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餓壞了那匹馬》教學雜談
【江蘇省靖江市實驗學校 趙 靜】〖換個角度看“教學設計”──我從寫作中獲得的啟發·立意:正確、集中、深刻〗
很贊同這樣一句話:備課就是對教材的再創造。就一篇課文而言,我對它的理解就是:備課是以課文為原材料進行加工、整理、制成成品(即表達)的過程。這個成品便是一篇完整的“教學設計”。它源于課文而有別于課文,是陶器之于泥土,屋廈之于磚塊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學設計”也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就功能而言,它類似于應用文,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就體裁而言,它類似于散文,題材廣泛、形式自由、形散神聚。那么,如何做好這種特殊的文章?我們的備課有沒有一種相對具有普適性的模式呢?下面,筆者將嘗試從寫作的角度來探究這個問題。
任何文章總是要表達作者的思想,或是抒發一種感情,或是揭示一個道理,反映在文章中就是中心思想,反映在教學設計中就是教學目標。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都是在作者未動筆前就確定好的,同樣,在設計教學過程之前我們首先應明確的是教學目標。
深刻。一篇文章對讀者的教育意義和影響程度的大小,取決于立意是否深刻,一堂課同樣如此。比如《別餓壞了那匹馬》,粗略一讀,我們首先被文中殘疾青年的施愛無痕打動,但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文中的“父親”、“我”、“碧云”同樣可圈可點的,因此將教學目標設置為“引導學生通過了解故事內容,感受一群普通人美好的心靈”更加深刻。
【江蘇省溧陽市實驗小學 張建蘭】
〖自主與探究共舞 童心與個性齊飛·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出〗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學生有著獨特的個性,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本質上都是其獨特個性的體現。因此,每個人的具體學習方式是不同的,我們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情況,為每一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創造空間。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盡情表達自己的觀點,使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情感、體驗、思維、創新水乳交融,讓孩子們豐富多彩的個性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真實地展示了自己的學習情況,為學生個性的發展創造了機會。具體表現在:
不同的學生,由于經歷上的差異,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個性心理差異,所體現出來的閱讀需求也是不同的。閱讀期待的心理指向決定著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也決定著學生閱讀的是否深入。事實上就是這樣,當一本新書或一篇課文呈現在學生面前,我們可以觀察到學生的閱讀期待指向是不同的,有的也許是被課文中那“千里冰封的北國風光,岸柳飛絮的江南風情”所打動;有的也許是被課文中“英雄人物頂天立地、大義凜然、寧死不屈的革命氣節”所感染;有的也許是被課文中“詩詞歌賦、寓言神話的博大精深、豐富內涵”所吸引……
例如:在教學《別餓壞了那匹馬》一文時,揭題后,我問:“這個課題有什么特別之處嗎?”學生指出課題像是誰對誰說的一句話,一下子就切中了要害,對呀,到底是誰對誰說的呢?他為什么這么關心那匹馬呢?于是,我讓他們自己讀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尋找答案,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效果出乎意料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