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餓壞了那匹馬》教學雜談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寶帶實驗學校 沈曉菊】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初探──在閱讀教學中解讀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學生主體觀”·自我感悟,是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話來加以概括,那就是他經過半個世紀的思考,而概括出來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一至理箴言。“我想,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樣一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豈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嗎?而學生所以要學要練,就為要進入這樣的境界。”現代教育專家認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可見,葉老先生的觀點多么具有前瞻性。由此,我們也更深刻地認識到基礎教育改革必須著力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此《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實踐中,我總是將葉老先生的教育觀點與新課程理念相結合,樹立“學生主體觀”,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他們有著強烈的自主意識、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都希望自己的發現和體驗得到認可,從而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因此,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自我感悟,努力滿足學生的這種內在的學習需求,并使之不斷體驗到成功與快樂。在教學中,我最常用的是批注閱讀法,讓學生在閱讀后寫下自己獨到的見解。在教學《別餓壞了那匹馬時》,考慮到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故事情節又極其感人,就引導學生劃出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在旁邊寫上批注。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理解,找出描寫殘疾青年語言、神態的句子,并且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同時說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也就更深刻地認識到殘疾青年的樂于助人的美好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