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頭戰象》教學雜談
【湖北省襄樊市迎旭小學 蔣全秀】
〖“語文味兒”哪去了〗
在認真聽了十四節課六年級語文備課組長達標課后,我再一次深深體會到: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立足于語言文字的扎實訓練,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突出母語文化傳承的生命高度,上出語文味兒。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缺一不可。
在這個方面做得好的是陳營中心小學的孔老師,她在教學《最后一頭戰象》時,學生找出重點語句后,教師適時追問“你從哪些詞語看出了嘎羧的忠誠和堅強?”“你為什么從這段話看出嘎羧的英勇?”,在一次次追問中,學生了解到了關鍵詞在表情達意時的作用,學生的情感也被充分調動起來,滿懷崇敬之情朗讀語句,表現了戰象的英勇和忠誠。這節課真正做到了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并重,突出了語文教學的語文味。
此外,有的老師唯恐講少了學生理解得不深不透,把大量的時間花在繁瑣的分析講解上。這種過多,過碎,甚至超出學生實際接受能力的分析講解擠占了學生積累語言材料的時間,奪去了學生運用語言的機會。教師在課堂上包辦代替太多,大大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漸漸地課堂成了教師的演講臺,幾十個學生成了聽眾。試想,長此以往學生能提高語文素養嗎?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沙鎮溪中心小學 余 玲】
〖本色的閱讀教學·真情體現本色〗
12月中旬,我縣小學語文“學會學習”課題研討會在歸州航天希望小學召開,會上我用心聆聽了杜雙林老師執教的《最后一頭戰象》,使我受益匪淺,給我最大的感觸是:這就是本色的閱讀課堂!
“語文本質上是一門人的心靈的學問。”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洋溢激情,閃爍靈慧之光的平臺。這個平臺最需要情感的支撐,杜老師就是很好地用情感教學原理構筑了這個語文閱讀課堂,真實地還原了語文的本來面目。這節課主要是在教師、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方面展現了真情實感。
杜老師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課程資源,是一位有情有義的好老師。他中等個子、結實的體態、樸素的衣著、方臉微黑、戴著一幅近視眼鏡,給人感覺就是:他有厚實的教學基本功。一節課下來果然如此:他自始至終都飽含著深情,他的教學語言、動作、神態、表情都是那樣情真意切,滲透在整個課堂上,使我們看到了一個一線語文教師所具有的較高的綜合素質。
從教學內容看,《最后一頭戰象》是六年級的一篇新課文,是一篇非常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大象,名叫嘎羧,26年后,自知生命大限已至,它便再次佩戴象鞍,來到當年的戰場緬懷往事、憑吊戰場,最后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冢”旁邊刨了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課文語言優美、描寫生動,把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輝煌與莊嚴記敘下來,尤其是對嘎羧動作、神態的描寫細致入微,將嘎羧的靈性刻畫得淋漓盡致,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這節課整個教學過程充滿了情感。一開課,老師深情地說:“大象能夠為人類做許多事,是人類的朋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頭經歷過戰火洗禮的大象,它就是嘎羧。”老師用簡要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杜老師讓學生快速瀏覽全文,理清嘎羧在生命最后一段時光里做了“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游戰場、與戰友相伴長眠”四件事。然后引導學生重點對“重披象鞍”這一部分研讀,抓住重點詞句,反復品讀,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杜老師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使師生以及在場的聽課老師們都與課文中的人、象融為一體,為之感動,為之激奮,從而達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再接下來,老師有效地指導了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去學習后面幾部分。最后,老師的結束語仍然是那樣情意綿綿:讀完了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動物尚且有如此高尚的情懷,我們人類是否應該從中感悟些什么?學習些什么呢?這樣寓意深長的結束語,培養了學生的人生觀,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