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精選5篇)
地球上的水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自然界水資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資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節水措施。
過程與方法:
能從適當的情景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向大家表達自已的發現和感受。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水資源的缺乏,我們應該保護它,體驗缺水的痛苦和節水的好處,養成節水的行為習慣。
教學準備:
1、教材配套錄相資料、各種美麗水體的圖片;燒杯、小勺、滴管。2、學生查找水的分布資料,調查學校、家庭浪費水的現象,收集節水的有關措施。
教學過程:
引入:
上節課我們認識水的神奇功能,它會向上爬、會團結、會噴射、會托舉,還可以溶解許多物質,水對我們人類真是太重要了。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我們廈門市是一個海島,四面都是大海,我們的水資源真的是多到用不完嗎?今天我們來學習第4課《地球上的水》。
一、欣賞自然界美麗的水體。
(1)教師導入:同學們,當你打開世界地圖或面對地球儀時,呈現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積是什么顏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嗎?那就是地球表面數量最多的水。它覆蓋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幾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動、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其實,水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2)教師出示多幅美麗水景的圖片,先問學生:你知道這是哪里嗎?看到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再請學生把自己知道的美麗水景的事情告訴大家。
(3)教師小結: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的水給自然界帶來的種種奇觀,把大自然打扮得絢麗多姿,給我們生活帶來歡樂,給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效益。
二、指導學生親身感受淡水資源的缺乏。
(1)教師講授:盡管地球表面大多數被水覆蓋著,但這些水中絕大部分是海水,真正與我們生產、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淡水卻很少很少。(講解教材p34頁的比較)
(2)教師提出要求:請你們參照教材第34頁上圖,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別取出“地球上的水”、“淡水”、“可開發利用的淡水”。
(3)學生分組活動。
(4)學生匯報動手做后的感受。
三、引導學生討論淡水的用途。
(1)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充分發表意見。
(2)教師介紹工業用水、農業用水事例。
(3)師生小結:工農業生產、人們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的活動,要求學生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把本組的觀點,用畫畫出來,張貼在黑板上,由本組代表發言。
四、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浪費水現象,提出節水措施。
(1)教師提出問題,生活中有哪些浪費水現象?你能為節水做些什么?
(2)學生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3)教師補充農業、工業等高科技節水技術。
(4)教師小結:節水是全社會的大事情,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從自己做起,從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樹立“節約水光榮,浪費水可恥”的思想。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做節約用水小標兵!
五、布置作業
體驗活動:水污染的危害。將兩個洋蔥頭分別置于盛滿清水和滴有洗發水的杯口。幾天后觀察洋蔥要部生長的情況。
地球上的水 篇2
3.4地球上的水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從適當的情景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2)能向大家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感受。
2.知識與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資源的分布。
(2)知道水資源在工農業生產、人類中的應用。
(3)知道常用的節水措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大自然中美麗的水體,產生喜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2)意識到水資源的缺乏,我們應該保護它。
(3)體驗缺水的痛苦和節水好處。(4)養成節水的行為習慣。
教學準備:地球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復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1.欣賞自然界美麗的水體。
(1)觀察地球儀,認識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師生共同欣賞自然界中美麗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麗。
2.指導學生親身感受淡水資源的缺乏。
(1)盡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數被水覆蓋著,但這些水中絕大部分是海水,真正與我們生產、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淡水卻很少、很少。
(2)模擬感知地球上的水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p32頁。
學生分組操作。
3.引導學生討論淡水的用途。
(1)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充分發表意見。
(2)教師介紹工農業生產、人們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師生小結:工農業生產、人們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頭腦風暴”的方式:先分組討論發言,形成一個小組意見,寫在紙上,然后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向全班發言,最后把各小組的內容張貼在教室內的墻上。
4.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浪費水現象,提出節水措施。
(1)師生討論。
(2)老師補充介紹農業、工業等高科技節水技術。
(三)作業:
想象,如果沒有水了,將會怎么樣?
地球上的水 篇3
第一節 地球上的水
教材分析
地球作為太陽系的行星,最大的特點是有水存在,水在地球上以固、液、氣三態轉換,不斷地進行循環更替,是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水是人類生存和生產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寶貴的自然資源。地球上的水有二大特征:從動態看,水不斷循環運動形成統一的連續的水圈;從數量上看,是相對平衡的。水分為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根據含鹽量分類,可分成咸水和淡水。水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資源,節約用水、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是人類必須注意的問題。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水的分類、水的循環、水與人類的關系及節約用水等四方面的內容。
教法指導
一、 授課思路與方法
1、本節內容與生活有密切的關系,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平時所見所聞,進行啟發性教學。
2、充分利用教學掛圖、投影片和教學錄像進行直觀性教學,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樹立三維空間,通過讀圖,加深對本節知識的理解。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2課時。
教案實例
(第一課時)
一、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了解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
2.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環過程。
(二)情感目標
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培養探索自然的奧秘,熱愛科學的情操。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水的分類。
2.教學難點 :地球上的水循環。
三、教學準備
1.準備演示實驗:液態水 - 氣態水 - 液態水。
2.水循環示意掛圖或投影片,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播放“水循環”的教學錄像。
四、教學過程
引言
地球上約有四分之三的面積覆蓋著水,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稱。水是自然界中極其重要的物質,一切生命都離不開水。教師提出問題:地球上的水體都分布在哪里?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大氣中的水蒸氣、海洋中的海水、陸地上的江河湖泊水、地下水,還有海洋和陸地上的冰川等通稱為地球上的水。然后引入新課內容:
(一)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
1.水的三態:
地球上的水在不同的條件下可以呈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種形態分布于海洋、陸地及大氣之中,(固態水如冰、液態水如河湖水、海水,氣態水如水蒸氣等)這是根據水的狀態來劃分的。
2.水的分類:
(1)根據水中的含鹽量的多少,可將水分為咸水(如海洋水、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和淡水(如江河湖泊的淡水、地下淡水及冰川)。
(2)根據水在地球上的積聚情況來劃分,可分為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三種。
1)海洋水: 儲量巨大,占全球水總量的96.53%;海水的平均鹽度為35‰,不能直接飲用,海水蒸發時鹽分不能蒸發,可獲取淡水。海洋上的空氣中常有微小的鹽粒。海洋生物有排除多余鹽分的作用。
2)陸地水:常見的陸地水是指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與冰川(約占水體的3%)是人類生產、生活的主要用水
3)大氣水:是指大氣中所含的水蒸氣,以及所組成的云、霧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等。大氣水所占的比例極少(只占總量的0.001%),但在水循環中起重要作用。
(二)地球上的水循環
出示“水循環”的示意圖或投影片和錄像,讓學生觀看,教師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天上的雨水是從哪里來的?水蒸氣是從哪里來?陸地水不斷流向海洋后又是如何得到補充的?讓學生閱讀課文,展開討論,然后教師歸納,在歸納總結過程中教師可以畫板圖示意,邊畫邊分析水循環過程。
1.水循環:是指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之間的互相轉換和運動,通過不斷蒸發、蒸騰、輸送、凝結、降落的往復循環過程。地球上的水循環有三種形式:
(1)海洋與陸地之間;(2)海洋與海洋上空之間; (3)陸地與陸地上空之間。
圖5-1 水循環示意圖(1)
1)海陸間循環:從海洋上蒸發的水蒸氣,被氣流帶到陸地上空,在一定的大氣條件下,遇冷凝結,形成雨雪降落地面。降落地面的水,其中一部分重新蒸發,返回空中,一部分滲入地下,以地下水的形式補給江河或直接流入海洋,一部分匯入江河,注入海洋。這種海陸間的水分交換過程叫海陸間循環。(也叫大循環)
2)海上內循環:從海洋蒸發的水汽,上升至高空遇冷凝結,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海洋中,這一過程,只在海洋與海洋上空范圍內進行。(也叫小循環)
3)陸地內循環:從陸地上蒸發的水汽,在陸地上空成云致雨(雪),然后再降落到地面,這種局部的水循環,稱為內陸水循環。(也叫小循環)
2.通過水循環運動,陸地上的水不斷得到補充,滋潤著土地,哺育著生命。
教師小結:
1.地球上水的分布有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三種,呈液態、氣態和固態三種形態分布;
2.根據水中的含鹽量的多少,可將水分為淡水和咸水;
3.水循環的四個環節是:海洋水蒸發 大氣水輸送 降水 徑流入海等。
五、板書設計
液態水:江河湖海水
1.水的狀態 氣態水:水蒸氣
固態水:冰川
咸水:海洋水內陸湖泊
2.水的成分 咸水與地下咸水
(一)海洋水、陸 淡水:江河湖泊淡水、 地水和大氣水 地下淡水及冰川
海洋水:(儲量巨大,平均鹽度為35‰
3.水的分布 陸地水:江河湖泊水、冰川及地下水
大氣水:水蒸氣在水循環中作用很大
1.海洋與陸地之間循環
(二)地球上的水循環 2.海洋與海洋上空之間循環
3.陸地與陸地上空之間循環
水汽輸送
水汽 水汽
(三)水循環的四個環節: 蒸發 凝結、降水
海洋 陸地
六、習題與解析
1.隨堂練習
(1)地球上水的狀態有: ( )
(A)液態和固態 (B)氣態和固態
(C)液態、固態和氣態 (D)液態和氣態
(2)關于陸地水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陸地水都是淡水
(B)冰川和地下水不屬于陸地水
(C)地下水是河水
(D)陸地水通過水循環運動才能不斷得到補充
(3)有關海洋水的正確敘述是; ( )
(A)海洋水是地球上儲量最多的水體
(B)海洋水可以直接飲用
(C)海洋水的含鹽量在35%左右
(D)海洋水占地球上水體儲量的71%
(4)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的劃分依據是: ( )
(A)水的物理性質 (B)水的化學性質
(C)水的空間分布 (D)水汽含量多少
(5)世界海洋水的平均鹽度值為 ( )
(A)32‰ (B)35‰ (C)30‰ (D)41‰
2.課后作業
(6)閱讀水循環示意圖,完成:
圖5-2 水循環示意圖(2)
`(A)在圖中標出未完成的水循環運動示意箭頭(共有四處)
(B)寫出圖中表示的三種水循環類型:
① 之間的水循環;
② 之間的水循環
③ 之間的水循環。
(C)內陸地區大氣中的水汽主要來自
。
(D)簡要說明水循環的意義:
① ;
② ;
③ 。
(7)請你說說海洋中的咸水是怎樣變成淡水到陸地上來的。
3.參考答案:
(1)(C) (2)(D) (3)(A) (4)(C) (5)(B)(6)(A) 略 (B)①海洋與海洋 ②海洋與陸地 ③陸地與陸地 (C)地面植物的蒸騰,湖面的蒸發等;(D)①使海洋水不斷淡化,為陸地提供大量淡水資源;②使陸地上的水不斷得到補充,滋潤土地、哺育生命;使水資源得到不斷循環和更新。(7)由于海水蒸發時,鹽分不能蒸發,水汽凝結可得到淡水,海洋中的咸水通過蒸發,由液態水變成氣態水,其中一部分水蒸氣輸送到大陸上空,大氣水在陸地上空成為雨雪降落到地面成為陸地上的淡水了。
4.簡要分析:
(2)地球上的水循環是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之間的互相轉換和運動。通過水循環運動,滋潤土地、哺育生命,陸地上的水不斷地得到補充,水資源得以更新。它發生在海洋與陸地之間,陸地與陸地之間,海洋與海洋之間。
(3)地球上有豐富的水,海洋水占96.52%,儲量巨大,但不能直接飲用,平均含鹽量在35‰,鹽分不會蒸發。
(4)海洋水儲量巨大,分布于地球的海洋之中;陸地水主要是指江河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大氣水是大氣中的水蒸氣,以及組成云、霧的小水滴和小冰晶。
(5)世界上海水的平均鹽度為35‰,即每千克海水中含鹽量為35克。
(7)這是一道綜合分析的習題,涉及到咸水與淡水,海洋水、陸地水與大氣水,通過地球上的水循環運動,三態的變化,使陸地上的淡水資源不斷得到補充。
七、參考資料
海水的鹽度 海水的鹽度指海水中溶解的全部固體物質和海水的質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溶解鹽類物質的總量來表示,以克/升(克/千克)為鹽度單位,符號為S‰。世界大洋的平均鹽度為35‰,即1000克海水中含有的鹽量為35克。世界海洋中鹽度水平分布的情況是:赤道附近較低,南北緯度20度附近最高,從這里,隨緯度升高而鹽度降低。因此形成鹽度在亞熱帶海區最高,向低緯度和高緯度區降低,呈馬鞍形分布規律。鹽度極高值出現在紅海,為40-42‰;鹽度最低區在波羅的海,鹽度值小于10‰。影響鹽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蒸發、降水、徑流、洋流、海水混合等。其中使海水鹽度增加的因素是:蒸發、結冰、高鹽洋流流入、與高鹽海水混合、含鹽沉積物等。使海水鹽度降低的因素是:降水、融冰、低鹽洋流流入、與低鹽海水混合、陸地淡水(河流、冰川)流入等。
—摘自《高中地理教學參考》
(曹省之)
[第二課時]
一、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了解水對人類生活和人類生產的重要作用。
(二)情感目標
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節約用水,合理利用和保護淡水資源。
二、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水與人類的關系、節約用水。
2.教學難點 :全球水資源的儲量。
三、教學準備
1.生物體的含水量圖表;
2.世界水儲量圖;
3.海水淡化工廠圖片(投影片)
四、教學過程
(三)水與人類的關系
閱讀課文,提出問題:“如果沒有水,地球將會變成怎么樣?”圍繞問題讓學生開展討論。然后教師歸納“生物體內都含有大量的水。沒有水,任何生物都不能生存。”引入新課內容。
1.水與生物的關系
閱讀課本第106頁表5-2生物體的含水量,請學生了解幾類生物的含水量。從表中可以看出:生物體內都含有大量的水,水生生物含水量大,植物風干種子含水量小,但它們都不能缺少水,在沙漠中,任何地方只要有一點水,就會有植物生長,沒有水任何生物都不會生存。
2.水體與人的關系
提問:同學們每天需要飲用多少水?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人體中的水稱為體液,水占人體總質量的60-70%,人每天通過排尿、呼吸和皮膚蒸發等方式,共排出約1.5千克的水,人在生命活動中產生的廢物隨水排出。廢物如不及時排出,會引起人體中毒,所以對人類來說,斷水比斷食更重要。
3.水與人類經濟活動的關系
提問:人類對水的用途除飲用外,還有其他用途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人類每天需飲用水外還需要生產、生活用水,工業、農業、林業、畜牧業、交通運輸業及其它各個生產部門也都離不開水,所以水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資源。
(四)節約用水
1.地球上淡水資源很少
前面所講水對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我們也知道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地區分布著水,但咸水占97.74%,包括海洋水、湖泊咸水及地下咸水。淡水資源數量很少,只占全球水體的2.53%,而且分布不均勻,大部分淡水是目前難以利用的冰川水和深層地下淡水,占淡水資源的99.7%,容易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江河水、湖泊淡水及淺層地下淡水,只占淡水資源的0.3%。全球真正能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并不多。
2.節約用水、合理用水
(1)我國許多省、市、區出現供水不足問題,在一些城市更為嚴重。世界上也有很多國家鬧“水荒”。
(2)合理分配用水、節約用水、保護現有淡水資源和開發新的水資源等,已成為當今世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3)每年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3.海水淡化
將海水中的鹽分離出去,獲得淡水。世界上的不少地方都已建成了海水淡化工廠。
五、板書設計
(三)水與人類的關系
水 母(98%)
黃瓜(95%)
1.生物體的含水量 一般動物(70-80%)
草本植物(70-85%)
植物風干種子(15%以下)
2.體液:人體中的水。水占人體總質量的60-70%。通過排尿 每天共排出約1.5千克的水 廢物隨水排出。
3.水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資源,各個生產部門也都離不開水。
(四)節約用水
咸水:占97.74%,(海洋水、湖泊咸
1.地球水體 水及地下咸水。)
淡水:占2.53%,(江河水、湖泊淡水
及地下淡水和冰川。)
難以利用:冰川水和深層地下淡水,
2.淡水資源 占99.7%,
容易利用:江河水、湖泊淡水、淺層地下淡水。占0.3%。
3.合理分配用水、節約用水、保護現有淡水資源和開發新的水資源等,已成為當今世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4.每年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5.海水淡化:將海水中的鹽分離出去,獲得淡水。
六、習題與解析
1.隨堂練習
(1)人體中水的質量約占人體總質量的 。一個人每天通過排尿、呼吸和皮膚蒸發方式,共排出約 千克的水
(2)地球上各種水中儲量最大的是 水,與工農業生產關系最密切的是 水、 水和 水。
(3)為保護日益短缺的水資源,聯合國確定的“世界水日”是每年的 ( )
(A)6月1日 (B)5月1日
(C)3月22日 (D)3月12日
(4)當今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是 ( )
(A)江河水 (B)淺層地下淡水
(C) 湖泊淡水 (D)上述三項都是
(5)淡水資源中數量最多的是 ( )
(A)河流水 (B)地下淡水
(C)湖泊淡水 (D)冰川水
(6)地球上目前難以利用的淡水資源是 ( )
(A)湖泊淡水 (B)江河水
(C)冰川水與深層地下淡水 (D)淺層地下淡水
2.課后作業
(7)地球上有豐富的水,為什么我們還要提倡節約用水?
3.參考答案
(1)60-70% 1.5 (2)海洋水 江河水 淡水湖泊水 淺層地下淡水 (3)(C) (4)(D) (5)(D) (6)(C)(7)1)地球上水體的總量確實巨大,但96%以上是海洋水,淡水只占2.53%,而且主要還是人類目前還無法大量使用的冰川。人類目前生產和生活用水都是取自江河水、湖泊淡水和淺層地下的淡水,其儲量只占地球上淡水總量的0.3%。所以,人類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在全球水體總量中所占比重是非常低的。2)淡水資源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分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世界上有的地區水資源過多,有的地區水資源卻極其稀少;就同一個地區而言,在不同的季節也相差很大。3)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污染是十分嚴重的,使原來能夠供我們使用的淡水資源變得無法使用了,從而加劇了水資源的緊缺程度。而在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4。因此我國必須提倡節約用水,保護和合理利用寶貴的淡水資源。
4.簡要分析:
(1)人體中的水,稱為體液,水占人體總質量的60-70%,人每天通過排尿、呼吸和皮膚蒸發等方式,共排出約1.5千克的水,人在生命活動中產生的廢物隨水排出。
(2)根據水在地球上的積聚情況,海洋水儲量巨大,但不能為人類直接飲用,也很難直接用于工農業生產。陸地水是人類生產、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而陸地水中,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淡水。
(3)近年來,合理分配用水、節約用水、保護現有淡水資源和開發新的水資源等,已成為當今世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聯合國把每年3月22日為“世界水日”,以提醒全人類注意節約用水,大家都來關心淡水資源日益短缺的問題。
(4)淡水資源數量很少,只占全球水體的2.53%,而且分布不均勻, ,容易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江河水、湖泊淡水及淺層地下淡水,只占淡水資源的0.3%
(5)冰川分大陸冰川和海洋冰川二個大類,是一種豐富的淡水資源,在海洋中,特別在南極與北極地區,有儲量很大的海洋冰川。所以冰川是數量最多的淡水資源。
(6)目前難以利用的淡水資源是冰川水和深層地下淡水,它占淡水資源的99.7%
(7)這是一道綜合分析題,學生要用已學過的課堂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進行分析解答,從全球水的總量 、地球上淡水資源很少、節約用水、合理用水、保護現有淡水資源已成為當今世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這一個思路來分析解答問題。
七、參考資料
水資源 我國地面上的年降水總量約6萬億m3,地表徑流總量達2.7萬億m3,相當于全球陸地上地表徑流總量39.7萬億m3的6.8%,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居世界第六位。地下水在我國許多地方用得很普遍,地下水資源中可以開采利用的約1萬億m3,相當于江河徑流的三分之一。我國水能理論蘊藏量為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可開發利用的約有3.8億千瓦.我國水資源的分布深受降水量和地形的影響,在地區上很不平衡,大體上從東南向西北遞減;沿海和內陸、南方和北方在數量上相差十分懸殊。長江、珠江和閩、浙、臺各河,以及西南地區各條河流水資源豐富,總水量占全國總水量80%以上,其他地區水資源嚴重缺乏。另外,我國水資源還存在年際變化大、季節分配不均的特點。
—摘自《高中地理教學參考》 (曹省之)
地球上的水 篇4
第一節 地球上的水
教學要求:
1.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況及其與人類關系的常識,使學生了解水的重要性。
2.使學生初步了解水的污染的嚴重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義,從而進一步加強環保意識。
3.了解水的物理性質。
4.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了解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它的化學式是h2o。
教學重點:1.節水與防止水污染。
2.根據電解水實驗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氫氣。
教學難點:根據電解水的實驗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和化學式
教學過程:
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天然物質,它覆蓋了70%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說是個“大水球”。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類和其他一切生物,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水是一種最寶貴的自然資源。
引入: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上有浩瀚的海洋奔騰的江河、皚皚的冰峰、飄落的雨雪……水變幻著各種形態,存在于地球各處。
提問1:水是生命之源,我們可以在哪里獲得水?
學生回答
包括:除了大陸的表述,還要在海島上、沙漠中、森林里等人們怎樣去獲得水?如果一個人在遭到干渴甚至威脅到生命的時候,他會如何去獲得水?
提問2:上述同學們所列舉的各種水,我們該如何分類呢?
學生討論
總結:水的分類——不同的物質按照不同的目的進行不同的分類
1. 按物理性質可分為:固體水(冰雪)、氣態水(水汽)和液態水
2. 按化學性質可分為:咸水和淡水
3. 按對生命的作用分為:生物體內的水和生物體外的水
4. 按存在空間可分為:海洋水、大氣水和陸地水(細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
一、海洋水
回憶:我們在第一冊學習“地球”時已經了解到從地球上面看,地球的表面有71%是海洋,只有29%才是陸地。那么,能不能用這個數據說明地球上的海洋水最多呢?
答:不能。因為,面積和體積(質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表示地球上的還說數量呢?
因此,經過科學家的計算: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這不僅是因為海洋有遼闊的面積,而且有相當的深度,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600多米。海洋還是生命的源泉。
但是,海水是咸的,因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鹽類物質。我們可以回家品嘗一下水中加鹽的味道。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鹽類物質35g,含鹽量平均為3.5%,但是真正的海水除了咸(含有食鹽外)還帶有苦澀(含有其他的有苦味的氯化鎂、氯化鉀等),喝大量海水會危及生命。因此,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莊稼。而海洋生物可以在海水中生存,比如魚是因為魚鰓中海洋一種泌氯細胞能把鹽分排出體外,海洋植物細胞也有排出鹽分的功能。所以,我們吃魚、蝦、海帶、紫菜時并不感到咸味。
那么我們怎么樣才能從海水中獲得我們所需要的淡水呢?
答:蒸餾法提取淡水。可以在家中操作:100ml水和3.5g食鹽
如今,在淡水危機越來越嚴重的今天,科學家正在研究用經濟的辦法使海水淡化。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布置學生活動:看p3 資源豐富的海洋及模擬海水淡化
二、陸地水
除了96.5%的海洋水以外,大約有3.5%的水存在于陸地上,其中約有1%是咸水,咸水主要在大陸內部的一些湖泊中,如中國的青海湖,歐亞大陸的里海,中東地區的死海。只有剩余的2.5%才是陸地上的寶貴的淡水!
那么,是不是這些都能被人所利用?數量多嗎?
看圖1.1.3 地球上淡水的比例
了解各種淡水所占的比例。計算可利用的淡水占全部淡水資源的0.3%
計算:人類所能利用的淡水占地球上全部水資源的多少? 十萬分之七
由此可見,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是極其有限的。
三、大氣水
大氣中的水相對于海洋水和陸地水來說,數量不多,進占全球淡水資源的0.037%,而且多以氣體的形式存在。
那么,大氣中是否有水?
p5活動:解釋
再舉一些現象說明大氣中存在著水?
答:云、霧、霜、露、燒開水時水汽消失在空氣中、晾衣服、夏天冷杯子外的水珠、冬天教室玻璃內部的水珠、干燥劑、潮濕季節的地面和墻壁上的水珠等
如何設計實驗來證實大氣中存在水汽?
四、水是生物體的重要組成成分
陸生生物是由水生生物進化而來的,因此水是生物的一個重要的“先天”環境條件。生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動,只要在一定的細胞水分含量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否則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動就會受阻,甚至停止。所以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在農業生產上,水是覺得收成有無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體含有水。我們可以體驗到:水果、菜、甘蔗等,那么種子呢?
演示:種子里含有水分嗎?
過程:
結論:種子里含有水分。
水是植物體的重要組成成分。但不同的植物或者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中的含水量也不一樣。水生植物比陸生植物含水高;生命力旺盛的部分比生命活動不旺盛的部分含水量高。如,根尖、嫩梢、幼苗含60%~90%,樹干為40%~50%,風干 種子為10%~40%
人體中有沒有水?怎么證明?
排尿、出汗等
人體含水量約占體重的60%,但分布不均。p7
人對水的需要比食品更重要。絕食1~2周但絕水則僅能存活幾天。據研究,人體失水20%~22%就無法生存。因此,水是人體最豐富、最重要的物質。
在人體正常生命活動中,水在不斷被消耗,因此,需要不斷補充水。
活動:p8
作業:
地球上的水 篇5
地球上的水資源使我們賴以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現在地球上的水資源已經不多了,不該再繼續浪費水了。下面由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關于地球上的水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地球上的水閱讀材料①盡管從太空中看過來地球大部分區域被美麗的藍色海洋所覆蓋,但實際上相對來說地球上的水資源并不算多。
②美國地質勘探局勘測結果顯示,即使我們將每一片海、每一條河與每一個地下湖的水都聚集起來也只不過形成一個藍色的小水泡掛在地球的旁邊。這個水泡相對地球來說并不太大,直徑僅約1384千米。
③地球上的水有98.5%存在于海洋中,還有3.5%存在于大氣中的云、水蒸氣和河流、湖泊、冰蓋、冰谷與所有生物的體內。由此可知,地球表面絕大多數的水都是存在于海洋中的成水,而為我們人類(當然也包括絕大多數生命體)賴以生存而提供的水卻只是剩下的少得可憐的淡水資源。
④總而言之,地球上的水資源是不多的,人類必須對此保持清醒的認識。
地球上的水閱讀題目1.第②自然段中加點的“掛”字有什么表達作用?(2分)
2.第③自然段主要運用了哪兩種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地球上的水閱讀答案1.(2分)“掛”字形象地說明了水泡的小(1分),突出水資源的不足,以引起人們的重視(1分)。
2.(2分)作比較、列數字(1分),具體準確地強調了淡水資源的匱乏(1分)。
地球上的水資源降落到地上的雨、雪水,2 / 3 左右為植物蒸騰和地面蒸發所消耗,可 供人們用于生活、生產的淡水資源每人每年約一萬立方米。但是,由于地球上人口分布與淡水資源分布不成比例,加上水資源污染和使用過程中的浪費,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存在著淡水資源緊張的情況,不少國家和地區不惜成本昂貴,設立海水淡化裝置或采取其它措施來緩和淡水供應矛盾。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淡水的需求不斷增加,20xx年,淡水資源緊缺將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嚴峻問題。地球雖然有70.8%的面積為水所覆蓋,但淡水資源卻極其有限。在全部水資源中,97.5%是咸水,無法飲用。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類難以利用的兩極冰蓋、高山冰川和永凍地帶的冰雪。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僅占地球總水量的0.25%左右,而且分布不均。約65%的水資源集中在不到10個國家,而約占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卻嚴重缺水。據聯合國公布的統計數據,全球目前有11億人生活缺水,26億人缺乏基本的衛生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