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的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有常規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種多樣,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學要求、不同教學對象而有所變化。《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程式,由課文開頭向末尾逐段講解,而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先講第一部分和最后一個部分。抓住作者驚異的問題“伯父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呢?”和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這兩個問題來設計教學思路。這樣抓住文章的“因”與 “果”,再巧妙地將部分和整體有機地銜接起來,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安排緊湊,氣氛活躍,效果顯著。在本節課里,我除了對課文中的基礎知識字斟句酌,從不放過。如對第三段開頭兩句話的歸納——時間、風勢、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對“淌”“流”“滴”等詞語的辨析比較;對“扶、蹲、跪、來、洗、敷、扎”等動詞的推敲,無不精雕細鏤。啟發學生進一步認識到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從而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另外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體會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課文。在本節課里,我結合課文制作了一段黃包車夫在嚴寒的黃昏拉客覓食的凄慘情境的課件,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鳴,收到了應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學生智力中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在講課中,把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作為一件大事來抓。這樣既幫助學生悟出課文的真諦、又使學生從中受到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
但由于學生生活在這個年代——生活條件優越,物質條件豐富。對當時的社會的黑暗,處于社會低層的勞動人民生活的艱難還是很難理解到位的。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這次有幸得到教研室蔡老師和員村六小張老師的到校指導,使我上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收獲良多。聽了她們中肯而精辟的評課意見,靜心反思自身教學過程,總結本課教學得與失如下。
本次教學比較成功的地方有兩處:
一是調動各種課堂資源創設課文情境,激發學生感情,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
《我 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堪稱紀念魯迅先生文章的經典。它回憶了魯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現了人們對他的愛戴和懷念之情。怎么讓學生能讀懂課文,領會文章中心,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呢?這無疑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它,我采用了情境創設辦 法。首先是結構的安排。在課文的結構上,我跨越時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課時通過學習第一段創設了吊唁魯迅先生的場景,并以此為軸心,通過回憶引出四件事的學習,感受魯迅先生對少年兒童及勞動人民的關懷和熱愛。每學完一個故事,再輔以描寫吊唁人們表現的資料,鋪設“周曄的淚——小孩的淚——車夫的淚——青 年的淚——傭人的淚——老人的淚”情感主線,現實與回憶交織,立體多維地推進教學。使學生的情感在往昔幸福與今日悲哀之間穿行。愛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發起對魯迅先生深切的懷念。其次是相關資料的引入。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和魯迅先生名言詩句的引入,都起到推動情節發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本課運用了圖片及音樂藝術手段創設情境,在渲染氣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別是三段配樂朗讀令學生在憂傷的樂曲聲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