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頭戰象》教學設計
(三)讀“重回戰場”部分,哪地方需要細細品讀?
“它站在江邊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然后,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 -- --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這時,它身體膨脹起來,四條腿皮膚緊繃繃地發亮,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吼聲激越悲壯,驚得江里的魚兒撲喇喇跳出水面。”(出示課件配音、插圖及文字)
師:嘎羧在打洛江邊做了哪些動作令你感動?(久久凝望,親了又親,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
師:凝望是什么意思?(長久盯著,眼睛不眨)它凝望著江面,頭腦中會想什么?
(“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驚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戰象們馱著抗日健兒,冒著槍林彈雨,排山倒海般地沖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丟盔棄甲;英勇的戰象和抗日將士也紛紛中彈跌倒在江里。)
師:它為什么要對石頭親又親?這是怎樣的石頭?
(“親了又親”的礁石,也許是嘎羧曾經奮力殺敵的一處戰場,也許是曾灑滿戰友鮮血的一處傷心之地。)師:看到石頭它就想到了戰場,同生共死的戰友啊!是它的親人啊,分別了二十六年,再見面怎能不親了又親,所以,許久,又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生讀:歐—歐—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我們要昂起頭,讀出高昂的樣子。在它生命即將垂危,它對曾經的戰場告別時發出——(生讀:歐—歐—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在它即將走完生命最后一段歷程,呼喚戰友時發出—— (生讀:歐—歐—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
師: “震耳欲聾的吼叫”,也許是嘎羧在深情呼喚戰友們的靈魂,也許在訴說它對戰友的深深懷念,也許在告訴戰友,它也將來陪伴它們。也許是悲傷,也許是對敵人的憤恨,也許是對戰場的憑吊。
師:這樣的悲壯,這樣的深情,這僅僅是一頭戰象嗎?這是一位讓人滿懷敬仰的英雄,這是一位讓人飲淚歌頌的英雄!
師:它太激動了,它的身體也發生了變化。同學們,嘎羧整整二十六年呀,這是一個漫長的歲月呀,當它遇到委屈時,可以像你們一樣找媽媽訴訴苦嗎?傷心時可以像你們一樣找朋友談談心嗎?(不能。)因為它是(手指課題)(最后一頭戰象。)
師:它只能把二十六年的思念,傷心,孤獨深深地壓在心底,可是此時此刻再回到戰場,水還是那水,石還是那石,親人何在?它的情感還能壓抑的住嗎?你們的情感還能壓抑的住嗎?來,讓我們用心去讀,女同學讀第一句,男同學讀第二句,全班一起讀最后一句。
(四)感悟“與戰友長相伴”
師:太陽升到檳榔樹梢,嘎羧離開了打洛江畔,最后與戰友長眠,這部分內容哪些段落要細細品讀呢?
1、 “嘎羧臥在坑底,側著臉,鼻子盤在腿彎,一只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出示課件配音、插圖及文字)
師:嘎羧死了,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好像在思念戰友,也好像在向自己祖先解釋自己為什么沒有去祖先留下的象冢,那是因為它和戰友的情意太深了,這樣的情形,我們還能把嘎羧看成一頭象嗎?誰來讀一讀。(指三名同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