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閏土 教學設計(西師大版)
教學目標1. 學會本課生字及新詞。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段。
3. 讀懂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教學掛圖(課文插圖)。
學生:搜集關于魯迅的故事或資料。
教材簡析
《少年閏土》是小學階段的一篇傳統課文。文章通過“我”對少年閏土的回憶,刻畫了一個活潑可愛、聰明能干、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形象,表達了“我”與閏土的友情及對閏土的懷念之情。
這篇課文條理清晰,先通過優美生動的畫面描繪印象中的閏土,說明“我”對閏土印象非常深刻;接著寫“我”與閏土認識的過程;然后寫了閏土給“我”講捕鳥、撿貝殼、看瓜刺猹和看跳魚四件事,重點寫了捕鳥、看瓜刺猹兩件事;最后寫兩人的分別與友誼。
這篇課文在人物刻畫上也很有特色,一是通過肖像、裝束的描寫突出人物的外貌特點,通過對人物語言、行動的描寫展示人物的個性特征。二是通過典型事例寫人物的特點,如“雪地捕鳥”、“海邊拾貝殼”、“看瓜刺猹”、“潮汛看魚”這幾件事,反映了閏土是一個知識豐富、聰明能干的孩子。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受文中人物(閏土)形象,體會外貌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難點是理解幾個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中要注意,魯迅作品中有些詞語,學生讀來會感到陌生,如“其間”(其中)、“無端”(無緣無故)、“素”(向來)、“如許”(如此),要讓學生在朗讀中加以理解,也可以查字典或與同學討論。
建議本課教學用1~2課時。
解讀與提示
* 第1段:對景物和人物的細致描寫,勾勒出了少年閏土刺猹的形象:
以景烘托人物形象。在“深藍”的天空與“碧綠”的西瓜地之間,勾畫出一輪“金黃”的圓月,作者生動地描繪了“藍”、“綠”、“黃”三色交相輝映的一幅彩圖,對描寫勇敢、機智的少年的出場起了烘托作用。
勾勒出了少年閏土刺猹的形象。而這個形象還那么鮮明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 教學時要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月夜景色及閏土形象,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并試著把它背下來。
* 第2段:交代“我”認識閏土的原因。
* 第3段:“我”很高興,是因為閏土和“我”年紀差不多,更重要的是他能裝捉小鳥雀。
* 第4段:對少年閏土的外貌描寫既準確又傳神。從“紫色的圓臉”可看出閏土是一個經常被太陽曬、海風吹的孩子,還可以看出他經常勞動,是一個能干的孩子;從 “頭戴一頂小氈帽”中看出閏土是一個住在江南一帶農村的孩子;“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顯得更加可愛。從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閏土是一個十分健康、可愛的農村孩子。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準確的外貌描寫。
* 第5段:從“掃出”、“支起”、“撒下”、“一拉”等詞語中可以看出閏土捕鳥很有經驗。尤其是用短棒支起竹匾,更能看出他是捕鳥高手,因為是短棒,拉動后匾會很快落地,鳥想飛走已來不及了。
* 閏土給“我”講了好多的新鮮事。
* 第10段:這句話中的兩個破折號起補充說明的作用。而“無端”一詞則是說不清原因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說“我”不僅那時,就是現在也都不知道猹是一種什么動物,只是主觀上認為它的樣子像狗而且很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