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教材解讀】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于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并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故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鐘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 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設計理念】
如何優化小學文言文傳統教學方法是小學文言文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決定學習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對艱澀難懂的文言文,怎樣才能激發學 生的興趣?在《伯牙絕弦》的教學中,我采用情感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時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體會感情雙線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講的方式,讓學生在情感引導中完成學習內容。
【重難點】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文、音樂《高山流水》、課外拓展。
2、學生準備:搜集了解伯牙的相關資料。
【教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激發情趣
同學們,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今天,讓我們繼續走入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伯牙絕弦”的故事,相信,他會帶給你歷久彌新的啟迪。還記得故事寫了哪兩個人嗎?(板書:俞伯牙、鐘子期)打開書,自由讀一讀這個故事,注意讀出古文的韻味和節奏。
二、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出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a:誰來讀一讀這句話?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么?你是從哪個字讀懂的?(善是什么意思?)
b:誰能讀出他們的特點?(應該注意哪個字?)
c:伯牙和子期一個善于彈琴,一個善于聽琴,(板書:琴)你們從文中找一找,還有哪些句子也告訴了我們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聽琴?
d:你們找到了哪些句子?(生讀勾畫的句子。)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a:仔細讀讀這句話,想想你是怎樣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聽琴的
b:預設1、整句話理解,誰還能結合具體字或詞談一談?
預設2、①善哉,哉是語氣詞,善哉用現代的話說說就是什么?(妙啊,好呀,棒極了。)這個善和前一句的善字意思一樣嗎?
從這個詞中,我們感受到了什么?誰能讀出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