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蟲的村落》課堂實錄及評析
(課件出示:在小蟲子的世界中究竟蘊藏著什么?)
〖可以說,對《草蟲的村落》這篇課文,我們進行了充分的研讀。這是一篇散文,雖然主要寫的是作者的想象世界,語言卻非常平實。在這平實的語言背后,隱含著作者濃濃的深情。
課文的抓手很多,卻又不知從何入手。
比如,抓住“奇異”來設計教學,是不是每一段都扣住了“奇異”來寫,似乎比較生硬和牽強。
抓住“游歷”呢?游歷前有一段作者的感受,游歷后又有兩段作者的感受。游歷中依次寫了“濃濃的親情(親情)”、“友好的交流(友情)”、“絕妙的演奏(藝術)”、“勤勉的勞作(勞動)”、“精細的分工(協作)”,這些內容都是散列的,也沒有明顯的一條線。
抓課題“村落”吧,草蟲的村落是什么樣的?村落的的居民有哪些?你在村落里看到了些什么?這樣來設計又顯得太理性而無趣。
按作者的行文順序來理線,“走近村落 → 走進村落 → 走出村落”,關鍵作者寫的是想象世界,誰在“走”?李老師曾經抓住一個“趣”字來設計教學,在試教時也不成功。
后來,我們對課文作了一個最簡單的劃分:“作者的感受”(第一自然段和最后兩個自然段)、“作者的想象世界”(第三至第九自然段)。這為我們的設計走出了一條清楚明晰的路。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聚”, “神”在哪里?在作者游歷的前前后后的三段感受中。至于作者想象的草蟲村落里的各種情景,則是散的“形”。怎么把這些散的“形”凝聚起來?我們設計了一個貫穿整節課的問題,這就是:在小蟲子的世界中究竟蘊藏著什么?
所以,在開課之初,李老師拿出了作者的三段感受。這是我們設計中對課文內容的創造性重組。三段感受放在一起讓學生讀,激趣又激疑。隨著老師三個“為什么”引語的引領和“在小蟲子的世界中究竟蘊藏著什么”問題的出示,對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沖擊,讓學生充滿著閱讀的期待和探究的欲望。〗
師:同學們,請閉上眼,認真聽,仔細想。(教師進行語言描述)迎著微風,伴著花香,我們一起佇立在大自然中。放眼望去,綠油油的禾田和點綴著淡紫色小花的田野一直延伸到山腳下。周圍靜得出奇,以至于天空中的鳥叫聲,樹葉的落水聲和草叢中此起彼伏的蟲鳴聲都聽得一清二楚。在一處綠陰下,我們躺了下來,翻轉下身子,發覺身體在逐漸地縮小,縮小,縮小……此時,空間在我們眼前擴大了,細密的草莖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蟲,一只生著堅硬黑甲的小蟲,迷失在這座森林里。
(課件出示課文第3自然段:
空間在我眼前擴大了,細密的草莖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蟲,一只生著堅硬黑甲的小蟲,迷失在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俠吧!你看它雖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進著。它不斷地左沖右撞,終于走出一條路。我的目光跟著它的腳步,它走著,走著,一路上遇到不少同伴,它們互相打著招呼。我真想也跟它們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們的語言。 )
師:同學們請睜開眼,你走進草蟲村落里了嗎?你感受到了什么?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