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片斷及反思
如何指導學生個性化閱讀──《月光曲》教學片斷及反思
四川省成都市實驗小學 曹鳳蓮
師:當她聽出這是貝多芬在演奏的時候,內心是多么激動,有誰能讀出盲姑娘當時的語氣?
生:讀。
師:她此時除了激動,還可能會有怎樣的心情?
生:她可能還會很驚訝,因為她可能無法相信眼前為他演奏的人竟然真的就是貝多芬本人。
師:那你能試著用驚訝的語氣,來讀一讀盲姑娘的話嗎?
生:驚訝地讀。
師:還可能會有怎樣的心情呢?
生:我覺得他可能還有些疑惑,不敢確定眼前的人是不是貝多芬。
師:你理解得真好。要讀出疑惑的語氣,這兩個“您”應該怎么讀呢?你來試一試。
生:讀。
師:把兩個“您”字拖長,就能表現這種疑惑的語氣,我們都來試一試。
生:疑惑地讀。
師:除了疑惑,驚訝,還會有怎樣的心情?
生:我覺得她更可能會十分高興。因為她一直都期待能聽到貝多芬本人的演奏,所以當他真正聽到了,一定難以抑制自己的喜悅之情。
師:你說的太好了。那你來讀一讀。
生:帶著高興的心情讀為了上好《月光曲》這篇課文,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沉浸在文本中,思考該如何處理文本,如何引領學生入情入鏡,體會人物內心,感受人物特點。通過近半個月的整理和思索,我在處理文本的過程中,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中心問題,引領朗讀
在課后,有一個可以引領全文學習的問題,“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這個問題的提出,比較模糊,讓學生沒有研究的方向。在仔細思考之后,我覺得貝多芬之所以能創作出《月光曲》,是因為盲姑娘和哥哥,深深地觸動了他。于是,我在課后問題的基礎上,進行了小小地修改,整理出了一個引領全文學習的一個中心問題“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讓他能創作出《月光曲》?”
二、讀中入境,自讀感悟
貝多芬是因為被兄妹倆對生活、對音樂的熱愛所打動,才推門進入房屋,彈奏盲姑娘演奏的那首曲子,那如何讓學生認識到這些呢?盲姑娘和哥哥的對話,盲姑娘和貝多芬的對話是關鍵。因此,這些對話一定要提出來,作為重點處理的段落。
這些段落的處理,應該是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中領悟角色內心,真正讀懂文本。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在讀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讀中進入美的意境,在讀中感悟美的語言,以至熟讀成誦,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三、感悟情感,個性閱讀
在讀的層次方面,我設計了不同的方式,讓學生有不同的感受,讀出不同的語氣。例如,為了讓孩子體會到盲姑娘聽出這是這是貝多芬的演奏,內心的情感。我設計了讓孩子對照課文“激動”地讀,之后,設問:盲姑娘可能還會有怎樣的感受呢?引導學生疑惑地讀,驚訝地讀,興奮地讀,這些個性化的閱讀,讓學生更能走入人物的內心,促進朗讀的指導。
四、讀中質疑,合作探究
在設計貝多芬和盲姑娘的對話的處理時,我想到,如果重復上一個環節的處理方式,難免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沒有新鮮感。那這個地方該如何處理呢?通過仔細地閱讀,我發現這個環節的文字內隱藏了好多疑問,諸如,盲姑娘為什么能猜出這是貝多芬呢?貝多芬面對盲姑娘的疑問,為什么不答呢?貝多芬為什么愿意再為她彈奏一曲呢?這些疑問,學生肯定也會有所體會。那這個地方,就可以讓學生質疑,釋疑,來學習,來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