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 教學設計
2)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這個句子應該怎樣斷句?誰來幫他?你為什么在“兮”字后面做停頓?(“兮”是語氣詞,相當于現代文的“啊”。借助注釋我們知道“兮”和前面的“哉”都是語氣詞,語氣詞后面一停頓,一延長,古文的味道就出來了。誰來讀。(聲斷氣連。)
難讀的句子會讀了,誰能讀讀整篇課文。
3.指名讀(一人),齊讀。
(三)反饋預習情況,讀懂課文。
1.檢查把注釋寫在課文中的情況。
同學們,課前老師布置大家把注釋寫在課文中,我們來交流一下。投影。(滲透“鼓”字的名作動用)在現代文中是一樣作品,而在這里表示動作,這就是古文和現代文不同的地方。
2.除了注釋中的,你還弄懂了哪些字詞?你是怎么知道的?
“善”字在文中出現好多次。另外幾個意思一樣嗎?(投影學生的課本,寫上注釋)
伯牙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擅長)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ê茫
一詞多義在古文中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所以理解的時候,我們來聯系上下文。
擅長鼓琴叫善鼓,擅長聽琴叫善聽,擅長學習叫(善學),擅長辯論(善辯)善于思考(善思)
滲透“善”的一字多義,“念”和“志”的異字同義等古文的語言現象。
同一個字有不同的意思,這種現象在古文中很常見,那么我們就要聯系上下文來理解。
(必得之。必;1是必定,2是必須。)乃:于是,就。復:再。(把這個字意思寫在旁邊)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 自由說,指名說。
二、吟誦古文,品味“得知音”之喜。
(一)整體感知,質疑。
同學們,課文學到這兒,最打動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疑問嗎?
同學們剛才的問題,都是圍繞‘知音’來質疑的。老師理了一下,無非就兩個問題:為什么說子期是伯牙唯一的知音?為什么伯牙會因為子期死,就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呢?)
(二)配樂誦讀,感悟有人解其意之樂。
1.我們先來研究第一個問題?
默讀課文,文中哪句話最能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任由學生說,然后比較)
生: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如果說第二句用比較法,如果說第一句時,善鼓者、善聽者都很多,但不一定子期能聽懂子期的的琴聲,也許只能聽懂善鼓者王五的琴聲。
把這句話劃下來,(板書:所念 必得之)
2.哪句話具體地寫了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說說你的理解。“伯牙心里想著高山,鐘子期就說,彈得太好了,巍峨的樣子真像泰山!”伯牙想到流水,鐘子期說:“太好了,寬廣的樣子真像江河!”
2)指導朗讀。
當子期聽著高亢的琴聲,就想到“峨峨泰山”,子期,你來贊嘆一下。(創設對話的情境)
如果讀得不好。(指導:峨峨什么意思?(高)把這份理解表達出來。我們看這里連用了兩個贊嘆的語氣詞,后面還有一個感嘆號)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