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的熏陶——《別餓壞了那匹馬》教學設計
問題1:
師:走進院子,我看到了青年家養的馬了嗎?我究竟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堆枯蔫焦黃的馬草”。
師:“一堆”說明了什么?“枯蔫焦黃”又說明了什么?
生:“一堆”說明馬草很多;“枯蔫焦黃”說明馬草放了很久。
師:可以看出這是我從第一天到現在給青年的所有馬草。
問題2:
師:青年家里沒有馬,卻不斷地收下“我”的馬草,原因是什么?
生:他關心“我”,想幫助“我”,讓“我”能夠安心地在他的書攤看書。
師:表現出青年的什么品質呢?
生:表現了他的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
小結:青年不計較一己得失,想方設法幫助我,讓“我”有機會看書。他還苦口婆心地編造謊言,讓我自認為每天以扯馬草的勞動來換取讀書機會,在書攤安心地看書。可以看出殘疾青年有著一顆多么善良的心啊!
問題3:
師:“我”一直相信青年家里真有一匹馬,每天把馬草賣給青年,現在才發現了真相,我有什么反應呢?
生:“我扭頭沖了出來,直想哭。”
師:為什么想哭?表達了我當時怎樣的心情?
提示 1:對青年的感激。感謝他想方設法給“我”看書的機會。
2:慚愧。那么久都沒有發現青年家里沒有養馬的秘密。
小結:剛開始“我”在書攤里白讀書,受到父親的教訓后,“我”知道了要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讀書機會。于是,“我”每天堅持去扯馬草,以此來換取讀書時的那份心安理得。“我”一直認為是我的馬草喂養著青年家的馬,萬萬沒想到,青年家根本就沒有馬!想到他一直以來對我的熱心幫助和用心良苦,我感動得熱淚盈眶,說不出話來了。下面由老師示范讀一遍,然后全班再來讀這個部分,細細地感受青年那顆美好的心靈,表達出“我”對青年的感激之情。
(三)自主學習,閱讀體驗,掌握方法。
這篇文章的語言簡樸,主要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和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的品質。下面小組討論、交流,劃一劃,想一想,讀一讀(分角色讀,自由讀等方式),回答以下問題:
1、青年的美好品質還能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來?
2、文中只有殘疾青年有著美好的心靈嗎?你還看到了誰的善良和美好?作者是怎樣表達出這些人物的美好品質呢?
1提示:
(1) “我”讀《紅巖》時,他讓“我”“‘坐下慢慢看’”;這說明殘疾青年體貼,關心“我”的讀書。
(2)他先是一愣,繼而眼睛一亮,笑著對我說:“過來,讓我看看你的馬草。”他認真地看過馬草后,沖里屋叫道:“碧云,你出來一下!”
青年獲悉“我”馬草不好賣的消息,為了繼續幫助“我”,打算通過說謊買“我”的馬草。句子具體寫出了青年做決定的經過。
“愣”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馬草并不好賣。
“眼睛一亮”表明他想出了既能幫助“我”又不易讓“我”發覺的主意。
青年之所以“認真地看過馬草后”,才讓碧云收下馬草,是想讓“我”產生錯覺:青年家真的有馬,而且正缺馬草。這樣“我”就不覺得他是為了幫助“我”而故意這么做。這段言行與神態描寫烘托出青年關心“我”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