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向往閏土的生活嗎?──《少年閏土》教學札記
《少年閏土》這篇課文選自魯迅先生的《故鄉》,文章中刻畫了一個有豐富知識、聰明能干、活潑可愛的農村孩子──閏土的形象,與之映襯的是“我”這個雖然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卻內心苦悶的少爺。課文筆觸生動、語言有趣,人物的形象也很鮮明,再加上魯迅先生原著的補充,學生學來興趣十足,課堂氣氛活躍。課堂教學將近結束,我作課堂總結,講到“我”向往著閏土的生活,希望像他一樣能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時,我說:“同學們一定也有相同的感受。”這時候,一個學生在下面嘟囔了一句,雖然很輕,我卻聽清了,我讓他站起來,大聲地說。于是,他說:“我才不愿過閏土的生活,在城里過少爺的生活,有什么不好!”
這下教室里炸開了鍋,學生們議論紛紛,有的甚至為此爭論起來。看到這一情況,我就讓孩子們來了場“辯論賽”:你向往閏土的生活嗎?
(向往閏土的生活為正方,向往課文中“我”的生活為反方。)
正方:我向往閏土的生活。那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捕鳥、撿貝殼、刺猹、看跳魚兒,多有趣。
反方:閏土雖然自在,但他沒能受到教育,是個野孩子,太無聊了,這樣能行嗎?哪像“我”盡管不很自由,但能受到良好教育,很有教養。
正方:誰說閏土沒受到教育?他能根據自己的愛好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廣闊天地間的所見、所聞、所做的一切難道不是在獲取知識、不是在受教育嗎?
反方:閏土在農村的一些事,對于一個城里孩子來說難免會有一些好奇;反過來,少爺在城里的許多事課文沒有寫,如果寫出來,閏土不知道的也一定很多,肯定也會羨慕不已的。
反方:我補充一下,課文中有一句:“閏土說進城后見到了許多從沒有見過的東西。”
正方:請問你想做一只“籠中之鳥”,還是做一只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飛翔的小鳥呢?
反方:“我”是“籠中之鳥”嗎?請問“籠中之鳥”能展翅高飛嗎?少爺后來成了偉大的文學家,閏土最后卻變成發一個愚昧的農民?
正方:閏土的愚昧是當時的社會造成的,如果,閏土生活在現在的農村,他照樣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
下課鈴響起,可是,辯論還沒有結束。孩子們吵著要我判個勝負,我沒有滿足他們。我對正方說:“你們知道‘少爺’生活的苦悶與痛苦嗎?”又對反方說: “你們了解‘閏土’生活的艱辛與悲哀嗎?”“去讀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吧!你會有更多的感受。你自會知道勝與負!”
第二天,午間閱讀時間,我發現許多孩子的手中,捧上了魯迅的著作,從他們專注的神情中,我知道,他們正在體驗,正在感受。
【課后感想】
這是一場多么精彩的課堂辯論啊!辯論的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辯論這種形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為了占得主動,能從課文內容出發,融進自己的理解,盡情為自己個性化的觀點據理力爭。學生語言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鍛煉。更難得的是,這場辯論給了孩子們一次人生觀的思索,什么樣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讓他們那満是幸福的心靈,開始了對痛苦的思考。
但,最令我欣慰的是,他們知道了要去書本中尋求他們的答案,他們把閱讀作為了思考的方式。魯迅先生在《讀書雜談》中曾說:“‘職業的讀書’由于‘勉勉強強’而很‘痛苦’,但是‘嗜好的讀書’則‘在每一頁里,都有著深厚的趣味’。”何為“嗜好的讀書”?他認為“主動的讀書即為“嗜好的讀書”。也就是說,只有當孩子心靈上產生需要時,才能以極大的熱情投身于讀書中。此時的孩子們需要閱讀,他們的心靈需要從文字中尋求答案。這不正是我們的新課程教學所追求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