最早使用時間單位“天”是怎樣來的嗎? 古代人用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就成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2)閱讀教材上的資料。p24(3)我們經常在書本里看到這樣的詞語“午時三刻”、“半夜三更”,它們分別表示什么?(4)古人把一天分為幾個小時?是怎樣劃分的?(5)出示簡單的晝面圖,解說晷面上十二時辰的劃分方法。2、用光陰計時。(1)古人是怎樣知道現在是“午時”或者其他時間的呢?(有一句成語“一寸光陰一寸金”,從這你知道古人是用什么方法嗎?)(2)出示晷面模型,再根據學生的回答在中間插上一根針——這就是古人計時的日晷。誰能說說日晷是怎樣計時的?(3)我們自己現在能做一個太陽鐘了嗎?(4)小組討論怎樣制作太陽鐘來計時,怎樣使制作的太陽鐘計時更準確。3、討論與思考。(1)為什么古人選用太陽來記錄一天時間的流逝呢?(2)太陽鐘在實際使用中會有哪些問題?三、課后拓展: 在使用太陽鐘遇到陰天或晚上會怎樣?一、 小結:二、 板書設計: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