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學設計
交流朱自清資料。 學生接龍朗讀課文,交流內容。 1、課件出示教師整理過朱自清的資料。(幻燈片2) 2、音樂響起,老師煽情地朗讀課文。 3、課件出示這一環節的主要任務,使學生明確初讀要求。(幻燈片3) 三、品讀課文,用心靈去感受。 1、了解日子一去不復返。 師:同學們,作者在這篇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向我們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呢?這又說明了什么? (課件出示: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師:從這個句子你看出日子具有什么特點?(教師板書:一去不復返) 師:每個人都充滿了疑惑,而文章的開頭卻有這樣一段文字(課件展示):“燕子去了……有再開的時候。”誰愿意告訴大家,作者運用怎樣的手法想告訴大家什么呢? (指導學生排比句的好處:情景交融) 師:讓我讀一讀這段文字。 2、感悟時光流逝的無聲無息。 師:是啊,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人生就像這個沙漏,我們所擁有的時間只能是越來越少,在第二段中,作者就深有感悟,誰來讀一讀。 (課件出示第二段: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師:你們知道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年嗎?作者把這八千多日子比做了什么?他運用這個比喻是想說明什么?它說明了時間又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教師板書:時間來去無影無蹤) 師:你覺得作者這時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 師:你們能讀出作者的這種感情嗎? 師:作者在為流逝的八千多日子感到傷感和惋惜,那么你們呢?你的人生度過多少日子了?你對流逝的這四千多日子又是怎樣的心情呢?讓我們再有感情的朗讀一遍這段文字。 3、明白日子總是匆匆而過。 師:過去的日子就是這樣在不經意間流逝了,而且還會繼續流逝下去,作者也產生了新的疑問——(課件出示:去的盡管去了……但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指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 師:日子是一去不復返的,是無影無蹤的,但在朱自清的筆下卻將日子賦予了形象,是看到見的摸的著的。下面同學們自己看書找一找朱自清筆下的日子的形象。 師:作者怎樣描述自己的日子來去匆匆的? 師:噢,原來太陽它有腳啊!怪不得作者說:"太陽他有腳啊, …… "朱自清先生告訴我們:時間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時候悄悄溜走的。像以上所說的洗手、吃飯、睡覺的時間是必要的,可朱自清卻認為這些時間是浪費了,可見他有多么珍惜時間。想想我們自己,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許多時間白白地浪費了,比如: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