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出它們的普及率(通用8篇)
算出它們的普及率 篇1
教學內容:
第112頁實踐活動“算出它們的普及率”
教學要求:
1、 使學生能應用百分數的知識算出本班同學家庭的電話、電腦的普及率,并能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和估計發展趨勢,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等思維能力。
2、 使學生體會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逐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調查、統計和分析、處理數據等實踐能力。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 解答下列各題。
全鎮有學齡兒童1200人,全部入學,求入學率。
全鎮有6000戶人家,其中5994戶有電視機,有電視機的占百分之幾?
板書:“普及率”
引入新課。
二、教學新課。
1、 分組活動。先讓每個小組收集全組按家庭算有幾家裝了電話,多少家庭買了電腦,記錄下來(課余已完成)
2、 組織整理、計算。
項目 全班總家庭數 裝電話家庭數 購 電腦家庭數
數量
占總家庭數的?% -----------------
3、 學生匯報結果。
4、 分小組討論。
5、 組織交流。
四、課堂小結。
教學后記:
與學生的生活有關,表現出較濃厚的興趣。做的比較好。
算出它們的普及率 篇2
教學內容:教材第112頁實踐活動“算出它們的普及率”。
教學要求:
1 使學生能應用百分數的知識計算出本班同學家庭的電話、電腦的普及率,并能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和估計發展趨勢,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等思維能力。
2 使學生體會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逐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體會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逐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調查、統計和分析、處理數據等實踐能力。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解答下列各題。
(1) 全鎮有學齡兒童1200人,全部入學,求入學率。
(2) 全鎮有6000戶人家,其中5994戶有電視機,有電視機的占百分之幾?
讓學生解答,然后說明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可是說成學齡兒童入學普及率是100%。有電視機的人家占99.9%,可以說成電視機的普及率是99.9%。
2 引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計算普及率。
三、 組織實踐
1 分組活動
先讓每個小組收集全組按家庭算看有多少家裝了電話,多少家購買了電腦,記錄下來。
2 組織整理、計算:
項目 全班總家庭數 裝電話家庭數 購電腦家庭數
數量
占家庭數的百分之幾
組織小組匯報收集的數據,個人整理填好統計表。
學生匯報統計和計算百分率的結果。
說明:裝電話家庭數占全班總家庭數的百分之幾,就是我們班同學家庭的電話普及率;購買電腦家庭數占全班家庭總數的百分之幾,就是我們班同學家庭的電腦普及率。
追問:我們班同學家庭電話普及率是多少?電腦的普及率呢?
3 分小組討論。
讓學生討論教材中第1 、2個問題。要求每人發表自己的看法。
組織學生交流,要求學生能說出推算和估計的依據。
4組織交流
提問:說說我們是怎樣得出我們班家庭的電話和電腦普及率的?
根據現在的統計和計算,我們還做出了哪些推算和估計?
四、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通過這次實踐活動,你有哪些體會?請在同學之間交流。
請同學們課后自己組織成小組,選擇一項內容調查和計算。
算出它們的普及率 篇3
教學內容:蘇教版第十一冊p112實踐活動
教學目標:1、通過實踐活動,了解調查研究的一般步驟;
2、能用百分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利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預設:
一、聯系信息導入新課:
1、教師出示一組信息:
(1)改革開放以來,常州這座具有25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成為一座崛起的新興工業城市,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其中,常州市的自來水普及率達98%。
(2)到目前為止,城鄉電話機普及率達22.3部/百人。
(3)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電視機普及率在80年代平均為11.9%,1990
年達到了59.1%,1997年達到了94.8%。
2、思考:
(1)從數據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選擇其中的一句具體說說這句話的含義嗎?
(2)由這些數據你聯想到了什么?
3、教師提問:
(1)還能從哪些方面來體現生活水平的提高呢?你能不能猜猜它們的普及率?
(2)你們的猜測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科學性呢?如何才有說服力?
(3)這就需要我們運用到那些已學的知識?
二、設計方案:
1、調查研究活動應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所以我們首先要制定一份簡要的研究計劃,你認為計劃中應涉及哪些方面?
2、小組制定計劃(可參考課本p112)
3、交流計劃,互相評價。
4、調整計劃,修正方案。(既要吸取別人的長處,又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三、執行計劃:
四、整理調查資料:分析現狀,估計發展趨勢,并匯報。
五、全課總結:談談你上了這節課有些什么體會。
算出它們的普及率 篇4
教材課題算出它們的普及率 綜合性學習目標1、使學生能用百分數的知識計算普及率,并能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和估計發展趨勢,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等思維能力。2、讓學生通過調查、統計和分析、處理數據等一系列活動,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逐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3、讓學生體驗活動的愉悅,培養良好的學習情感。 綜合性學習過程設計 一、課前綜合性學習活動設計(含專題、內容、要求、形式、方法等) 1、課前收集關于全國電話普及率和全國城市家庭擁有電腦情況的有關數據,并閱讀。2、按小組調查本班同學家庭中電話和電腦的擁有情況,并制成統計表。 課后實踐作業:根據擬定的調查內容,和家長一起或伙伴合作進行調查統計并得出一些結論或總結體會。 二、課內綜合性學習活動設計一、閱讀信息1、出示課前收集的信息并閱讀。2、從數據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選擇其中的一句具體說說這句話的含義嗎?由這些數據你聯想到了什么?二、開展活動1、剛才我們了解到的是全國電話普及率和全國城市家庭電腦普及率的情況,那么我們班同學家庭中電話和電腦的普及率又是多少呢?(1)各小組在課前調查的基礎上改制全班擁有電話、電腦戶數統計表。本班擁有電話、電腦戶數統計表全班戶數電話電腦用戶普及率用戶普及率 (2)讓學生計算電話和電腦的普及率。(3)全班交流:我們班同學家庭電話普及率是多少?電腦的普及率是多少?三、分組討論1、 電話和電腦的普及率哪一個高?你是怎樣得出我們班家庭的電話和電腦普及率的?你從中看出了什么?想一想,電話普及率高于電腦普及率的原因可能是……?2、 你能根據計算的結果推算出常州市電話和電腦的普及率大約是多少嗎?備注
算出它們的普及率 篇5
[課例名稱]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第十一冊第112頁實踐活動“算出它們的普及率”。
[活動目標]
1、使學生能應用百分數的知識計算出本班同學家庭的電話、電腦的普及率,并能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和估計發展趨勢,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等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2、使學生體會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逐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3、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增強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感情。
情景一:
師:同學們,老師昨晚想通知大家今天帶計算器,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生1:可以打我們家的電話,或打爸爸、媽媽的手機。
生2:發電子郵件。我的e-mail是……
生3:您只要通知我一個人,然后我去通知5個人,被通知的同學再分別通知5個同學,這樣又快又好。
師:我班同學家里有電話的很多,有電腦的也不少。今天,我們來調查一下,我班誰家已安裝了電話,誰家購買了電腦。
生1:老師,不用調查了。我這兒有全班同學家的電話。我班100%同學家里有電話。
生2:我們可以調查哪些同學家里有手機或小靈通這些移動電話,這樣方便聯系。
師:(生1)李,你真是一個有心人。100%同學家里有電話,可以說成電話的普及率是100%。在我們的生活里,經常要計算和使用“普及率”。這節課,我們就來計算一些普及率。如家庭移動電話普及率、電腦普及率等。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能及時改變原來的教學預設,給了學生一次展示的機會,其意義將是深遠的。
情景二:
學生分組統計后匯報統計和計算的百分率結果。
師:我班同學家庭移動電話的普及率是多少?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1:移動電話的普及率是96.6%,就是求出已有移動電話的56個家庭數占全班58個家庭數的百分之幾。
生2:老師,我覺得應說“大約是96.6%”。
生3:我班同學家庭有電腦的是39戶,普及率大約是67.2%。
師:你能根據計算的結果推算出本地區電話和電腦的普及率大約是多少嗎?
生1:我認為我們南通市居民的固定電話普及率接近100%,移動電話的普及率大概是95%,電腦的普及率低一些,可能有60%。
生2:我不完全同意你的觀點。不能認為我班同學家庭電話普及率是100%,就認為南通市居民的固定電話普及率接近100%,你要考慮到南通市還有比較貧困的地方。應該說,學田地區的電話普及率接近100%。
生3:我同意剛才同學的觀點。因為我班同學大部分住在學田新村,如果要調查南通市居民的固定電話普及率,還應該到其他學校或新村去調查。
師:你想得真周到,你認為應怎樣調查呢?
生3:我想在南通市的東西南北中各確定一個學校或新村去調查統計才準確。
師:也就是說,推算和估計普及率要考慮我班同學家庭的經濟狀況在南通地區處于什么水平。
[評析]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最為真實的思想,不必考慮教師希望他說什么,而在意“我”自己的觀點,是否準確,是否獨特,是否有自己的個性。教師的鼓勵與反饋“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學生在心理安全的環境中,才能大膽猜想,質疑問難,發表不同意見。
情景三:
師:通過這一次實踐活動,你有哪些體會?
生1:我懂得了通過調查統計后,能求出某種東西的普及率。
生2:我知道電腦的普及率比電話的普及率低,我們可以把調查的結果反饋給電腦商,讓他們加強宣傳的力度,多搞促銷活動。
生3:我知道了我們學習的統計和百分數的知識很有用。
生4:我覺得生活水平提高了,因為我奶奶說,以前人憧憬“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樣的好日子,現在我們不但有了電燈電話,還有了電腦,有人家還有了私家車呢!
生5:……
師:我們還可以進行哪些有意義的調查活動?
生1:我班同學戴眼鏡的很多,可以調查我班的近視率,或全校的近視率,引起大家的重視。
生2:我經常看到有同學在校外的小攤買零食。我想調查一下我班同學每月零花錢的用法,到底有多少錢買學習用品,多少錢買零食。
生3:我想調查有多少人還知道張思德,現在許多同學知道“小燕子”趙薇,不知道英雄張思德了。
生4:我想調查南通市有多少貧困家庭。
生5:……
[評析]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凡是學生能操作的,能頷悟到的,教師絕不包辦代替。不刻意要求學生與教師思維一致;不刻意要求個別學生給出的答案對全班具有代表性。數學教學應當培養學生的發現、提問、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這堂實踐活動課是在學生初步學習了百分數的意義和應用后安排的。活動內容來源于生活,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小學生的思維正逐漸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就不需要具體形象思維。數學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邏輯性。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
對學生來說,如果始終是被動地接受,像成人一樣地學習,他們就會覺得學習數學是索然無味的,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會漸漸地沉睡起來,他們會漸漸地疏遠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從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重復性向創新性過渡,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生動有趣的實踐感受使學生覺得數學并不枯燥。讓兒童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探究數學,在探究中體驗數學、享受數學。當數學與兒童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提倡學生用自己的話說收獲,而不是僅僅重復教師的講授,面對著具有鮮活生命和靈動個性的學生,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應當給予積極的評價,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自己思想、表述自己觀點、實現自己思維飛躍的舞臺,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學習自信心,教師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欣賞者、支持者和引領者。
如何正確認識數學實踐活動,如何上好數學實踐活動課,數學實踐活動課以怎樣的模式呈現,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感覺到這是極其新鮮而富有挑戰性的。在探索中,我了解到實踐活動是“做數學”的具體表現,它是以解決某一實際的數學問題為目標,以引起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的一種新型的課程形態,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對數學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應用數學。實踐活動是一種研究性學習,學生應經歷一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完整過程。這節課給我留下的啟迪是:當你真正將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到具體的教學行為時,學生會還你一個驚喜!
算出它們的普及率 篇6
教學內容:算出它們的普及率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在讀表和交流的過程中理解普及率的含義,領悟普及率的計算方法。
2、引導學生有序開展調查活動,用合適的方法整理數據,進而獲得統計結果,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啟發學生根據統計結果進行討論,體會統計結果是否具有相應的代表性,進一步明確其意義。
教學過程:
一、閱讀統計表:
1、出示1999~2003年全國電話普及率統計表。
(1)電話普及率是什么意思?
(2)各年份某種電話普及率是多少?
(3)你發現了什么呢?
2、出示1998~2002年全國城市每百戶家庭擁有電腦情況統計表。
(1)理解“每百戶擁有電腦”是意思,相當與什么?
(2)各年份中每百戶擁有電腦多少臺?普及率分別是多少?
(3)看了這些數據,你想到了什么?
二、開展調查活動:
1、我們班同學家庭中電話和電腦的普及率是多少呢?我們一起來調查。
2、討論:我們可以設計怎樣的調查表呢?
3、分小組調查,注意合理分工,認真做好相應的紀錄。
4、對各小組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統計出全班已經裝電話的家庭和已經購電腦的家庭數。
5、算一算:擁有電話和電腦的家庭數各占全班同學家庭總數的百分之幾?
6、討論:
(1)電話和電腦的普及率哪一個高些?我們調查統計的結果能反映我們縣城電話和電腦的普及狀況嗎?為什么?
(2)通過這次調查活動,你有哪些體會?
(3)我們還可以進行哪些有意義的調查統計活動?
三、作業:
選擇一個項目,小組合作去調查和統計。
教學后記:
算出它們的普及率 篇7
教學內容:教材第112頁實踐活動:算出它們的普及率(實踐活動)教學目標:1、使學生能用百分數的知識計算普及率,并能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和估計發展趨勢,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等思維能力;2、讓學生通過調查、統計和分析、處理數據等一系列活動,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逐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百分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百分率的認識。 教學難點:讓學生經歷統計過程,體會選取樣本進行調查,收集數據進行統計,再利用樣本的統計資料分析整體狀況的統計思想。 教學理念: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教學設計: 教學步驟教 師 活 動 過 程學生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1、師:同學們,我們學校是籃球傳統學校。現有1281名學生,每人擁有一個籃球,1281名學生都參加了籃球訓練,那么,參加籃球訓練的學生人數占全校學生總數的百分比是多少?2 、這個百分比說明了籃球這項運動在我校的普及程度非常高,達到了100%,也可以說籃球運動在我校的普及率達到了100%。(板書:普及率)3、導入活動。 在我們的生活里,經常要計算和使用普及率。例如:自從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推廣普通話工作以來,有多少人學會說普通話了,這些會說普通話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幾,就是普通話的普及率。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計算一些普及率。(完成課題的板書)1、學生通過計算回答問題。(這里既復習了百分數的計算,又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2、了解這里的百分比就叫普及率. 二、開展活動 (一)出示要求,明確分工。1、先分組登記看誰家已裝了電話,誰家已購買了電腦。2、對各組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并算出全班一共有多少戶裝有電話,又多少戶已購買了電腦,填入下表:項目全班總家庭數裝電話家庭數購電腦家庭數數量 占家庭數的百分之幾 3、算一算,擁有電話和電腦的家庭各占全班總家庭數的百分之幾。師:根據上述要求,你覺得活動開始后應按怎樣的順序進行? (二)組織分組活動明確每組登記時必須清楚地體現家庭的名稱、擁有電話和電腦的情況。1、學生明確要求。2、 討論如何開展這項活動。如:人員怎么分工,怎么分組,每組設計怎樣的登記表,怎樣進行匯總及最后的統計。3、各小組開始收集,按家庭算,有多少家裝了電話、購買了電腦并記錄在表格中。 (三)組織整理、計算1、讓各小組匯報收集的數據。2、匯報時讓學生說說怎么計算電話和電腦的普及率。3、問:我們班同學家庭電話普及率時多少?電腦的普及率是多少? 1、各小組匯報,每人都整理填寫統計表。2、小組內核對統計數據。 (四)組織分組討論(出示討論題)1、電話和電腦的普及率哪一個高?你從中看出了什么?2、你能根據計算的結果推算出本地區電話和電腦的普及率大約是多少嗎?(五)組織交流1、你是怎樣得出我們班家庭的電話和電腦普及率的?2、你們還作出哪些推算和估計?根據是什么? (六)總結: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通過這次實踐活動,你有哪些體會?請你說一說。2、你認為我們還可以進行哪些有意義的調查活動,或者普及率的調查計算?你會進行調查計算嗎? 1、 學生在小組內根據題目討論,每人都要發言。 三、拓展活動 1、學生發言。2、說說可以開展哪些有意義的調查活動。3、課后自由組合,組成小組,選擇一項內容調查合計算。 教學與反思:
算出它們的普及率 篇8
活動教材:
江蘇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數學第十一冊“算出它們的普及率”。
活動內容:
通過讓學生調查本班同學家中裝電話和購買電腦的臺數,算出本班擁有電話、電腦的家庭戶數占全班家庭數的百分率,再通過算出的百分率推算本地區電話和電腦的普及率。
活動目標:
1.網絡環境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百分率的認識;
2.讓學生經歷網絡環境中的整個統計過程,體會選取樣本進行調查收集數據進行統計,再利用樣本的統計資料分析整體狀況的統計思想;
3.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增強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感情。
活動步驟:
一、小組自由實踐活動
1.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活動內容,在小組內討論應該設計。那些表格。
2.分工設計本組擁有電話、電腦家庭登記表以及本組擁有電話、電腦戶數登記表,在電腦上完成制表。
附:第( )小組擁有電話、電腦家庭登記表
姓名
電話(有或者無)
電腦(有或者無)
第( )小組擁有電話、電腦戶數統計表
總戶數
電話戶數
電腦戶數
3.教師通過主機控制選擇各組設計的表格,請小組長介紹表格設計意圖及統計的方法,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評價選出優秀設計方案。
二、小組交流合作互動
1.討論:怎樣在小組統計的基礎上進行全班擁有電話、電腦戶數統計?小組之間交流設計統計表的方法,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2.各小組在原有的小組擁有電話、電腦戶數統計表的基礎上改制全班擁有電話、電腦戶數統計表。
3.教師通過監控,任意切換各組的屏幕,展示各組不同的設計,由各小組介紹自己的創意。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交互作用,對比比較,使效果更明顯。
附:本班擁有電話、電腦戶數統計表
全班戶數
電話用戶
電腦用戶
4.通過比較選擇相對合理的統計表進行統計。同時,教師教給學生利用計算器的方法,使計算正確率更高。
5.讓學生分別計算本班擁有電話和電腦的家庭戶數占全班總戶數的百分率。
6.校對結果后,讓學生說說計算結果的意義。即:本班擁有電話的家庭戶數占全班總戶數的百分之幾;本班擁有電腦的家庭戶數占全班總戶數的百分之幾。
7.討論:這個百分率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是什么?讓學生在討論中初步理解“普及率”的含義。
8.在統計表上添上“普及率”這一項。
附:本班擁有電話、電腦戶數統計表
全班戶數
電話用戶
電腦用戶
普及率
9.分析統計表,比較:電話的普及率和電腦的普及率哪一個高?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10.追問:根據求得的班級電話和電腦的普及率,你能獲得哪些相關的信息?
利用這一信息,分析本地區、本省以及全國的電話、電腦普及情況。
教師提示學生分析本班家庭經濟狀況在我市所處的水平,認識到統計所得的本班家庭電話、電腦普及率在本地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據此可以推算出本地區家庭電話、電腦的普及率。
教師提示相關信息:
*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心完成了第二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工作,評出第二屆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張家港市進入“中國經濟百強縣(市)”前十位。
*在1979年至今的23年中,江蘇的經濟增長速度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江蘇省全面小康時間表亮相,2007年達到小康標準。
學生在分析梳理相關數據的基礎上推算全國各地電話和電腦的普及率,了解國情,感受祖國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增強愛國情感。
11.查找相關鏈接,明確我國在世界所處的經濟地位,樹立為國家和民族繁榮昌盛而刻苦學習的決心。
教師提示相關信息:
華夏經緯網 中科院首次評估:中國綜合國力位列“世界第七”,經濟力僅次于美、日。
三、課后實踐課題多
在引導學生總結實踐活動的方法和體會后,留給學生一些時間思考:我們還能進行哪些有意義的調查活動?
引導學生進行課后的調查活動,把實踐活動向課外延伸。
教師對學生擬定的調查內容進行適當篩選,使研究內容更有價值。
評析:
1.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講,實踐活動是學生的科研課題,它具有探索的意義和價值。在課堂學習中,學生經歷了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得出有價值的結論的過程,課后的延伸是知識的鞏固和拓展,更是研究的不斷深入,具有深遠的意義。
2.以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帶來了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過程的深刻變革。有實驗表明,人類獲得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計算機能看見、聽見,還能動手操作,比單一的聽講有更多的優勢。因此,嘗試研究一種網絡環境中學生自主學習的互動教學組織模式,使學生體驗到網絡環境交流的便利,使交流的空間更寬闊,接觸零距離,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3.實踐活動應該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課后的學習過程更具有自主性,從問題的提出到
解決問題策略的選擇都是學生的自主選擇。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和生活
的密切聯系,充分感受了數學學習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