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頁教案(精選4篇)
101頁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8~101頁例4、例5、例6,相應的“做一做”和練習二十三第1~4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2.能夠根據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對除法進行驗算,會利用這種關系求未知數x.
3.培養學生初步的歸納概括能力.
4.提高學生合作、交流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認真檢查、驗算的良好習慣.
教具、學具準備
插圖的放大圖和有關習題的幻燈片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口算.
125÷5= 160÷40=
25×5= 40×4=
2.求未知數x.
x×6=156 15=120
3.說一說: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我們是怎樣學會這部分內容的?
二、導入 新課
教師談話: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并能夠根據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求未知數x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也初步學會了如何進行分析、歸納、概括的思維方法,這節課希望同學們能夠通過合作、交流等方式自主學習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并根據這些關系解決一些數學問題.
板書課題: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三、進行新課
(一)引導探究例4
1.出示例4的月餅圖并提問:你能根據插圖提出哪些問題?
2.同桌的同學相互交流自己提出的問題.
3.教師組織交流并整理學生提出的問題,如:
(1)題目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有18個月餅和3個盒子)
(2)18個月餅,準備平均放在3個盒子里,每個盒子里放多少個?怎樣列式解答?18÷3=6(個)
(3)這個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
4.分小組改編應用題并思考:把上面第(2)題改編成另外兩道應用題,同時,教師提出要求:說明這道題告訴了什么?求什么?怎樣求?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數、除數、商分別是多少?
5.討論交流:組織學生就本組改編的題目和對思考題的理解進行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把另外兩個算式板書在黑板上.
6.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組織學生結合剛才的討論和教師的板書,觀察這三個算式之間的聯系,歸納概括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式:
7.記住三個關系式:引導學生聯系除法算式的改寫,由一個關系式推導出另外兩個關系式,教給學生記憶的策略.
8.練習:
(1)把下面的除法算式改寫成一個除法算式和一個乘法算式.
350÷7= 488÷61=
(2)填表
(3)根據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用兩種方法驗算下面的計算是否正確.
1008÷24=32 2540÷52=48
教師:你是怎樣驗算的?為什么可以這樣驗算?
(二)獨立自學例5.
1.教師出示例5的題目:求280÷x=56中的未知數x.
2.學生獨立解答.
3.討論:
(1)你求未知數x時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用除法計算,因為是求除數,除數=被除數÷商)
(2)你怎么知道自己的解答是正確的呢?(把求出來的未知數x的得數代入原來式子的左邊,如果左邊也等于右邊的56,就說明解答是正確的.)
4.同桌的同學相互出兩道題進行交換解答,再交換驗算.
(三)獨立學習例6
1.出示例6的題目:一個數除以48得15,這個數是多少?
2.學生獨立解答.
3.同桌的同學圍繞下面的問題討論、交流:
(1)第一步做什么?要求的這個數用什么來表示?
(2)列等式的根據是什么?
(3)怎樣求未知數x?為什么可以這樣求?
(4)怎樣判斷自已的解答是否正確?
4.推薦一個同學當小老師,給全班同學講解這道例題.
四、鞏固練習
1.第99頁“做一做”第1、2、3題.
2.(1)什么數是28的36倍?
(2)1980是什么數的36倍?
3.練習二十三第1~4題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學習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有什么作用?如何利用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求一個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中的未知數x?
板書設計 :
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學生學習了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和對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有了初步的感知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有了較好的學習基礎.
在復習環節中,重點復習了有關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及其簡單應用,為學生學習本節課作好知識和學習方法上的準備.
在新課教學中,例4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主動探究,教師引導的重點擺在第一幅圖的分析指導和歸納、概括關系式兩個環節上,通過板書的啟發引導,使學生自己發現三者的關系;例5以學生獨立自學為主,教師重點使學生知道為什么可以那樣計算的道理和思考的一般步驟.例6也是讓學生獨立自學完成,教學的側重點是引導學生討論,明確列式和求x的根據,知道解這類題的一般步驟,對于具體的解題方法則由學生充當小老師來講解.
最后,引導學生自己對學習這部分知識的意義、思考方法等進行全面小結,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
101頁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主要學習克和千克兩個重量單位,是后面學習"噸的認識"的前提和基礎.雖然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重量問題,但重量單位還是第一次接觸,還缺乏認識,而且重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因此使學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觀念既是教學中的重點,也是教學中的難點.
教材首先通過讓學生掂數學教科書和語文教科書,用天平稱物體的重量,給學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觀念,使學生知道比較東西的輕重不能靠眼睛觀察,必須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稱一稱.
接下去教材分別說明稱比較輕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單位,并通過著重給學生建立1克的重量觀念;稱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單位,著重給學生建立1千克的重量觀念.
為了使學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觀念,教材安排了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例子,通過讓學生用手掂一掂、稱一稱等實際活動,使學生感受到1克和1千克大約有多重,從而初步形成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觀念.
教法建議
認識重量單位“克”與“千克”,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知識.雖然在生活中他們接觸過重量問題,但對重量單位還缺乏認識,重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所以在讓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時,安排了以下三個層次:
1.在復習準備過程,通過讓學生判斷語文書和數學書誰重誰輕,學生用手掂出語文書重數學書輕,老師進一步追問:語文書有多重,數學書有多重,語文書比數學書重多少等問題,學生答不出,引出重量單位,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2.在學習新課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掂一掂2分硬幣和2袋精鹽,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觀念.為了使學生比較具體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教師可拿出課前準備好的1克、10克、100克、1000克大米,讓學生看一看,掂一掂.
教科書中沒有說明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學時可以給予適當的說明.除天平之外,教師還應介紹其他的稱量工具,如臺秤、電子秤等,并簡單說明它們的用法.
3.在鞏固反饋過程中,重視用多種多樣的練習,區分克與千克.
本節課建議采用分組授課,這樣便于準備學具,使每個同學都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同時可以體現團結合作的精神.
課題一:克的初步認識
教學目的
使學生初步認識重量單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觀念.
教具準備
天平(自制天平)、兩個蘋果、一個梨(兩個蘋果一樣重,梨比蘋果重些.)一個2分幣、一些黃豆、15個圖釘.學生每人準備一個蘋果,一個梨和一個2分幣.
教學過程
1.新課
教師讓學生拿出一個蘋果和一個梨(或播放視頻"誰重誰輕",掂一掂.再提問:“哪個重一些?”(學生意見不一.)
教師:究竟哪個重些,哪個輕些,光靠手掂很難說準確,老師為你們請來了一位“裁判”來幫忙(出示天平),這位公平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圖或播放視頻"天平的結構")邊指點邊講解:天平像一位“機器人”,它長著一對長長的手臂,兩只大手托著兩只盤子,可以上下擺動,頭上長著一根指針.當兩邊盤子里物品一樣重時,指針指向中間的刻度線;如果左邊物品的重量比右邊重,指針就向左偏;如果右邊物品的重量比較重,指針就向右偏.
教師演示(或播放視頻"天平的使用"):先拿出兩個蘋果,分別放在天平左右兩個盤里,讓學生觀察天平指針的情況,并指出:當指針在標尺中間時,天平兩端平衡,表示兩個蘋果重量相等.
教師指出:天平還可以用來稱東西的重量.拿出一個2分幣,提問:
“這個2分幣有多重?”說明表示比較輕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單位.
板書:克.
“1克有多重?”
向學生介紹1克的砝碼.并說明用天平稱東西重量時需要用砝碼.一般左邊盤內放置所稱的東西,右邊盤內放置砝碼.
教師將一個2分幣放在左邊盤內,1克砝碼放在右邊盤內,讓學生觀察天平上指針的情況(或播放視頻"稱硬幣").
提問:“你們發現了什么?”
教師總結學生的回答指出,指針指在標尺中間,天平平衡,表示這個2分幣與1克砝碼同樣重.
“那么這個2分幣重多少克?”
讓學生拿出自己的2分幣,用手掂一掂.
“現在我們來稱出1克黃豆.”
教師從天平左邊的盤子里取出2分幣放入黃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針指在標尺的中間,天平平衡.
提問:“這些黃豆重多少?”
請一位學生來數一數1克黃豆有多少粒.
接著把1克黃豆讓學生分組順次傳遞,用手掂一掂.
教師拿出15個圖釘:“這里有15個圖釘,我們來看一看,它們有多重.”
教師在天平左邊的盤子里放入圖釘,在右邊的盤子里放砝碼,從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個圖釘有多重?”
接著把10克圖釘讓學生分組順次傳遞,用手掂一掂.
教師按照稱圖釘的方法,稱1支粉筆、1本數學教科書、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稱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鉛筆等.有些物品稱完之后,仍讓學生掂一掂,如數學教科書.
2.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重量單位“克”.了解了用天平稱東西的方法,還親自掂了掂1克東西的實際重量.
課堂練習
1.練習十一第2、3題(學生做第3題時,要提示學生:式題中有單位名稱的,得數也應寫單位名稱).
2.一支鉛筆重7克,8支這樣的鉛筆重多少克?
3. 37克+45克36克÷6
60克-28克8克×4
101頁教案 篇3
音樂網頁
1.師:同學們好!
生:趙老師好!
2.師;今天的音樂課,趙老師要帶同學們共同走進“音樂網站”。在這里,我們一起回憶本學期學過的歌曲和聽過的樂曲,最后我們還要共同用聲音創編一個故事,同學們喜歡嗎?(生:喜歡!)請看大屏幕。(電腦展示“我的音樂網頁”)這就是我們的“音樂網頁”,在音樂書的最后一頁有小朋友自己的音樂網頁,這里有我學過的歌曲、我聽過的樂曲、音樂家庭等,課前老師讓大家回去完成音樂家庭和小歌星兩項內容,同學們做了嗎?(生:做了!)。
3.師:老師請一位同學來說說“音樂家庭”是怎樣做的。
4.生;我來說說“音樂家庭”,我給爸爸、媽媽唱了一首《大雨和小雨》,爸爸唱了一首《我愛北京天安門》,媽媽唱了一首《丟手絹》,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唱了《我愛北京天安門》。
5.師:啊,你的家庭真是一個快樂的音樂家庭。
6. 師:誰來說說“小歌星”?
7.生:我最喜歡唱《大鼓和小鼓》,最喜歡演“白雪公主”,能背唱《大雨和小雨》《找春天》還有《過新年》等歌曲。
8. 師:你真棒!會唱這么多歌曲,我相信在座的同學們經過學習都會成為優秀的小歌手。你們有信心嗎?(生:有!)很好我們來為自己打打分吧,(電腦打分:一顆星……五顆星)這學期我們學了很多歌曲,由于時間的關系,老師不能讓每一位小朋友都到前面表演,那么我們就一起來演唱兩首歌曲《大雨和小雨》《大鼓和小鼓》。
9.教師彈琴學生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用打擊樂器為第二首歌曲伴奏并演唱。
10.師:同學們唱得真好,這學期我們還欣賞了不少的樂曲,你們還記得嗎?(生:記得!)那么老師就來考考你們(電腦播放兩段樂曲:《鴨子拌嘴》《一個師傅仨徒弟》,學生聽后說出樂曲的名字并隨樂曲表演)。
11.師:在第一單元里,老師和同學們共同走進《有趣的聲音世界》,我們聆聽了風聲、雨聲、海浪聲等自然界發出的各種聲音,我們還用聲音創編了一個故事,是什么?(生:“小白兔蓋新房”)對了,書中的“音樂網頁”又給我們出了一個題目:“我家廚房”。課前老師布置同學們回家觀察從廚房里會發出哪些聲音呢?
12. 生;有切菜聲、洗碗聲、爆鍋聲、打雞蛋聲、燃氣灶打火聲、排油煙機聲、炒菜聲……
13.師: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老師錄制了一組聲音,請同學們聽一聽是什么聲音?
14生;有炒菜聲、爆鍋聲、洗碗、刷筷子聲、剁菜聲。
15.師:你能用嘴或者你身邊的物體來模仿這些聲音嗎?試一試。
16. 學生自由模仿、匯報。
17.師:大家做的很好,但是老師還是覺得不好聽,是噪音,為什么呢?下面請小朋友欣賞去看春節晚會上表演的一段發生在廚房里的故事,同樣是表現廚房的聲音,和我們敲擊的有什么不同呢?(電腦播放)
18.師:好聽嗎?(生:好聽。)為什么呢?
19.生:因為他們敲擊的不一樣。(學生回答不上來)
20.師:同學們說不上來,老師告訴你們,因為他們是把長短不同、高低不同、強弱不同的育組合在一起,就變成了一條條快樂的節奏,所以我們聽起來就覺得好聽。比如鋼盆碰在一起發出這樣的聲音(教師示范,學生模仿)。
21.師;下面我們一起跟隨這些小朋友來表現我家廚房。
22. 學生跟隨畫面模仿(教師旁白,瞧瞧阿姨切白菜的聲音都是這樣好聽,誰來模仿一下。)
23.師:我們的“音樂網頁”在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完成了。你們知道嗎?有很多作曲家為我們寫的音樂都是來源于生活中,像我們今天欣賞的這段“我家廚房”,經過他們的加工、整理,就變成了一個個快樂的節奏和舞蹈。
24.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音樂嗎?(生:喜歡!)為什么?(生:因為音樂美,因為音樂好聽……)是的,音樂是美妙的、迷人的,它會給我們帶來歡樂,讓我們共同去熱愛音樂吧!
25.下課。
101頁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8~101頁例4、例5、例6,相應的“做一做”和練習二十三第1~4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2.能夠根據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對除法進行驗算,會利用這種關系求未知數x.
3.培養學生初步的歸納概括能力.
4.提高學生合作、交流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認真檢查、驗算的良好習慣.
教具、學具準備
插圖的放大圖和有關習題的幻燈片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口算.
125÷5= 160÷40=
25×5= 40×4=
2.求未知數x.
x×6=156 15×x=120
3.說一說: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我們是怎樣學會這部分內容的?
二、導入 新課
教師談話: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并能夠根據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求未知數x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也初步學會了如何進行分析、歸納、概括的思維方法,這節課希望同學們能夠通過合作、交流等方式自主學習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并根據這些關系解決一些數學問題.
板書課題: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三、進行新課
(一)引導探究例4
1.出示例4的月餅圖并提問:你能根據插圖提出哪些問題?
2.同桌的同學相互交流自己提出的問題.
3.教師組織交流并整理學生提出的問題,如:
(1)題目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有18個月餅和3個盒子)
(2)18個月餅,準備平均放在3個盒子里,每個盒子里放多少個?怎樣列式解答?18÷3=6(個)
(3)這個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
4.分小組改編應用題并思考:把上面第(2)題改編成另外兩道應用題,同時,教師提出要求:說明這道題告訴了什么?求什么?怎樣求?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數、除數、商分別是多少?
5.討論交流:組織學生就本組改編的題目和對思考題的理解進行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把另外兩個算式板書在黑板上.
6.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組織學生結合剛才的討論和教師的板書,觀察這三個算式之間的聯系,歸納概括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式:
7.記住三個關系式:引導學生聯系除法算式的改寫,由一個關系式推導出另外兩個關系式,教給學生記憶的策略.
8.練習:
(1)把下面的除法算式改寫成一個除法算式和一個乘法算式.
350÷7= 488÷61=
(2)填表
(3)根據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用兩種方法驗算下面的計算是否正確.
1008÷24=32 2540÷52=48
教師:你是怎樣驗算的?為什么可以這樣驗算?
(二)獨立自學例5.
1.教師出示例5的題目:求280÷x=56中的未知數x.
2.學生獨立解答.
3.討論:
(1)你求未知數x時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用除法計算,因為是求除數,除數=被除數÷商)
(2)你怎么知道自己的解答是正確的呢?(把求出來的未知數x的得數代入原來式子的左邊,如果左邊也等于右邊的56,就說明解答是正確的.)
4.同桌的同學相互出兩道題進行交換解答,再交換驗算.
(三)獨立學習例6
1.出示例6的題目:一個數除以48得15,這個數是多少?
2.學生獨立解答.
3.同桌的同學圍繞下面的問題討論、交流:
(1)第一步做什么?要求的這個數用什么來表示?
(2)列等式的根據是什么?
(3)怎樣求未知數x?為什么可以這樣求?
(4)怎樣判斷自已的解答是否正確?
4.推薦一個同學當小老師,給全班同學講解這道例題.
四、鞏固練習
1.第99頁“做一做”第1、2、3題.
2.(1)什么數是28的36倍?
(2)1980是什么數的36倍?
3.練習二十三第1~4題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學習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有什么作用?如何利用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求一個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中的未知數x?
板書設計 :
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學生學習了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和對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有了初步的感知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有了較好的學習基礎.
在復習環節中,重點復習了有關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及其簡單應用,為學生學習本節課作好知識和學習方法上的準備.
在新課教學中,例4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主動探究,教師引導的重點擺在第一幅圖的分析指導和歸納、概括關系式兩個環節上,通過板書的啟發引導,使學生自己發現三者的關系;例5以學生獨立自學為主,教師重點使學生知道為什么可以那樣計算的道理和思考的一般步驟.例6也是讓學生獨立自學完成,教學的側重點是引導學生討論,明確列式和求x的根據,知道解這類題的一般步驟,對于具體的解題方法則由學生充當小老師來講解.
最后,引導學生自己對學習這部分知識的意義、思考方法等進行全面小結,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