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理解課文后,我向學生們提了一個問題“假如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學生們盡情地表達出自己的愛心、同情心,發揚了團結友愛的精神,都希望盡自己的最大力量幫助“賣火柴的小女孩”。通過虛擬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課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表達能力。
⑶ 朗讀能力:
教學中我能運用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達到了以讀代講,以讀悟情,以讀達情的目的。
3、學生課外去讀安徒生的童話,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領域。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今天,費文利老師為我們展示了一節語文常態課教學,剛才又聽了以上幾位老師的發言,我也有很深的感受。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是“世界童話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講的是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作者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課文的重點講述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分別看到不同的幻象。費老師在教學這堂課首先采用的方法是:導讀──導思──,然后從思中說,說出每個孩子的感受,讓學生精讀第一部分,了解小女孩的心理變化。學生們讀中思,思中讀,從讀中體會到小女孩在大年夜賣火柴是多么的悲慘,然后教師又引導學生對比自己的現實生活,又是多么的幸福,這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
教師在教學第二部分時,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擦火柴部分,讓學生勾出每次擦火柴所看到的情景,從讀中感受到小女孩此時的心情,她多么想擁有食物,擁有溫暖,擁有奶奶的愛,可是,這只是幻想,在當時黑暗的社會里是無法得到的。
教師在結束課文時又提出:假如小女孩在我身邊,你會對她怎么說,她怎么做?讓學生自己寫。學生們寫得不錯,寫出了自己的心里話,充分反映出學生們對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總之,這是一堂值得我們學習的常態課。