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水鐘(精選4篇)
我的水鐘 篇1
第三單元 時間的測量 4.我的水鐘
教學目標:
1.經歷自制水鐘的探究活動過程;
2.能夠運用畫圖和文字描述的方法設計制作水鐘方案;并且能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對自己的方案進行改進。
教學活動準備:
一把剪刀、一個大可樂(塑料)瓶、一個時鐘、一支記號筆和尺子。
教學活動過程:
1.引入。
古代人用的水鐘主要有哪幾種類型?它們是怎樣計量時間的?
2.設計一只水鐘。
我們自己能不能制作一個水鐘?
現在有一把剪刀、一個大可樂(塑料)瓶、一個時鐘、一支記號筆和尺子這些材料,小組商量一下打算做一只怎樣的水鐘?
如果要制作一只計時 10分鐘的水鐘,在剛才的水鐘上要做哪些改變?
我們能不能把我們的想法用畫圖的方法設計一個方案?
全班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水鐘。教師引導學生注意書本上給我們的提示。
3.制作水鐘。
根據圖紙的設計制作水鐘主體。
確定合適的滴水速度。
如果滴水速度過快或者過慢有什么辦法可以調整?
現在我們基本上都制作完成了,接著就是為水鐘標 1~10分鐘的時間刻度。
小組合作:怎么標既簡單又準確?
給水鐘標上時間刻度。
4.用水鐘來計時。
全班進行一個計時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做的水鐘比較準確。學生操作教師看表。
小組商量:影響水鐘計時準確的因素有哪些?
怎樣改進水鐘?
我的水鐘 篇2
第三單元 時間的測量 4
教學目標:
1 .在實踐中經歷思考方案——制定計劃——實施方案——檢驗成果——尋找原因——改進實驗的探究過程。
2 .能夠運用畫圖和文字描述的方法呈現制作水鐘方案,并能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對自己的方案進行改進。
3 .在探究中提高能與人合作、樂與人合作、會與人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能對水鐘的制作有一個較完善的計劃。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探討在制作中怎樣標出時間的刻度、控制水流的速度。
教學準備:
剪刀、大可樂(塑料)瓶、時鐘、記號筆、尺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已研究了古代的水鐘,它們主要有哪些類型?又是怎樣來計量時間的?
學生回答。
二、設計一只水鐘
1 .師:古人能根據自己的本領來設計水鐘,那么我們自己能不能也來設計并制作一個水鐘?
2 .觀察桌上的材料:剪刀、大可樂瓶、一個時鐘、一支記號筆和一把尺子。用這些材料來做一個水鐘,有什么問題值得我們提前把它解決?
3 .學生分小組討論(提醒學生探討)
你們小組準備做一個什么類型的水鐘?
怎樣控制漏水的速度?如何制作一個可以控制滴水速度快慢的滴漏?
如何劃分 10 分鐘的時間刻度?
4 .交流探討
( 1 )根據自己的設想來制定一個方案。
指導學生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來制定研究方案。
( 2 )交流匯報。
三、制作水鐘
( 1 )根據設計圖制作水鐘。
( 2 )滴水速度過快或過慢,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調整?
( 3 )為水鐘標 1 ~ 10 分鐘的時間刻度。
( 4 )小組合作:給水鐘標上時間刻度。
四、用水鐘來計時
( 1 )全班進行一個計時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的水鐘比較準確。
( 2 )根據比賽的情況商討:影響水鐘計時準確的因素有哪些?
( 3 )針對各自的不同情況來改進水鐘。
我的水鐘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多種方法都可以提高水鐘的計時精度.
過程與方法:經歷多次發現和明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不斷改進優化的水鐘的制作和改進的過程,學會用幾種方法去解決計時中出現的問題,提高水鐘的計時精度.
情感,態度,價值觀:小組能分工合作完成水鐘的改進;相信只要想出更多的辦法,水鐘的計時精度會得到更大的提高.
【教學重難點】
發現自制水鐘計時過程中的問題和提出改進設計的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實驗準備:
一個滴漏,輸液器裝置(滴壺及部分輸液館),大小不同的杯子,盛有水的水槽,尺子,筆,醫用膠布,剪刀,紅墨水
2,教師實驗準備:一個改進型水鐘,課件
【教學過程】
(注:帶"★"號的部分為彈性教學環節,根據學生發展情況逐步實施.)
一,制作一個水鐘
1,呈現滴漏裝置,杯子,筆,提出任務:
在每隔10秒鐘的水位處畫一條線,表示已經過了10秒鐘,一共畫一分鐘的刻度.
2,課件呈現操作要求:
(1)在受水壺外壁貼上膠布;
倒干凈杯中的水;
堵住滴漏的出水口,再往滴漏中加滿水.
(2)開始后,水要連續流下去,每過10秒鐘,畫刻度的同學抓緊畫上記號.
(3)滴漏中的水流完后,不能加水,標刻度停止.(不滿10秒的不用畫線)
(4)注意分工,一人端著滴漏,另一人觀察水位畫刻度,其他同學監督.
3,學生分組活動.
二,發現與明確問題
1,課件呈現測試水鐘的要求:先把杯子里的水倒干凈,滴漏中裝上水,用手堵住出水管.老師說開始,就放開堵住水管的手,讓水流入杯中.老師說停的時候,用手堵住管口,移開滴漏,讀出時間.
2,各組測試水鐘并匯報根據小組的水鐘測得的時間,教師公布實際時間.
3,師生共同分析產生時間差距的原因,討論解決問題的建議,方法,教師板書記錄.
分析與解決問題,不斷改進優化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組合)
探索改進因水位變化導致流速不均勻產生的計時不精確問題
1,聯系實際,出示醫院里的輸液裝置.簡單分析利用這個裝置為什么能保持水位不變.
學生嘗試在自制水鐘上加上這個裝置,并再貼膠布,畫刻度.
再次分小組檢測水鐘的計時精度.
學生匯報時間,教師記錄.和第一次進行比較,分析優點.
水位保持不變,刻度均勻了,但對于不是整十秒的時間,還是須采用估算方法,所測時間與實際時間還存在著誤差.本環節即為經歷不斷優化設計,解決此問題的過程.
5,發現新問題:刻度均勻了,估算很方便.但由于是估算,還是帶來了誤差.能不能不用估算
探索改進因刻度線少而使計時不精確的問題
1,課件呈現操作提示:長的刻度線表示10秒,短的刻度表示5秒,再短一些的刻度表示1秒.
2,學生改進設計:用尺子和筆在膠布上畫出更密的刻度線,刻度間隔為1秒鐘.
3,檢測水鐘的計時精度,并交流,分析.
(檢測方法同二1,教學環節同前面的4)
4,發現新問題.
★彈性教學環節:
1,引導發現問題:刻度線太密,沒有辦法看清楚,有沒有辦法讓1秒的刻度線之間的間隔更大一些
2,嘗試解決問題:用50毫升的量筒換掉大杯子再畫刻度,5秒鐘畫一次,然后用尺子把1秒鐘的刻度線畫出來.
再次檢測精度,發現可以獲得更高的精度.
4,發現新問題:測量時間太短,量筒很快就滿了,需要倒掉再繼續測量.
小組分工合作完成時間測量.
四,激發更深層次的探索欲望
1,教師展示一個改進型的水鐘,學生可以圍成一圈觀看,自由討論,水鐘好在哪里.
2,總結下課:老師的水鐘也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打算回去后再改進,讓它精度更高,記錄時間更長,自動化程度更高.
我的水鐘 篇4
我的水鐘【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通過一定的裝置里,流水能夠用來計時;通過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鐘更加準確的計時。過程與方法:設計制作一個自己的水鐘;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鐘嘗試計時。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科學制作帶來的樂趣;意識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體會到科學制作是一個不斷改進完善的過程。【教學重點】設計制作水鐘【教學難點】控制漏水速度【教學準備】一些以前學生制作的水鐘實物、學生自帶制作水鐘工具材料、鐘表等。【教學過程】 一、引入:1、回憶上節課學習的內容。古代水鐘和滴漏實驗。2、師介紹以前學生制作的水鐘。3、揭題:我的水鐘。(板書課題)我們能用兩個塑料瓶制成一個能夠計時10分鐘的水鐘嗎?二、設計“水鐘”:1、我準備做一個什么類型的水鐘?2、怎樣控制漏水的速度?3、如何來劃分10分鐘的時間刻度呢?4、用畫圖的方法把我們的設計方案表示出來。三、做一個“水鐘”:1、制作一個滴漏。思考:怎樣制作一個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2、標出時間刻度。確定合適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計時,在容器壁上標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鐘和5分鐘時的水位刻度。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時間,分別標出1分鐘~10分鐘的時間刻度。3、小組討論后,進行制作。四、用水鐘計時:1、用做好的水鐘與鐘表對照,我們的水鐘計時準確嗎?2、討論:影響水鐘計時準確的因素有哪些? 如:盛水容器的形狀、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劃分的準確度等。3、思考:怎樣改進我們的水鐘?4、實踐嘗試、改進。板書設計:
我的水鐘設計水鐘:受水型?泄水型?制作水鐘:滴漏?刻度?使用水鐘:準確嗎?改進水鐘:哪些因素?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